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H.P.Grice的会话含义为理论基础,试图从"合作原则"视角对莎士比亚的经典名著《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对话进行赏析,从而了解剧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莎士比亚戏剧独特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充满了多声部对话的复调小说,但通过"符号矩阵"对其中人物的信仰及各自命运走向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表面独立的复调背后又隐藏着作者的统一意识和宗教关怀。文章采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来分析这篇宗教小说,借以呈现该小说的另一种面貌。  相似文献   

3.
赵蕊 《现代语文》2007,(5):45-46
80后作家韩寒的近作《一座城池》中的叙事者“我”与人物之间构成了一种对话与潜对话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既很好地处理了小说中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声音,也使小说中的对话性与辩难性得以“形式化”,其中蕴涵了一种叙事的复调诗学。本丈试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入手,分析这部小说的复调艺术,从而探索这复调的背后,“我”与人物构成的对话性的境遇关系。  相似文献   

4.
《白狗秋千架》是刚进入文坛不久的莫言的标志性小说之一,它不经意中表现了莫言小说甚至世界文学的四大经典主题:离乡/还乡、宿命/抗争、桃源/荒原、爱情/婚姻;同时巧妙运用了人物之间对话的复调、人物内心对话的复调、文本之间对话的复调、叙事视角的复调,从而使该小说的内涵十分丰富,得到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的极力揄扬。  相似文献   

5.
利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了《傲慢与偏见》一书,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复调小说,讨论了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以及小说中的复调对话,并分析了复调理论是如何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体现的。  相似文献   

6.
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莎翁运用了大量的圣经典故,对于深化剧作主题、烘托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戏剧效果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巨匠。在其创作中,他最擅长的是戏剧创作。《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是他戏剧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四部,有"四大悲剧"之美誉。笔者现选取其中的一部戏剧——《哈姆雷特》,对其主人公哈姆雷特、奥菲利娅、克劳狄斯、葛特露及波洛涅斯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从而展现出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经典的悲剧作品之一,讲述的是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文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人物刻画真实、立体,性格各异。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和剧中其他主要人物进行赏析,使读者对该作品有更深的了解,从而再次深入品读莎士比亚大师的伟大杰作。  相似文献   

8.
张绍娟 《现代语文》2009,(7):141-142
了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剧本《凯撒大帝》的情景、人物、语言等进行分析,来探讨“戏剧反讽”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而分析《凯撒大帝》剧中人物的矛盾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殷缘  张弛 《英语广场》2020,(13):3-7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她的最新获奖小说《证据》中一改常规叙述手法,让三个不同身份的女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述同时进行,共同编织成完整的故事。这体现了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即各自独立且平等的不同声音共同讲述着一个主题。本文指出《证据》文本中富有"对话性",不仅是不同人物之间跨越身份的对话,更有人物与作者、甚至是人物与读者的对话关系,这使得对基列国瓦解这一事件的阐述具有了多维视角,同时增添了小说的艺术厚度,具有现实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话性是复调小说的本质,也是现代小说所具有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特征,小说通过文本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对话展示了一个多声部的世界,体现了对现实的存在的深刻思考。为此,从对话理论中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人物内心的对话"两个方面出发,对简.里斯的小说《茫茫藻海》的对话性进行分析,以进一步阐述作者的写作目的:颠覆《简.爱》中的殖民话语,解构貌似坚不可摧的传统帝国权威。  相似文献   

11.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揭示了复调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复调小说理论史上一个创造性的发展.以此理论分析《名利场》这本小说中主人公、读者和作者之间以及自身的对话,不仅使作品本身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也使得我们对该作品中复调存在的可能性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平视”创作思维是建构复调世界的关键,也是解读复调小说的钥匙。“对话”、“未完成性”等理论伴随着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产生而被研究者们所熟知,但是“对话”、“未完成性”只说明了复调小说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特色,而这些艺术特征何以成为可能,则要追溯到复调小说的创作思维。正是由于作者创作思维由“俯视”主人公转换为“平视”主人公,陀氏的小说创作才会突破传统的独白体小说,具有了诸多复调特征。本文试图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为例,从复调小说的艺术特征入手,阐明“平视”创作思维在复调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罗焕 《文教资料》2006,(25):63-64
莎士比亚在著名悲剧《麦克白》中多次描写了发生在不同人物身上的睡眠,这些睡眠都具有同一个深刻的象征意义,那就是死亡。本文从剧中人物邓肯、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的睡眠来分析其中的死亡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陀思妥耶夫斯基开拓了长篇小说的一种新体裁——复调小说。复调小说是多种对话的统一体,在对话环境下揭示深刻的思想内容。复调小说中处处渗透着对话性,小说所有成分之间存在着一种对话关系。复调特征在陀氏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小说中的所有主人公都是有思想的人,他们通过对话交际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思想,并聆听他人声音作出的回答。该文意在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为基础,从语言结构方面揭示小说《卡》的对话性,亦即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戏剧对话往往是一种超越了字面意义的表达,剧中人物常使用不明确的话语传达多种话语之意,作家借以达到人物刻画和推进剧情跌宕发展的目的,因此,语用模糊在戏剧创作中是使用频率极高、效果显著的会话策略。本文以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为语料,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探讨该剧主人公话语的语用模糊现象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麦克白》是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精彩的一出。《琼斯皇》是尤金.奥尼尔的第一部表现主义戏剧。两部戏剧中,莎士比亚和奥尼尔都采用声音效果来营造可怕气氛并外显主人翁的内心恐惧,借助类似的象征如黒或黑暗、皇袍以及海来刻画人物,并通过独白来提露人物思考以及无意识情感。  相似文献   

17.
复调理论是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时提出的著名理论。散文与小说文体有着本质的不同,二者的复调尽管有所差别,但对话性是所有复调艺术的共同特征。文章从对话性入手分析散文的复调结构:《我与地坛》——内心独白构成的微型对话;《一个军阀的早年爱情》、《天黑黑》——两个或多个叙述人交替出现构成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众多戏剧当中较为知名的一部,在戏剧史上乃至文学史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篇篇幅不长的作品当中,莎士比亚刻画了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了矛盾集中而冲突的情节、营造了强烈的悲剧气氛,而其中最为特别和有意义的就是运用了诸多丰富而对立的意象,以此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要素。鲜血与水、婴儿与母亲这两组集中鲜明而对立的意象是整部《麦克白》众多丰富意象当中较为重要的两组,通过对鲜血与水、婴儿与母亲这两组意象的分析与讨论,逐步引导读者按照莎士比亚的笔触去探寻人物内心的世界,并且利用对麦克白与其夫人内心真实世界的描述,展现人性的良知,根据麦克白与其夫人最终的悲剧结局,暗示人们正义最终一定能够战胜邪恶。  相似文献   

19.
巴赫金借用音乐术语"复调"创立了以对话为核心的复调小说理论。在此基础上,以意识流小说为代表的现代小说则发展了巴赫金的这一理论,创立了叙述语式的复调小说;昆德拉建构了以对位为核心的现代复调小说理论。文章试图简要阐述复调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流变,以期展示其多元、开放的现代性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伦理/政治、欲望/道德、性格/命运等三个层面重新解读莎翁名剧《麦克白》,观照麦克白的性格特征,由其悲剧冲突入手,揭示社会转型期(这里指由封建社会向工商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人所面临的精神和伦理两难困境;进而分析暗含在《麦克白》文本中的文学家莎士比亚与政治家马基雅维里的潜在对话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