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相对静态的接受对象,文学文本只有在读者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中才能获得意义的生成。期待视域对于文学文本的阅读接受起着重要作用。在对接受对象的选择、对文本的理解和再创造及对文本的评价三个方面,接力版“暮光之城”系列小说较好地把握了期待视域对于读者接受的影响,既有益于读者视域和文本视域间的有效融合,同时也为读者带来异域文化的新体验,为满足读者阅读审美期待、扩展读者的期待视域提供了有效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开放的,读者在文本的阐释和意义的生成中具有能动作用。译者首先是原文的一名特殊读者,其对原文的解释必然带有译者阅读的痕迹。本文拟通过《珍妮姑娘》两个译本的对比来研究译者的读者身份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旨在说明译者的文化观、个人经历等期待视野必然会影响其对文本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爱丽丝·门罗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逃离》讲述的是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深受大众喜爱。这个女作家的笔触简单朴素,但却细腻地刻画出生活平淡真实的面貌。《逃离》的汉译本由著名翻译家李文俊先生翻译,该译本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研究表明:译者与文本、目标语读者的公共视域是翻译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其视域的差异促使视域融合的产生。文本视域与译者视域的碰撞促使译者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和加注释。译者视域与目标语读者视域的碰撞促使译者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并对原文信息进行增添、失落和变形。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文学的奇葩,其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也很高。接受美学理论强调文本的未定性和读者的能动作用,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本的接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得以真正实现。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依据原语文本的和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来弥补原语文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译语文本的最佳接受度。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对梁宗岱、屠岸和辜正坤翻译的莎士比亚第12首和第29首十四行诗的3个汉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主题、内容、形式及风格等方面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实现和实现程度。认为梁译的可信度、屠译的可诵性、辜译的可读性分别满足了不同时期不同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期待,且3位译者都较大程度地在译本里实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张萍 《海外英语》2014,(14):161-163
该文以斯坦纳阐释学翻译四步骤为基础,列举了朱振武教授所译美国作家丹·布朗作品中的数例,来说明在文化信息的表达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同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又必须受到原文本、译者自身文化素养和读者的"期待视野"等因素的制约,所以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和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创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译本。  相似文献   

6.
作为“生态翻译学”的概念架构核心,“译者中心”及译者行为是无法回避的论题。译者看似隐身于源语信息的传播过程,但并非全然是“局外人”,其思想早已内化于译文之中;其次,译文是译者与读者的互动场域,译者考虑到读者的思维习惯和信息传递的效果谨慎编写译本,读者阅读译文时,也必然会感受到来自译者的关照,这是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共推“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选取罗希文,李照国《伤寒论》译本作为参照,意在紧扣译文线索,认识译者通过调整译文实现对原文本信息受者的“关怀”与“不周”,对比译者的翻译思路及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认识评价传播对象对于译文的适应性,以及影响译文质量的种种因素,期待对日后的中医英译实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哲学诠释学与翻译学科的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与描述法,以诠释学的视域融合原则为指导,首先分析文本视域,再以朱生豪译本为参照,比较分析译者视域与读者视域以及翻译中两次融合效果。结果表明在第一次融合中,理解的历史性影响了文体的选择,个人前见影响文本的艺术再现水平,视域冲突下表现为对称谓语的归化处理与宗教文化词汇的漏译;在第二次融合中,译者在考虑到读者当前的视域后,对剧中的猥亵语和西方文化特色词汇的处理有着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互文性语言转换活动,既与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所涉及到的语言、文化、社会等密切关联,也与原语文本作者和译者密切关联,这种关联就是互文性;因此,翻译可视为原语文本的意义潜势与译者前理解或期待视野相互作用的产物。原语文本向译者提供有待具体化的意义潜势,引导并制约着读者对文本的解读。读者带着一定前理解或期待视野与文本对话,理解并阐释文本,最终实现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从本雅明关于原文和译文是"圆与其切线"的比喻出发,分析了从共时的角度看,由于受到源语与译语的特点,原文文本的地位,译者的目的以及读者对象,译入语的文化语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同一原文可有不同的译文;从历时的角度分析,由于文本理解的历史性,读者的期待视域的变化,文学作品的复译有其必然性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徐立群 《海外英语》2015,(3):145-146,149
中医英译中存在的多元翻译现象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从视域融合视角对中医英译过程的分析表明,中医文本的特殊视域及不同背景译者的视域经过第一次视域融合后会产生不同的新视域。由于对译文读者视域的不同理解,译者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翻译新视域,由此产生不同的译文。此外,文化因素、译者语言水平等都会造成译文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医英译中存在的多元翻译现象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从视域融合视角对中医英译过程的分析表明,中医文本的特殊视域及不同背景译者的视域经过第一次视域融合后会产生不同的新视域。由于对译文读者视域的不同理解,译者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翻译新视域,由此产生不同的译文。此外,文化因素、译者语言水平等都会造成译文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鹇释,决定了译文的实际效果。读者的“期待视野”被文本融合的程度越高,评价就越高;否则,就不会获得读者的认可。在商务文本翻译的活动中只有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审芙情趣等诸多因素,译者才能实现译文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13.
暮光之城系列小说接力版译者采用了明示、注解及简单解释等方法,对文本中的相斥文化词进行了翻译处理,将读者视域和文本视域之间的差距控制在了一定程度,为有效实现二者间的视域融合提供了可能,也为读者视域的扩展创造了机会,既为读者带来了愉悦的阅读体验,也为其视域发展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或者称曲译,往往源与其背后的深刻文化根源。具体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特定翻译目的,目标读者接受能力的考虑,译者的翻译风格和个人经历等。通过译者自己对译本或翻译的阐述可以看到这一过程中译者的个人经历、动机目的、知识背景、社会期待、价值标准、文化类型等等因素是如何进入翻译文本的。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电影字幕,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媒介,译者应该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叛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但是,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发挥有得有失,一方面可能对观众的期待视野做出正确预期,达到视域融合的最佳状态,使译作更加出彩;另一方面可能受到电影的特殊性和审美距离的影响,不为观众所理解。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只有既保证创造性的发挥,又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其译作才能真正被观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深度翻译能帮我们解答译本正文无法回答的问题。卫礼贤/贝恩斯的《周易》英译本自出版之日就备受好评,时至今日,Amazon读者评论依旧赞誉声一片。研究认为,这与译者的深度翻译紧密相关。本文对译本深度翻译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发现:1)文本外深度翻译,译者的读者定位对译本接受具有导向性;体例的说明以及附录、索引方便读者使用;将"可理解性"设为翻译目标,极大程度消除了读者困惑;荣格撰写的前言令读者对译本产生极大的兴趣;2)文本内深度翻译,译者强调易学之用,花大量笔墨阐发了易学的哲学与智慧。Amazon网站的读者评论可证明阐发性评论对西方读者产生了现实、现世意义。质言之,文本内、外深度翻译相互补充与照应,共同使译本成为中国典籍英译本中备受欢迎的一个。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语言简洁凝练,艺术价值颇高.论文以英伽登的不定点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狂人日记》四个译本不定点具体化策略的异同,探索具体化过程中文本结构和美学要求,以及读者个体因素如先行结构、情感体验和想象视域及文化取向等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会体现其主体性。本文以目的论作为指导,探讨了《游走在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重点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的具体体现,探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的读者的期待视野,积极发挥其主观主动性,翻译出优秀的作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再创造意识.它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发挥.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和理解.因此,不同译者对原著的期待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有不同之,因此译文也会受到译者的主体性的影响.本文试参考、比较《水浒传》两个英译版本—一赛珍珠及沙博理译本中的谶言翻译,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哲学阐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所提出的三大阐释学原则之一“视域融合”旨在剖析阐释者如何与原文互动并进行理解的过程。在翻译中当译者带着自己的视域进入文本的视域中时,需要使自己的视域与原视域进行最大程度的融合,本文将根据视域融合理论,从形式、内容和意象三方面来分析比较苏词不同译本的视域融合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