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俊 《编辑之友》2016,(4):48-51
文章从概念上对新闻真实进行了界定和分析.首先,新闻真实是一个由“元概念”和“延伸概念”构成的概念空间.在新闻报道中,新闻真实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概念.其次,新闻真实各层次概念之间彼此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新闻真实在“元概念”上的基本内涵是“新闻报道与新闻事实两者相符或趋向一致”;在实现方式上,新闻真实是在“新闻的有机运动”过程中得以呈现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夜编部的责任编辑,我经常要对稿件作一些删节,力求在报纸出版前把新闻“包装”得短些、短些、再短些。 从实际操作的情况看,夜班编辑对新闻稿件删节得最多的,莫过于“外加”的议论。 对新闻“外加”的议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形而上学的概念加例子;二是穿靴戴帽;三是作者直接站出来讲空话、套话。 有篇反映一位机关驾驶员真心诚意为离退休老干  相似文献   

3.
刊登在今年第四期《视听界》上的《捕捉新闻灵感十法》(以下简称“十法”)介绍了作者发稿的一些体会。其中“一般不需要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只需符合事实的客观性理由”的“异想天开”法,所指的其实不是新闻。假若新闻灵感真的不需要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那不知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奇怪“新闻”来。但我相信,这只是作者概念上的误用,那么其余与新闻发稿有关的若干“法”呢,也颇有可推敲之处。  相似文献   

4.
“社会问题新闻”这个概念,新闻学词典里查不到,传统的新闻分类中没有这一项。我这个观点的提出,一是受到文学中“社会问题小说”提法的启示,二是对这一时期新闻实践的总结。我觉得,从当前新闻界对这一类新闻的报道来看,把它们归属到“批评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社会新闻”中,其内涵的丰富与外延的广阔,后者是包容不下的.只能对这一部类新闻进行概括,单列一个新概念。一、社会问题与社会问题新闻社会问题作为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它的含义是“指那些对社会构成危害或成为社会负担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种病态表现”。我们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5.
新闻摄影究竟是什么?怎么给它定义?我理解,新闻摄影是“现在进行时”的新闻事实的现场形象截取。这里的重点在“现在进行时”上。这个概念是从新华社原副总编辑南振中对新闻摄影的定义演  相似文献   

6.
一“描述”是什么? 新闻同行们在分析新闻作品的写作特色时,习惯使用“描述”这个概念。这种例子很多。比如《中国记者》1990年第七期《漫评“现场短新闻”评选一等奖作品》一文中写道: 当我重读这些作品时,我的直感,作者并不只是在说有这么一件事,而是在给我讲故事,要言不烦又不疏枝蔓地向我描述他曾经历的事。(第19页——笔者注) 像个普通人一样去感受一下,观察一下,亲历一下……现场新闻的本质特征就容易抓住了,最能感动普通读者的神来之笔就会一泻而出……比如新华社记者胡泰然对《美军入侵一周后的巴拿马城街景》的描述。(同上) 可以看出,“描述”是指新闻写作者运用新闻语言的手段,它既可以  相似文献   

7.
我是《新闻三昧》的一名虔诚的读者、忠诚的作者、忠实的订户,也是一名读着《新闻三昧》走进新闻战线和跨入新世纪的新闻新兵。蛇年是新世纪开局年,也是我的第二个本命年。在百“喜”交集之际,对咱们的娘家(我习惯这么称呼)——《新闻三昧》,我想表达的敬意太多,想说的话语太多……一、对通讯员厚爱有加请看笔者自己制作和“卖弄”的一则“标题新闻”: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方法与新闻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理论研究长期难以突破的根源在于研究方法和逻辑起点上的欠缺,本文根据新闻理论研究的理想目标,首先对现象学中的“本质还原”方法进行了必要介绍,在此基础上,作者运用这一方法对新闻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进行了深入反思,提出了应当用“新闻理念”、“媒介功能”和“媒体形态”三个概念作为新闻理论研究新的逻辑起点,并以此来建构新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一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因此,用“平面照相”和“全息摄影”来比喻中国新闻文坛上两种迥然不同的新闻文体,也定有不尽确切之处。近两年来,中国新闻文坛上一种崭新的“全息摄影”式的新闻样式正在崛起,并逐渐汇成一股锐不可当的趋势。与以往充塞报纸版面的那种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平面照相”式的传统模式相比较,它显示  相似文献   

10.
新闻奖评选工作的质量要求,其首要一点当然是尽可能把好作品都选出来。用什么方法尽可能评选出好作品呢?根据以往的缺憾,我想到一个“放”字。具体建议有 一、放宽“新疆新闻”范围 什么是“新疆新闻”呢?从地域概念理解,其意义有固定性的一面;用在评奖方面,通常有这样几层含义: 1、发表在新疆新闻媒体上的新闻; 2、限于新疆题材的新闻; 3、新疆作者写的新闻。 这几点都有其成立的理由,但也有其偏颇之处:发表在新疆新闻媒体上的新闻不  相似文献   

11.
关于什么是社会新闻,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有人认为,社会新闻是以个人的品德行为为重点,而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有人把社会新闻定义为关于社会主义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新闻等等。据我个人理解,“社会新闻”这个概念应该是相对于一般工作性新闻而提出的,其主要特点是“非工作性”。  相似文献   

12.
一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因此,用“平面照相”①和“全息摄影”②来比喻中国新闻文坛上两种迥然不同的新闻文体,也定有不尽确切之处。近两年来,中国新闻文坛上一种崭新的“全息摄影”式的新闻样式正在崛起,并逐渐汇成一股锐不可当的趋势。与以往充塞报纸版面的那种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平面照相”式的传统模式相比较,它显示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评论是由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而引发来的一种新闻体裁,它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方法,专门对时事作出分析,表明作者的意见;有时,某些事实通过评论透露出来,不再专门发消息。作者的意见当然可以“百家争鸣”,但是总要能够自圆其说,从立论、论据到论证和结论,都要言之成理,符合形式逻辑。不然,就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南辕北辙的问题。 最近我看到几篇新闻评论,作者们的主观意图都是好的,但在立论、论证的全面性和论证逻辑上出现明显的漏洞。这几篇文章都将最近发生的事实或其他文章作为阐发自己观点的“引子”。这个“…  相似文献   

14.
“地方新闻”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地方媒体刊登播发的“本地新闻”;从更大一些范围看,是指全国性媒体刊登播发的与“全国性新闻”相对应的以地方区域为范围的新闻。这里,我们探讨的是如何从“本地新闻”中发现具有更大范围的新闻价值的“全国性新闻”的课题。 何为全国性新闻?这实际上是由具体媒体所面对的读者范围所决定的。地方新闻的全国意义,就是全国读者的普遍兴趣。这不是简单的概念的转换,而是读者对象的转变。因此可以说,地方新闻与全国性新闻的主要区别,是它们读者群大小范围的不同。要将“本地新闻”向“全国性新闻”转化,首要的课题就是寻找全国范围的读者的共同兴趣和共同感受,给地方新闻注入全国性的因素。这里根据我对一些稿件的接触,谈一谈几个具体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闻、文章里的数目字,显示各种各样的数据,可以增强新闻、文章的说服力。但是,如果数目字运用得不恰当,那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本意,就不能给读者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因毛病出在数目字上,故名之为“病态的数目字”。让我摘引几则病例,送“文章病院”挂个号。  相似文献   

16.
对一个名词的解读即使我正在写着这篇文章,我仍然不能肯定业内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个新的品种:“新闻解读”。依我的理解,如果把“新闻解读”作为一个新的新闻品种,那至少在现在,在当前,它还是不成熟和不规范的。或者说,它还处于萌芽状态,其面貌并不清晰,其未来并不确定。因此,尽管我们经常在报纸杂志上看到“新闻解读”的字样,但我们还难以准确地把握其内涵与外延。而使用“新闻解读”这个词的人们,对其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在某些场合,“新闻解读”是对新闻中提及的新概念、新知识、新政策的介绍。它等同于人们原来惯用的“名词简介”。在…  相似文献   

17.
读了宋志耀同志《怎样写“信息新闻”》一文(见《新闻知识》1986年第5期),感到有值得商榷之处。这里不惴浅陋,提出个人的一些浅见,并就教于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志。(一)宋文提出丁“信息新闻”这个概念,言外之意,是说世界上还存在着“非信息新闻”。这样说,是有根据的。作者在《也谈信息与新闻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闻策划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什么是新闻策划 近年来,在新闻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新闻策划”的字样,在新闻刊物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新闻策划”的争论。关于新闻策划,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是热闹。我以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说明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以及还需要人们对此作更深入更细致地研究。笔者根据已经掌握的材料并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谈谈对新闻策划的认识。 综观关于“新闻策划”命题论战各方的意见,一是对这一命题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二是把新闻策  相似文献   

19.
视觉新闻即目击新闻、现场新闻。如何将视觉新闻写活,引人入胜?笔者认为,让“我”走进视觉新闻中去,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可读性,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下面就视觉新闻中的“我”如何把握,谈谈管窥之见。 “我”走进视觉新闻,并不只是有闻必录 写好一篇视觉新闻,离不开作者深入事件或人物中去感受感知。用事实讲话是新闻的基本原则,而过浓的主观色彩难免会减弱它的可信程度。如何做到新闻既真实,使读者相信,又要表达作者倾向呢?郭玲春概括得非常精辟:“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选择哪个角度,突出什么思想,甚至摘录一段讲话都渗入了记者的见解和主张,只是为了避嫌,往往藏匿起自己,将所思所感穿插在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20.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防止报道失实,是作者和编者的共同职责。怎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防止新闻报道失实?根据我的实践经验,注意容易出差错的“危险点”是一项可行的办法。“危险点”有哪些? 对作者来说,经常遇到的“危险点”有四种: 一是根据第二手材料写成的报道。这种材料的危险性,常常出在搞第一手材料的同志没有认真调查核对。对此,如果轻信,就可能出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