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陵萧氏于西晋永嘉乱中南下过江,定居晋陵群境,门户原本低微,家族地位不是,处境维艰,刘裕建宋,结束了门阀政治,恢复了皇权,晋宁二代屡有北伐,为庶族了子北提供了建立军功的机会,萧氏凭军功起家,靠“国婚”显贵,最终创建了齐,染两个王朝,成为皇族,并自高家门,跻身于四大“侨姓”之一。  相似文献   

2.
齐梁萧氏出身"布衣素族",凭军功起家,政治上虽无多少作为,文化上却颇有建树.主要表现在:重视儒学教育,复兴经学;喜好文学活动,促进文学繁荣;注重史学资政功能,促使史学兴旺发达;主张儒、佛、道"三教同源说",推动宗教文化发展.齐梁萧氏的文化成就,既是六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隋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汉武政治的开放并非“独尊儒术”的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帝时期,随着军功集团退出历史舞台,汉武帝一方面着手对汉初统治思想进行调整,实行“独尊儒术”的思想方针和“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方略;另一方面,为弥补军功集团衰落后留下的政治空间,汉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向社会广招人才,一时间,“群士慕向,异人并出”,使汉武政治呈现出显著的开放特性。一直以来,学界都将武帝时期的这种政治的开放特性,归结为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事实上,汉武帝独尊儒学,实际上是独尊《公羊》学,公羊学属齐学。齐学的权变特征,与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个性是十分合拍的。汉武用人,绝非“独用儒生”,所谓“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是汉代所崇尚的“霸王道杂之”的治国之术在取士制度上的反映,并不能因此将武帝政治的开放理解成“独尊儒术”的产物。充其量可以说,“独尊儒术”开武帝政治开放之一途。武帝政治开放归根到底是将政治从汉初军功集团的独霸状态中开放出来,但又并非向全社会的开放,而只是将政治的军功集团独占向皇帝个人专断的让渡。  相似文献   

4.
军功授爵制度名。春秋时齐、楚、宋、秦等国已实行。凡参战者,据其军功大小可获取相应爵位并享有任官、田宅、役使庶子、抵免罪刑、赎免奴隶等特权。秦国商鞅变法时,曾设“公士”至“大良造”十五等爵制,后又发展为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制,汉初沿置,高后、惠帝以后,军功授爵之制渐  相似文献   

5.
武功爵是汉武帝时期创立的一种新的爵位制度。有关汉武帝设置武功爵的原因,以往学者多认为是为了解决当时所出现的财政匮乏、军功难赏等问题,并将武功爵视为一种临时性的军赏政策。但从整个西汉前期的历史来看,汉武帝设置武功爵,乃是汉文帝时代“绝秦之迹”行为的延续。其目的在于以汉家自创的“武功爵”取代承秦而来的二十等军功爵,弱化“秦制”对“汉制”的影响,彰显汉朝的正统,宣扬大汉王朝的文治武功,从而实现制度与思想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兰陵萧氏家族在其南迁之前,信奉早期道教的一个支派——天师道。刘宋年间,其思想信仰发生了分化。齐、梁时期,萧氏子弟大多佞佛,萧衍就是典型。由于此期的萧氏子弟身处权力中枢,政治斗争迫使他们身不由己,因而,他们事佛的虔诚程度是值得怀疑的。隋唐时期的萧氏子弟坚守儒家之道,修持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7.
在春秋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中,晋国的社会变动尤为典型,新制度较早产生并确立于晋国,代表着春秋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影响晋国社会变动的诸多因素中,军功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军功制度的推行,对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格局、经济关系、社会阶级关系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春秋晋国的军功制度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是战国时代军功制度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从刘邦定陶即位,到平定异姓诸侯王,与大臣共立“白马之盟”,可视之为汉初政治模式的调整时期。这一时期,就其政治形势而言,刘氏皇朝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与军功集团分享政治权力,军功大臣又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和可能与刘氏进行政治合作和分享政权,这是汉初政治体制创立过程中的首要问题。“白马之盟”所定立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非有功不得侯”的政治原则,是刘邦与他的核心层军功大臣之间的一种政治契约。它一方面保证刘氏宗室的皇权以及分封同姓为王的特权;另一方面保证了军功大臣阶层可以因功封侯并在汉皇朝政治中的保持其政治支柱的地位;通过“白马之盟”建立的这种政治模式又是对古代分封政治传统的有限继承。若就其对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影响而言,“白马之盟”后确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国并行的政治模式,甚至可以说是为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了基本的范式。  相似文献   

9.
荀学王霸并用,从儒学内部开了异化原宗的先河,同时也启发了秦初儒门“王圣”运动。“王圣”运动是儒家的政治向往与始皇化抱负的畸形恋,博士儒“不治而议论”,引导始皇建立“革命”统序,开创历史新局面,从而导致博士集团与军功集团的矛盾。始皇帝因不满于博士儒的貌合神离,在李斯的操纵下,大开杀戒。  相似文献   

10.
朱棣正式登极后,遵照“开拓疆土”与“削平僭乱”的大功标准册封了征安南、平辽东倭寇的将领数人。至永乐十八年(1420)与二十年(1422),朱棣创设了新的累功册封模式,加封在“靖难”之役中大功不足但又长期征战积有较高功资的将帅。至此,明代形成了大功与累功两种并立的军功封爵标准,大功勋臣多封世爵,累功勋臣多封流爵,明代军功封爵制度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河南师大学报编辑部转来杨际平同志的大作《西汉“民爵吏爵界限森严不可逾越”说质疑》,对拙文《军功爵制在西汉的变化》中所谈“民爵”、“吏爵”问题,提出异议和批评,拜读之后,很受启发。首先我应该承认,在拙文中并没有把“民爵”和“吏爵”的问题讲得很清楚。所以如此,第一是史书关于汉代赐爵制的资料不多,根据现有资料搞清汉代赐爵制的全部问题,那是不可能的;第二是由于《军功爵制在西汉的变化》,是拙著《军功爵制试探》的补篇,所以在《试探》中谈过的问题,在《变  相似文献   

12.
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萧统故里镇江隆重召开,盛况空前。大会交流论文80余篇,对“《文选》版本及注本”、“《文选》作者、选录标准、分类及其价值”、“《文选》所选作家作品”、“《文选》分体文学”、“萧统文学思想与文学史观”、“《文选》接受学”、“《文选》语言学”、“萧氏家族及萧统遗迹”等八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讨。大会回顾了上世纪文选学研究的历程,对新世纪文选学研究提出了希望与要求。  相似文献   

13.
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是为政之本。本文就我国原始社会晚期“选贤与功能”、夏商西周时期世卿世禄制下乡兴贤能和贡士考察,春秋战国时期招贤察能和奖励军功以及先秦诸子人才思想与学校考试作了详尽的考释和论证。  相似文献   

14.
“幼儿园究竟应该教些什么?”讨论之二:确定对幼儿教什么的一些基本策略皮军功从理论上讲,同中、小学一样.幼儿园(包括学前班)作为一级教育社会机构对“教什么”是应该有所确定的。但当前实际中的情况却不是这样。随着幼教的发展,随着《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颁...  相似文献   

15.
“现代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讨会暨《学前教育研究》组稿会”纪要本刊记者皮军功为进一步研讨幼教改革中大家关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并为《学前教育研究》杂志组稿,北师大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和北京市教科所受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委托,于94年12...  相似文献   

16.
论汉代地主田庄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统治为了巩固封建政权,采取了诸如“复故爵田宅”、奖励军功等各项政策措施,培植了大批豪强地主。豪强地主通过侵夺民田、接受封赏等各种方式主动或被动获得大量土地,并最终形成地主田庄。由于田庄具有经济自给自足、拥有各种手工业作坊、劳动生活有所保障、有利于田庄所在地区的社会稳定等许多特点,使得汉代地主田庄得以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7.
“姑熟画派”在明清之际的中国画坛上,曾以“古淡奇高、清疏秀润”的格调而名震朝野,扬名四方。其画派创始人萧云从画师以沉厚的艺术功力和渊博的文史学养以及冷寂炽热的爱国情感,绘写出一幅幅卓尔不凡的艺术作品,极大地鼓舞了一批批恪守“遗民情结”的隐逸画家,影响了他们清逸淡雅之画风的形成。滚滚长江日夜流,黄山姑熟风云依旧。再吟萧氏诗句;又忆故国春秋;展读尺木画作清疏逸致多多!传《九歌》之神韵,写《太平》之气势。  相似文献   

18.
朱绍侯先生的军功爵制研究,在当代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军功爵制度放在一宽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把军功爵制的演变与社会、阶级的变化和变动联系起来,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军功爵制变化的原因,而且有力地解说了其发展的规律。在研究方法上,先生把归纳法与二重证据法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全面、无遗漏地收集有关文献材料,并特别重视秦汉简牍材料,使得出的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先生的军功爵制研究成果,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创建湘军使晚清军营风气为之一变,构成了晚清社会风尚渐变的史前镜像。恪“道”的文化品格、重在函商的沟通机制、私谊至上的组织安排和军功阶层的兴起使得晚清军营风气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景象。  相似文献   

20.
<正>刘邦时期,陆续分封了113个关内侯.关内侯,是秦二十级军功爵的十九级.《百官公卿表》云,商鞅为法,为二十级军功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据朱绍侯先生研究,认为刘邦入关前奉行的是楚制;而入关后的约法三章“标志着刘邦放弃楚制,改行秦制……在战争中,刘邦积极推行军功爵制,争取各种人的支持,这也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