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性、人文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充分结合各类教学资源灵活设计课堂。乡土资源因其融合了当地的历史和地理资源,有助于拉近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发挥桥梁作用,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发挥实证作用,因而在教学中对促进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独特优势。本文根据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以杭州市余杭区、临平区乡土资源开发为例,就应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策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乡土史作为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增强学生爱国、爱乡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作为教育活动的双方,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促进乡土历史教育的发展:教师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可在历史课堂上穿插讲解乡土历史;以乡土历史为内容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以上五点加上学生的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乡土历史教育的薄弱现状。  相似文献   

3.
遵义乡土历史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遵义地区的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开发乡土历史资源,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历史课堂中,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乡土化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发展方向;开发乡土资源,构建历史研究性学习内容;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在遵循乡土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下进行,学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会取得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乡土音乐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是各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乡土音乐教育不仅是弘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也是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本文阐述了在实施“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畲族音乐进课堂的重要性,并对畲族音乐进课堂的教方式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旨在活跃中小学音乐教学,弘扬民族音乐,提高小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乡土资源是一个地区历史的沿袭、人文的表现,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生活经验等。乡土资源是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交汇点之一,是教材的重要补充。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能拓展教学内容,增添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情感,演绎精彩课堂。鉴于思想品德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尤溪——朱子故里这一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教学"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例,对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把乡土资源加以整理,以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进入课堂,有着新的课程价值。对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从目前的乡土教育存在的问题,乡土校本课程研发面临的机遇,乡土校本课程研发的课程价值等方面分析了乡土校本课程资源研发的必要性,并结合乡土校本课程资源研发的实践进行反思,反思当前乡土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存在问题和研发的价值,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张艳红 《教育》2015,(4):56
在儿童美术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地方乡土教材的研究与发展,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了把乡土美术这种有形的、实体性的民俗文化融于课堂教学中,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顺利、有效地帮助教师完成了课堂教学、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学行为灵活便利,使教学形式多样,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促美术课堂资源的开发徐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之邦,丰厚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作为乡土美术这种有形的、实体性民俗文化,它最大特点是内容广  相似文献   

9.
乡土历史资源在大学历史专业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情操。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如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补充乡土历史记录片,选择合适的乡土历史话题开展课堂讨论,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地考察,从而形成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只有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才有可能生成高效课堂。新课程改革倡导历史教师积极有效开发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文章探讨作者将家乡肥西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素养,促进教学相长,打造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尝试创设帮助学生感同身受的历史情境,还应充分利用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历史遗址、古代建筑、古村落,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城等,尽量发掘和利用网络资源及乡土历史资源。”由此可知,教师需要加强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自身的需求整合教材的能力。为了践行课程标准的理念,充分挖掘深圳市乡土历史资源,笔者申报并进行了“深圳市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此研究成果与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12.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有着重要意义。以柳州地区为例,分析当地的自然类乡土课程资源以及社会类乡土课程资源,包括旅游文化、饮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阐述柳州地区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困境以及解决方法:困境是应试教育的风向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教师乡土课程开发能力不足、乡土教材开发难度较大以及物质基础薄弱;解决办法是利用好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提高教师乡土课程开发能力、实现乡土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增加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物质投入。  相似文献   

13.
广东畲族乡文化传承和乡土历史教材的开发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历史教材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对广东畲族乡的族群记忆建构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乡土历史教材对当地畲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影响和作用,以河源漳溪畲族乡为例,对该地区的乡土历史教材的编撰作一定的编辑和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4.
乡土课程资源是帮助学生学习历史、拓宽知识面、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课程资源,将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历史课堂教学,是发挥历史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陇东地区为例,运用文献阅读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结合陇东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陇东地区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情况,探讨了陇东地区在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中所存在的缺少乡土教材、乡土课程资源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并提出增强教师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意识、编写乡土资源校本教材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整合了历史、地理及有关人文知识的综合课程,因此它要求教师善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乡土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开发并整合乡土课程资源中的地理、历史和人文资源,将其应用于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和实践,不仅有助于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还可以切实提高学科的德育功能,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乡土文化融入学校课堂开发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乡村学校想要得到高质量的发展,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开发出具有符合乡村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文章分析我国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不足,并对乡土文化视角下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给出具体的建议:重新确定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重视乡村教育的“在地化”发展,夯实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知识基础,加强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培训。  相似文献   

17.
乡土史资源开发应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创造性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过程。具有导学性、活动性、研究性、方向性、时效性和教育性等特点。乡土史资源的开发提倡:以通识型开发为经、以专题史开发为纬,建构经纬交织的开发模式;社会力量开发与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学校开发相统一;乡土人文资源与乡土史资料开发相结合;乡土史料开发与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乡土史资源的教学应用宜采用:在历史课教学中穿插乡土史教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集中开展乡土史专题学习;利用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分散学习、丰富乡土史知识;与其他人文学科整合,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史知识。  相似文献   

18.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有关乡土历史的课程与教学信息的素材和手段.其内容一般包括历史沿袭、风土民俗、文化传统、名胜古迹、革命遗址、重要人物和事件等[1].近年来,受应试教育的支配,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忽视了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学历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利用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加强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本文拟以衡阳乡土历史为例,结合笔者从教十余年的教学经历,浅谈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背景下,让乡土课程资源走进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教学时可根据实际进行灵活操作,如穿插性教学、专题性教学、师生互助等。教师在增强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意识的同时还应注意乡土史教材的从属性地位及保证乡土史料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乡土历史蕴含丰富文化内涵,乡土课程资源只有真正进入课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价值所在,乡土历史融入教学的过程就是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不断完善和开发的过程,也是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