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乃立国之本,其理论化成果固然可能具有普遍的原理原则,但却不可避免地带有深厚的文化色彩与历史渊源,在把握社会文化与历史脉络中真正掌握本土教育问题的症结,是大学成长的必由之道。为解决本土问题提供新模式教育研究的这种创造本性诠释了哲学的本体、认识与价值三论,认清教育的本体要义,走进学校,走进校长、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世界,透过其在文  相似文献   

2.
教育理论本土研究是立足于本土教育实践,面向现实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行本土研究,是由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是教育学科学性、教育理论原创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实践的呼唤。深入实践、立足本土是本土研究的基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多种研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研究者素质的提高以及制度上的保障使教育理论本土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对于"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这两个概念,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研究人员有不同的使用偏好.本文通过对"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两个术语的使用情况及其关系的研究分析,论述了"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不是同一个概念,不能交互使用.二者都有存在的必要,不过在使用这两个术语的时候要考虑它们各自适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育人类学本土化问题的探讨,既与其是全球化还是本土化、抑或二者兼收并蓄的困惑有关,也与学科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危机意识有关.为使我国教育人类学实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兼收并蓄、视域融合,并最终实现本土生长,本研究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本土取向,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本土实践,学科体系和理论建构的本土探索,以及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本土诉求等角度,揭示了国内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实践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回答:教育人类学为何要本土化,以及如何本土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存在着"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混同使用,概念不清的现象.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事实上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述,二者之间是既有明显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为概念起源背景上的不同与研究领域、范围上的差异.在承认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存在显著差别,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忽略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词源学、哲学、学科和方法等维度去认识"比较",认为教育的比较研究是依据一定的参照点或框架,遵循基本法则,展开对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育事物进行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是具有确证身份的比较教育研究者在遵照教育的比较研究的共性下,对民族国家边界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国家的教育进行跨国性、跨文化性、跨学科性的学科逻辑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价值所在,也是导引教育研究的价值指向.而"质疑论"和"终结论"在揭示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所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却对其蕴意进行了窄化的理解,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相反,在教育研究的学术化与专业化的追求中,"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却正确地标定了教育理论发展的坐标,能够规避教育研究可能存在的偏颇.  相似文献   

8.
从"环境教育"到"生态教育"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目前的生态教育研究中,学术界对"生态教育"与"环境教育"的概念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混乱现象。教育参与到生态思想运动中,首先是以环境保护教育的形式出现的,是针对人类周围环境的认识、保护、改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并且把环境保护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深入研究生态教育,首先应当理清其概念,明确从"环境教育"到"生态教育"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9.
“新马克思主义”教育试图运用马克思的某些概念和理论,从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文化学等不同角度展开对资本主义学校教育的批判研究,这不仅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提供了新的材料,而且为我们多视角地研究当代教育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教育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大约共享一个根本的思想前提或曰研究范式,即教育与社会二分,且教育从属于社会——可谓之"教育/社会"学,即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学.这种范式的研究在学理上产生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关系说"之难题,在观念上产生教育万能论或教育无用论之吊诡成见.本文通过历史考察和新制度主义理论检视发现:教育与社会是互嵌的,且教育日益成为型塑社会的主导与根本制度而非后者的"随从"和"反应","教育社会"业已浮现,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似也随之呼之欲出——从"教育/社会"学到"教育社会"学.这一转换或可破解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关系说"之难题,亦可对"教育万能/无用论"过度教育论"(文凭贬值论)"学校教育消亡论"等论说予以反思.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下半叶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中断、重建和发展三个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研究者对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索。回顾20世纪下半叶中国教育哲学的学科建设,可以发现当前中国教育哲学发展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教育哲学学术品位的提升,教育哲学工作者国际视野的开阔以及中国教育哲学学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做出区分.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探讨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而"什么是教育"则讨论的是教育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范围;从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蕴含着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追寻,而"什么是教育"则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思.只有清楚二者的区别,才能把握教育本质,警惕大量"非教育"及"反教育"行为,从而使教育实践向"本真意义上的教育"逼近.  相似文献   

13.
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在"十一五"期间,教育经济原理、教育财政问题、教育成本收益问题、学校教育经济问题、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这五大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关键领域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从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看,这五个方面的研究是不均衡的,教育成本收益问题和学校教育经济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有待于在"十二五"期间增强;从研究方法来看,定量分析的实证性研究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应该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迷失"的教育话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出现了许多“陌生”而“新鲜”的话语。这似乎是个好现象,因为它显示了教育理论研究的活力。但是,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存在着许多深层的问题。这里试图从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理论研究者在研究中所具有的许多错误的研究心态与方式等方面来对此问题的内在根源加以分析探讨,希望能对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教育技术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要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近年来众多广播电视大学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建制,探索和构建它的实践模型,研究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赋予它的使命和任务,是目前阶段电大完成“试点”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6.
教育人类学以人性教化、人性培育与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人性培育”与“文化”都是教育人类学的核心概念。鲁迅等先贤提出的“国民性改造”是“具体人性”的改造,它为我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建构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深刻洞察和思想资料。提高国民素质承续和包容了“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它和素质教育“重在做人”放在一块,成为我国教育人类学鲜活的“本土理念”。我国的教育人类学不能走排斥“田野工作”方法的德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老路,而应将反映我国教育问题的“田野”之实证研究与哲理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作为人文课程的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17.
教育社会学的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张教育社会学在中国要走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道路。从教育社会学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三个方面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8.
我国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经历了萌芽、停滞、初建、成型和发展阶段,广大学者在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探讨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显现出一些问题,能否建立一门共认的教育经济学、研究内容如何臻于丰富、研究视角如何多样化,以及如何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将成为今后学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原创性不只是评价标准,更是研究品质和知识属性。“生活教育理论”是近代中国最具原创性的教育理论体系之一,近百年来在国内和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在新时代中国的教育学发展中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就创生路径而言,“生活教育理论”批判地借鉴了杜威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现实于理论根源处创造性再生。就原创品质而言,“生活教育理论”原创主体的精神特质在方法论层面启示了“为什么能够实现超越和原创”,原创内容的典型特色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其“如何实现了超越和原创”,而原创体系的绵延承续意味着教育理论的原创性必然需要经过历史性评判的检验和推动,这对当代中国教育学原创性研究得以实现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的“教育”的内涵有极其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厘清这一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起点。本文对教育学意义上的教育本质及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的教育内涵研究现状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是一种突显政治功用的以特定教育内容形式表现出来的实践活动,对其内核关系、双向性、超越性和针对性和内容的意识形态性进行了强调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