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夹生饭”是在煮饭过程中 ,由于时间未到 ,或火候不够产生的。饭 ,看似好的 ,但实际上每粒饭的中间还有少部分未熟 ,对于“夹生饭”的处理 ,再重蒸要比新蒸一次米所花费的时间更长。所以我们在煮饭过程中都尽力避免产生“夹生饭”。而在计算机教学中也极容易产生“夹生饭”现象。这里的“夹生饭”是指学生在计算机的学习和实习中对知识结构没有把握住 ,造成的似懂非懂的状态。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似乎什么都知晓 ,而在实际应用中错误百出……计算机教学中产生“夹生饭”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一、设备严重滞后 ,所用机型不配套和数量不足。由…  相似文献   

2.
传统教学视教材为权威,教师按其编排顺序按部就班地教,不敢越雷池一步,对任何内容都要“讲深讲透”、“一步到位”、“一竿子到底”。这种机械“装配式”的教学,强调“不煮夹生饭”、“层层扎实”,知识点划分过细,步子跨得较小,在每个点上停留较久,在同一处、同一水平反复训练。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不仅浪费时间,加重了学生负担,还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在《生活与哲学》中实施“积极前进一循环反刍”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传统教学在讲每项新知识时,都要求讲深讲透.以后还要讲例题,还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讲补充题.企图把运用新知识可能出现的种种错都堵死,深怕学生“吃夹生饭”,以后难于矫正.企图“毕其功一役”,还美其名曰:“层层夯实”.“不煮夹生饭”的教学观点,被传统教学奉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半步.它在教育史上的确曾经有过辉煌.就是现在也有不少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在什么时间以前,不准结束新课.  相似文献   

4.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中仍存在着“散”、“慢”、“细”的教学弊端,即在教学过程中奉行“前不清、后不接”,“不煮夹生饭”、“一步一个脚印”的教学观.不管学生的接受情况如何,教师都按“教参”规定的进度,统一划分课时上课.知识反反复复地重复,“讲透这个概念”,“砸死那段知识”的作法,把良好的愿望弄得事与愿违,负担沉重,多数学生逐步丧失对学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教学视教材为权威,按其编排顺序按部就班地教,不敢越雷池一步;对任何内容都要"讲深讲透"、"一步到位"、"一竿子到底".这种机械"装配式"的教学,强调"不煮夹生饭"、"层层扎实",知识点划分过细,步子跨得较少,在每个点上停留较久,在同一处、同一水平反复训练.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不仅浪费时间,加重了学生负担,还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在《生活与哲学》中实施"积极前进-循环反刍"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开始,而小学高年级自然教学较之低年级,所选取的内容多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高年级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过程,从总体上看与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认识始于感知,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再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得到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结论。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就结束了,而是反复进行,逐步提高完善,使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从近几年教学实践来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高年级学生有自己的认识特点。  相似文献   

7.
学习心理学表明,进行“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学习者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的“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因为这种能让学生大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的学习,不仅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且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了学习,增强了自信。一、在实践中发现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样也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过去我曾把“施加压力”和“多次重复”作为记忆和掌握地理知识的诀窍,自认为是“严格要求”。实践证明,若教师不去深探教学方法,不着眼于培养学生能力,单靠这两个绝招行事,势必堂堂课煮“夹生饭”,弄得学生疲于奔命。事实上多次机械地简单重复,不如一次有效地消化。也就是说,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力求当堂消化,这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人的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因而,在各种心理能  相似文献   

9.
高三化学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可谓面广量大.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取得最好的复习质量和效果,是每一位实际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赶进度、开快车显然会出现“夹生饭”现象,训练不到位、知识点不落实是要栽跟头的.经过最近的一次南通四县市联考,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一、反思:“煲稀米粥”与“煮夹生饭”两种文言文教学模式的比较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的记下,就这样从开头一直串讲到结尾,笔记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译完了,学生读和背,逐字逐句,先字后句,全拿下来。这之后带领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此时在学生脑中出现的已不再是文言文而是一篇现代文了。这样,学生的文言基础是打得很扎实,  相似文献   

11.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某些教师教育学生时,却常常背离这个简单的道理。他们一旦发现学生或班级上发生了问题,立即采用“扬汤止沸”的办法解决问题。结果学生压而不服,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使矛盾升级,背离了教育者的初衷。还有一种情况,问题表面上解决了,但学生的思想还没有想通。须知学生思想上问题只有靠做过细的说服疏导工作才能提高认识,有所觉悟。用“扬汤止沸”的办法“压”学生只能是“猫盖屎”,“煮夹生饭”。学生的思想问题没解决,总有一天会重  相似文献   

12.
在大纲指导下的文言文教学,总的情况是重“教”,而“教”的重点又是过细、过难地教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对文章内容作面面俱到的分析。就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而言,教学重点多、难,负担过重,学不懂,吃不透,教学重点多数“煮不熟”,学生吃“夹生饭”,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畏难厌学情绪,且多数学生掉队。  相似文献   

13.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光靠学生的自觉自悟是不能奏效的,光靠教师的说教、规劝也是不能完成的。我们知道,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它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外部要有一种动力,推动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反复强化的训练,这种动力就是兴趣。也就是说,教师要找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突破口,才能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突破口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4.
作文批改贵在有效.所谓“有效”,至少要包括两点:一是学生写作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快,二是教师批改作文花费的时间少、精力少.本文试图从改进批改方法,提高批改效果方面再作一些探讨.必须掌握一把尺子作文批改究竟应当掌握怎样的尺度?《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有明确规定,“评改是要启发学生认识自己的作文有什么优缺点,领悟到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经过多次反复的写作实践,逐步提高写作能力.”这就是一把标准尺子.这段话中关键是三个“词”,一是“认识”.通过批改,学生能认识自己作文的好差、正  相似文献   

15.
在大纲指导下的文言文教学,总的情况是重“教”,而“教”的重点又是过细、过难地教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对文章内容作面面俱到的分析。就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而言,教学重点多、难,负担过重,学不懂,吃不透,教学重点多数“煮不熟”,学生吃“夹生饭”,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畏难厌学情绪,且多数学生掉队。  相似文献   

16.
我校学生是从市由择优录取的,素质较好。但是通过教学“会诊”,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是靠增加劳动强度获得良好学习成绩的,不会学习的现象相当普遍:一是跟着教师走,盲目使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学种无重点,时间不核算;二是不肯或不会通过预习主动获得知识;三是不会或不肯看书,只死记知识,不会加工贮存知识;四是不会及时、经常复习,煮夹生饭;五是作业中不会自我评价和校正,常常“屡教不改”。我们引导教师从学生的失误中认识自己教学中的责任。从教学效果中认识教与学的优化匹配的重要性。把教师在各课、教课、作业布亚与批改、…  相似文献   

17.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光靠学生的自觉自悟是不能奏效的,光靠教师的说教、规劝也是不能完成的。我们知道,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它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外部要有一种动力,推动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反复强化的训练,这种动力就是兴趣。  相似文献   

18.
一、教师要树立与形势需要相适应的观念。教师能否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正确地引导学生,与其观念有直接关系。观念制约着行动,行动也可促进观念的形成和转变,正确的观念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改变观念”、“观念更新”虽然已是见诸报端最多、频率最高的呼唤,但这一孤立笼统的提法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和推动力,其原因在于此提法既不准确也  相似文献   

19.
"做"数学     
“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学习者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的“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一、在实践中发现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样,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也应遵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做”数学     
吕智敏 《陕西教育》2005,(10):37-37
“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学习者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的“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一、在实践中发现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样,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也应遵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