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信息论、控制论的发展,出现了用电子和机械装置模拟人脑的思维,即出现了设计和制造人工智能的新技术,相应地提出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是什么关系的新问题。本文认为:(一)人工智能是人类意识的必然产物;(二)人工智能的思维模拟永远从属于人类意识活动;(三)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互补,应把人机智能互补原理充实到马克思主义意识中去;(四)信息科学促进主体能力(选择、管理、创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研究智能这个复杂问题是困难的,但可把它分解成人机环境系统问题分析处理,人所要解决的是“做正确的事(杂)”,机所要解决的是“正确地做事(复)”,环境所要解决的是“提供做事平台(复杂)”。智能不是人脑(或类脑)的产物,也不是人自身的产物,而是人机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工智能要超越人类智能,在现有数学体系和软硬件设计模式基础之上,基本上不大可能,但在人机一体化或人机环境系统中却是有可能的。智能主要有两种,一是以价值算计为基础的人类智能,二是以数学计算为基础的机器智能。人机混合智能理论侧重于描述人机环境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新的智能形式,不同于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它是结合物理性和生物性的新一代智能科学系统。人机混合智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经之路,其关键在于新逻辑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3月15日,李世石总分1比4完败给AlphaGo,使围棋人机大战成为舆论热点,给人们留下格外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绝佳注脚。研发AlphaGo的公司叫"G00gle DeepMind",专门研究通过模拟神经元的网络来处理数据以"解决人工智能问题"。那么人工智能机器人是不是具有了人的意识呢?其实,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类思维信息过程的模拟。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不能将机器人的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意识混为一谈。有人担心,未来智能机器人会不会统治世界?其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人工智能研究的就是怎样利用机器模仿人脑从事推理规划、设计、思考、学习等思维活动,解决迄今认为需要由专家才能处理好的复杂问题。通俗一点说,就是用计算机来表示和执行人类的智能活动,其目标是利用各种自动化机器或智能机器,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某些“机器思维”,或脑力劳动自动化。  相似文献   

5.
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I)是专门研究用机器来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通俗地讲,所谓的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的天然智能而言,是指把人的某些智能赋予机器,让机器模拟和代替并去做原来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性工作。由于是用机器来实现人的某种智能行为,因此,我们也把人工智能称为“机器智能”。那么人工智能研究的中心是什么呢?美国人工智能专家Wmston讲:AI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原来只有人才能做的具有智能的工作。因此,在众多的科学领域,人工智能无疑最富有挑战性。它解决的是机器智能,于是智能问题就成了深刻…  相似文献   

6.
我们现在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后期和人工智能时代前期,人工智能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路径.人工智能(AI)是在人脑之外,基于互联网、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的信息技术,将人的智慧融入到机器系统中,通过人脑与人工智能技术整合,从而生成具有人类智能的科技产品和智能机器(包括机器人).它是以云计算为动力,以大数据为原材料的深度学习算法.  相似文献   

7.
<正>人工智能(AI)是一门研究人类智能的机理以及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的学科。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迅速地发展起来,它一方面成为人类智能的延长,另一方面又为探讨人类智能机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伴随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的发展,我们将目光投向了  相似文献   

8.
<正>(1)智能机器真的有可能超越人类吗?2016年3月15日,围棋"人机大战"第五场,"阿尔法围棋"以四比一的比分击败世界顶尖围棋高手九段李世石,这更激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2)的确,如果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预算,人脑的确赶不上人工智能。无论是国际象棋还是围棋,都是可以完全程序化的一种运动。如果我们问"阿尔法"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赢了比赛开心吗?"它就不能像人一样笑着回答,因为它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也不具备人脑的灵活性,不能解答任何程序设计范围之外的问题。1.(1)智能机器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也不具备人脑的灵活性。(2)智能机器并不具备真正的智能,它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或答:智能机器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而人则是处理所有感受到的信息。)(3)智能机器只是模仿人类的某项功能。2.不能删去,因为"最"表示程度,起限制作用,突出强调了人脑复杂、神奇的程度之深,进而说明建造这样一台仿生机器人的困难之大。删去后,就不能表达出这层意思,两个"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3.列数字。通过列举制造一个仿生机器人所需的处理器、信息中转器的具体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制造仿生机器人的难度之大。4.示例:同学们,人工智能是人赋予的,所以不必恐慌和害怕。同时科学家也会意识到安全性的问题,给它装上类似"阀门"的东西,控制它去造福于人类,而不是危害人类。所以我们应该为人工智能的进步高兴,它并不是洪水猛兽。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人工智能研究的就是怎样利用机器模仿人脑从事推理规划、设计、思考、学习等思维活动,解决迄今认为需要由专家才能处理好的复杂问题.通俗一点说,就是用计算机来表示和执行人类的智能活动,其目标是利用各种自动化机器或智能机器,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某些"机器思维",或脑力劳动自动化.  相似文献   

10.
人机协同系统正在全面渗入人类的工作与生活,社会正快速地人机协同化。在弱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没有“意向性”,但其智能程度在迭代进化中。人机协同系统存在人类与机器两类智能主体,以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和协同智能三种智能元素,其中协同智能的主体是人类,人机协同系统的智能是分布式的。受国际关系“软”“硬”“巧”实力三分理论启示,本研究构建了人机协同时代社会智能的三维模型。“三维”指硬智能、软智能和巧智能,机器拥有更多硬智能,并向人类“学习”软智能,人类拥有更强的软智能和巧智能,并把更多的硬智能“让渡”给机器。基于社会的快速人机协同化,教育所培育的学生核心素养应以发展学生的软素养和巧素养为重点,在硬素养维度着力培育学生的计算思维。未来人机关系将决定个体的社会存在,因此强调以人机协同的价值观、意识、能力等为重点的巧素养培育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本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的新学科,它是以控制论、心理学、仿生学、语言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的目标是研究并模拟人的智能,扩展人类的智能。  相似文献   

12.
<正>人工智能是在计算机、控制论、信息论、数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相互综合、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借助计算机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并将其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人工智能目前已在指纹及人脸识别、专家系统、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自动程序设计以及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笔者要阐明的观点是,人工智能对社会伦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人的能力可分为体能和智能,人的这两大能力都可以被工具替代、延伸和扩展,替代、延伸和扩展人的体力的工具可称为体能工具或人工体能~①,模拟、替代、延伸和扩展人的智力的工具可称为智能工具或人工智能。从人工体能到人工智能是工具发展的质的飞跃,它不断促进了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当今的人工智能只能模拟、替代、延伸和扩展人的部分智能,至于人的想象、情感、直觉、潜能、意会知识等个性化智能,人工智能只是试图涉足,还谈不上对它的模拟、替代、延伸和扩展。"人机大战"实质上是世界冠军同数百万世界围棋大师团队的对决。人工智能只是智能化的工具,不能完全替代人的智能~②,更不可能消灭人的智能,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在张力中相互促进,应该是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也称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技术,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它和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一起被誉为二十世纪的三大尖端科学技术。 人工智能有两个研究目标:其近期目标是以现在的计算机为手段研究人脑智能活动过程的宏观功能,用计算机程序去模拟它,以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领域,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也给教育伦理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导致的伦理困境和可能面临的伦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人工智能与教育主体的权利嬗变、算法推荐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异化、人工情感与人机互动的情感危机、智能感知与教育数据的价值困境这四个方面。为了防范和消除这些伦理风险,“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法为界”是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理性选择,教育责任则是“可信赖的人工智能应该做什么”伦理准则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16.
沿着马克思在“机器论片段”中指出的思考方向,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机器是一种以模拟的方式将人的脑力劳动能力转移进机器的机器体系。在资本主导的信息产业对智能技术和智能媒介的改造下,人愈发处于一种由知识丧失带来的“系统性愚钝”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吸收了人类智能的机器,就难免会出现与人对立的状况。增强人类智能的事业,需要我们在宏观上从信息社会内部,发展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限定的更好的社会生产关系,让凝结在智能机器中的人类能力朝着造福大多数人的方向发展。同时也需我们在微观上培育与不同层面的“机器”进行协商的意愿和能力,更理想的人机关系应该建立在人与“机器”的深度协商和有效磨合之上,而非人对“机器”之运作逻辑、机制、功能、要求的单方面接受之上。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人工智能这个名词逐渐映入我们的眼帘,50多年来,人工智能获得很大发展,使它成为了一门广泛的交叉和前沿学科。能够透彻地了解人类智能行为产生的机理并制造出可以模拟智能行为的智能机,是人类长久  相似文献   

18.
“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母题”。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人的解放面临新的时代境遇。近年来,以色列历史学家赫拉利以悲观论调宣称,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使绝大多数人沦为毫无价值的“无用阶级”,继而造成新的阶级分化。这一断想一度给人的解放前景蒙上一层阴影。事实上,“无用阶级”断想夸大了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这一矛盾根源,因而并非一种科学预测。梳理从“机器资本化”到“智能资本化”的演化图景,特别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视野考察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其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合理运用,可以明确,人工智能不仅不会取代人,而且会进一步成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从“生成式的AI”或“生成式的人工智能”(AIGC)的角度看,需要关注“自然生成”“人工智能生成”“社会生成”或“伦理生成”之间的关联和区分。人工智能具有确定性与生成性,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being与becoming的沟通和统一。从传统意义上的人禽之辨到人机之辨,体现了重要的转换,但二者在本质上都关乎何为人的追问。人工智能所体现的理性具有非原创的意义,人所具有的理性推论能力作为人的本质,则具有原创性。相对于人而言,AI作为一种机器,归根到底还是属于“器”,只具有工具意义,不具有独立的人格,也难以获得伦理主体的地位。此外,人工智能主要表现为人的创造的一种结果,真正的原创意义上的智能只有人才具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只有人才是原始的创造者,把人工智能看作比人更高级的动物,并不合乎事实。人工智能发展可以取代很多人的工作,这在本质上如同在近代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机器不断取代手工操作,二者情形相近,原理也一致。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这也是人不断地走向人性化的社会、达到真正自由存在形态的一个环节或前提。科技的发展可以使我们对世界的细节、对某些方面越来越深化,但是总体上对世界的把握离不开哲学。另一方面,科学...  相似文献   

20.
<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类智能的技术方法与手段。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技术的快速演进,社会的专业分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重要变化,人类社会也将逐步进入人与智能机器协作的人工智能时代。面向人工智能时代,我国积极推进中小学阶段编程教育及相关人才培养。2017年7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