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速度滑冰运动在我国北方地区开展较为普遍,但我国优秀选手的速滑成绩距世界水平尚有颇大差距。根据速滑比赛的距离和运动成绩,从机体供能特点来看,属于速耐和耐力性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有氧供能系统有较高的要求。测试与评定速滑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可以了解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和训练程度,为观察训练的生理效应及检验训练计划安排的可  相似文献   

2.
八十年代世界速滑运动发展很快.在国际大赛中,竞争十分激烈,各国优秀选手都表现出高超的技术、良好的身体机能、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的训练水平.这说明当代世界优秀速滑选手具有雄厚的全面身体素质和技术基础.我国速滑运动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儿童少年时期全面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基础打得不扎实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我们结合我国速滑运动的实际和多年来的教学训练体会,对如何发展儿童少年速滑运动员的全面身体素质做一探讨,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速滑强国都很重视高原训练,很多重大的国际比赛经常在高原冰场举行。速滑世界纪录几乎都是在高原冰场创造的。联邦德国的英泽尔、苏联的麦德熬、瑞士的达沃斯等高原冰场几乎是世界优秀速滑运动员的训练中心。每年世界优秀速滑选手云集在那里进行定期的中等高原、高原条件下的训练和比赛。然而,我国速滑运动训练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高原训练。据有关资料报道,迄今为止,我国仅有3-4次在高原冰场进行的全国速滑比赛以及1985年8月国家队在长白山进行了一个月的高原训练。因此,系统地进行高原  相似文献   

4.
速度滑冰1987年男子世界速滑锦标赛首次进入室内冰场,选手们就创造了除500米以外所有项目的世界纪录。15届冬奥会的速滑比赛再次在室内举行,男女共20人次破8项世界纪录,152人次破9项奥运会纪录,真是硕果累累。可以预料,室内速滑场将逐渐推进国际速滑运动滑行技术、训练和竞赛周期的变革和发展。东德女队靠非传统方法和多种手段的专项力量训练与高质量为核心的大负荷训练起家,常在国际大赛囊括前三名。而其男队在积极追随女队训练方向的同时,注意了训练的节奏和调整。他们特别突出奥运观点,奥运会年非常审慎地选择比赛,力争奥运会创造  相似文献   

5.
速滑运动中有氧代谢能力是参赛取胜最重要的因素。各种水平的优秀选手可将有氧代谢能力用于500—10000米项目的比赛中,如短距离选手往往在500和1000米项目的最后100米才表现出他们耐力训练的优势,在最后阶段能坚持住,直至取胜。东德等一些国家的优秀速滑运动员在每年陆地训练期间,需要进行3—4个月的系  相似文献   

6.
三、跳跃中的第三速滑世界一向在国际大赛中充任陪衬角色的第三速滑世界选手,近年开始进入国际速滑运动的主旋律。他们在速滑大国的沉浮中抢占了一些重要位置,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典型代表是奥地利男子选手。以哈切夫为首的奥地利速滑选手,从1984年起就多人次进入世界大赛的单项前3名和全能16名。在本届奥运会上,哈切夫参加了五个项目的比赛,夺得了10000米银牌、1500米铜牌、5000米第5名和1000  相似文献   

7.
根据世界速滑运动发展趋势和我国速滑运动现状,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速滑训练的体会,谈谈有关速滑运动员身体训练的几个问题,和同行们共同探讨.一近几年,我国速滑运动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自国家速滑队成立以来,个别运动员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速滑运动员身体训练方面的差距是造成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优秀速滑运动员训练法的核心是,以多种能量消耗原则为依据,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训练.和过去相比,国际级速滑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几乎都是很高的.冰上专项训练又具有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间歇时间、滑更多里距的特点.全年坚持天天  相似文献   

8.
利用目前世界速滑领域先进的的多学科生物监控手段,突出个体化和个体的综合运动能力的研究特点,解决我国重点选手在训练过程中体能状态的生理生化监控、运动技术以及负荷与疲劳程度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速滑运动员使用"训练负荷与疲劳程度评估系统"能够有效监控训练负荷与机能反应之间的关系;速滑运动员的机能状态与血尿素和血红蛋白指标有密切关系;利用生物力学手段分析解决我国选手在蹲屈角度、膝关节伸展速度、弯道倾倒角度和频率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大量关于速度滑冰训练规律的相关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9.
一、世界速滑技术发展趋势和我们在技术上的差距当前,世界各国速滑界对速滑技术的发展都很关注。回顾速滑运动的历史,每一项速滑运动新纪录的诞生,始终是与滑跑技术的改进紧密相联的。如今世界优秀速滑选手的技术与过去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其突出特点是,双腿动作的配合,紧紧围绕着合理地利用体重来完成有效的蹬冰动作。七十年代速滑技术发展情况表明,世界优秀选手的技术技巧,总的说来,正向着大体一致的趋向发展。滑跑技术更为细致、熟练,节奏性也更强了,几乎没有多余动作,给人们一种更明显的轻松自如、省力舒展之感,尤其是整  相似文献   

10.
日本,长野,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正在进行.中国运动员王春露和杨阳与加拿大两名选手作最后的争夺,王春露一马当先.突然,加拿大选手伊莎贝拉撞倒了王春露,加拿大选手佩利特趋势滑过,杨阳追赶不及,王春露的金牌就这么飞了!面对这短道速滑世界级比赛中从未见过的一幕,中国队教练辛庆山深感遗憾,而更多的是决心,是再奋斗.迎接挑战1972年,辛庆山开始参加吉林省少体校的大跑道速滑训练.那时,年轻气盛、雄心勃勃的他梦想有朝一日能成为世界冠军,在世界赛场上升五星红旗,奏国歌在那个创业年代,他克服了物质的匮乏,训练的艰苦,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速滑运动员,在全国的比赛中初露头角.正当他编织着自己的冠军梦时,一场飞来的横祸打碎了他的梦想,1978年一次外出比赛时,他乘  相似文献   

11.
为了尽快改变我国速滑运动落后的局面,迅速提高速滑运动水平,我认为在当前的训练工作中应从始至终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技术训练与机能训练的关系我国速度滑冰运动的经验证明,培养一名优秀的速滑选手,起码要有六至七年的完整系统训练过程.当然,个别天才队员时间要少些.但不论时间长短,当一名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技术水平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时,究竟是什么在保证他的运动水平逐年继续提高?是运动技术,还是运动  相似文献   

12.
从第18届冬奥会看我国速滑项目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对我国速滑选手参加第18届冬奥会比赛成绩的对比分析,提出了目前在我国速滑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发展我国速滑项目的对策与建议: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执教水平;强化队伍管理;加强后备力量培养;深化国家队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改革竞赛办法,促进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加强运动训练科学研究;坚决贯彻“三从一大”的科学训练原则,努力提高训练水平等。  相似文献   

13.
速滑冰刀的改革使世界速滑技术和运动成绩出现了空前的大飞跃,引起国际速滑界的高度重视。如何认识这一重大变革对速滑运动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使我国速滑技术、训练理论、训练方法跟上现代速滑训练的步伐,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来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重振我国速滑雄威。就此,对速滑冰刀改革本质、新技术的主要特征、新技术对速滑运动的影响及更新观念、改革训练方法等方面,作以分析和论述,并对我国今后速滑运动训练提出几点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解剖学的角度对速滑运动技术动作的肌肉工作进行分析,为速滑运动技术在肌肉工作性质方面提供了解剖学依据,为速滑运动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国内外速滑运动发展历史和大量文献资料,对国内外优秀速滑运动员成长历史和世界各国速滑运动的兴衰成败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从而指出我国速滑运动训练的战略主攻方向应放在全能(短全能和传统全能)和长距离速滑项目上。这是发展我国速滑运动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16.
速滑运动员在陆训期进行高原训练对于我国选手来说是新课题。根据高原训练专家的建议,结合宋丽自身的特点安排了高原训练计划。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高原训练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为今后如何利用高原训练提高速滑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积累了经验。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提供了宋丽高原训练期的指标变化特点,为今后更深入地探讨研究速滑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提供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7.
2月11日,新华社从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向国内发回一则消息。我国著名的速滑优秀选手王秀丽,在今年世界女子速滑锦标赛上,获1500米速滑第一名,成绩为2分3秒34。喜讯传来,国人无不欢欣鼓舞,新闻媒介纷纷以醒目标题,在各报头版头条竞相报道。要知道王秀丽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个女子速滑世界冠军,也是继1963年我国优秀速滑选手罗致焕获得世界男子速滑锦标赛1500米速滑第一名后的第2位夺冠的中国人。现年24岁的王秀丽是哈尔滨人。哈尔滨素以我国冰雪运动之乡和冰雪健儿辈出而享誉。或许是这个缘故吧,王秀丽从小就酷爱滑冰。因为她的家离松花江特别近,江水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速滑运动训练器材的短缺现状,本文提出对新速滑运动力量训练器的设计与构想。该训练器称为可控油压阻尼器。它有5大优点,使用简便,用途广泛,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训练器材。它的问世,不仅补充了我国速滑运动训练器材的不足,还必将促进我国速滑训练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第三届亚冬会速滑比赛的综合分析,特别是国外选手赛场技术剖析,指出了我国选手的进步与不足,对我国速滑训练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与世界优秀选手差距较大,从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在青少年后备力量培养方面的薄弱,青少年速滑运动员自身条件、基础训练的水平和科学性决定了能否多出人才,出优秀人才。认为青少年速滑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文化知识水平、是影响其成长的自身因素,训练保障条件、竞赛制度及竞赛的公平性、家庭条件是影响其成长的环境因素,教练员的训练理念、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过程的控制是影响其成长的训练因素。提出青少年速滑运动员主要应进行全面身体训练,结合专项、重视专门能力的培养和系统传授技术,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打好发展基础:加强基层体校教练员的业务培训,做好教练员的训练理念的转变工作,建立合理的竞赛激励机制,以推动运动训练科学化与提高少年运动员的成材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