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教苑新语     
《内蒙古教育》2010,(6):11-11
在开放课堂的基础上建立有序课堂,引导学生做“应该做的事”。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学系副教授周彬言道,课堂管理的确要告诉学生什么不能做,但更需要告诉学生要做什么,更需要告诉学生如何做应该要做的。我们现在理解的有序课堂还只是停留在如何禁止学生做“不应该做的事”,而真正的课堂有序却是如何引导学生有序地做“应该做的事”。  相似文献   

2.
平时,作文命题常常出一些诸如“一件好事”、“难忘的一件事”的题目,学生感到“写烦了”,提不起劲来。一次,我在学生的日记中,发现一位同学写他背地里做的一件事,很有生活气息。读着读着,我被日记中的趣事吸引住了,心想:如果用“我背地里做的一件事”作题目,看看学生会有什么反映?  相似文献   

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怎样做的事,就应当怎样教。譬如游水的事,应当到池沼里学习。不应当在课堂上教授。倘若只管课堂的教授,而不去学习,即使学习好几年,恐怕一到池里,仍不免要沉下去的。”陶老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为此,近几年,我尝试了一种“读”“写”并行教学法。  相似文献   

4.
王前凤 《学语文》2005,(6):56-5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怎样做的事。就应当怎样教。譬如游水的事,应当到池沼里学习。不应当在课堂上教授。倘若只管课堂的教授。而不去学习。即使学习好几年,恐怕一到池里,仍不免要沉下去的。”陶老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为此,近几年。我尝试了一种“读”“写”并行教学法。  相似文献   

5.
今天天真蓝     
一位做教师的朋友曾对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天真”这个词造句,不少学生都造了“张小明是一个天真的孩子”这样的句子,惟独一个学生站起来后说:“今天天真蓝!”一开始我以为他是把这件事作为笑话讲给我听的,但事实却并不是,“这个句子造得最好。”他说。我的这位朋友称得上是一个好教师,他知道打破常规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语法上看,那个孩子所造的句子显然是不对的、然而,谁又能否定那句话里所包容  相似文献   

6.
爱好,应该从儿时培养古人说:“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几年前,我曾在山东兖州与中学生座谈。一位学生问我:“怎样做才能成功?”我笑答:“做你最爱做的事。”之所以这样回答我是有深切体会的。  相似文献   

7.
“我听过的会忘记,我看过的会记住,我做过的会理解。”“做数学”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备受教育工作者关注。然而我们看到,在目前小学课堂实施“做数学”的具体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或者教师提出的任务离学生生活太远,是为了解题而设置的“文字游戏”,学生被动参与而缺乏探究兴趣;或者实施过程中忽略了合作交流的实效性有的课堂简单地把“做数学”等同于“做游戏”,导致课堂活动丧失了“数学”的意义有的课堂问题解决过程过于程序化,导致做数学失去了“做”的意义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做数学”的几个…  相似文献   

8.
磨文记     
不错啊,一个很好的报告2018年5月20日,接到任务,我们要举行一次课堂观察活动。身处教科室多年,课堂观察,多年前就已经接触了。我颇为淡定,自告奋勇:“课堂观察报告,我来写。”不就写篇观察报告嘛,只要仔细观察课堂,围绕一个主题做分析,还不是信手拈来?接受了任务,总要做些准备。真做起来,却发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的观察主题是“学生理解他的学习任务吗”。  相似文献   

9.
学生对作文的积极性,是学好作文的动力。现就这个问题谈两点认识。一、以“学生”的身份和学生共同探讨作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要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教师本身必须对作文教学有兴趣,想方设法以各种不同方式搞好作文教学。 1.教师参与课堂讨论,和学生共同作文。比如写《我做过的一件事》,课堂上教师从“学”的角度和学生一起,同时想出几件做过的事,通过讨论、筛选,找一件最值得记叙的事,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打草稿,修改作文。这样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在我的班主任生涯中,我一直信奉着这样两句话:学生能做的事,我决不做;学生不能做的事,我也要教会他们自己做。一个不愿说的原因是我比较“懒”,另一个冠冕堂皇的原因是我觉得:班主任老师必须给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自由空间,必须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从而建立一种自我管理的模式,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发挥最大、最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05年美国年度教师奖”获得者卡姆拉斯有句名言:“我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学生,他们是我热爱教学的原因。”他在执教的第一年。每星期都要和学生温达尔下一次棋。最终温达尔以优异的成绩从初中毕业,后来成为他家里第一个上大学的人。卡姆拉斯还会在上课途中给学生家长打电话,把学生在课堂上刚刚做的一件漂亮事告诉家长。  相似文献   

12.
戴燕 《天津教育》2005,(12):21-21
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做贺卡并写上诚挚的祝愿,送给自己最敬爱的人。一个学生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卡送给教师,教师满脸笑容地说:“你的贺卡做得太好了!我一定珍藏着这份礼物。”可是几天以后,这个学生在垃圾堆里发现了自己送给教师的贺卡。他气愤地对家长说:“我再也不相信这个老师了!”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收了许多学生。在第一堂课上,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从今天起你们开始跟我学习,我要求你们做一件事——在思考问题的间隙,每个人尽量把胳臂往前甩,然后,再往后面甩。这样可以舒活血脉,放松大脑。”说着,他做了一遍示范。然后他接着说:“我的要求是,从今天开始,每天做足300下,大家能坚持一年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  相似文献   

14.
先做后记。这一类日记,老师先安排学生有意识地去做什么事,然后把这件事作为日记写下来。例如,我先布置学生回家主动帮妈妈做家务,再写一篇日记。我在批阅时,发现学生满怀喜悦地写道:“我看到爸妈惊奇而赞许的目光,心里乐滋滋的。我想我以后应该多体谅一下父母,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做,学生受到表扬,行为得到了认可和鼓励;通过写日记,学生将行为思想联结固化,有利于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趋向。   先看后记。这个“看”可以是看电影、电视,也可以是观察物或景。有一次,我要求学生去观察身边常见的小动物。低年级学生…  相似文献   

15.
教学呼唤真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做贺卡并写上诚挚的祝愿,送给自己敬爱的人。一位学生把贺卡送给老师,老师满脸笑容地说:“你的贺卡做得太好了。我一定珍藏这份礼物。”可是几天以后,这位学生在垃圾堆里发现了他送给老师的贺卡。这位学生气愤地说:“我再也不相信这个老师了。”这位教师丢弃的不仅仅是一张贺卡,同时还丢弃了作为教师的一份真诚。当教师丢弃了真诚,也就丢弃了学生的崇敬和热爱;当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老师,也就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美好和诚信。这仅是个例,没有普遍性。但课堂上老师跟学生来假的并不少见:有的老师在课堂…  相似文献   

16.
自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认为文章、诗歌的创作要立足现实。解决现实问题。课堂练笔也应当如此,我主张课堂练笔“合为时”而做。所谓“为时”,就是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课堂练笔应该抓住时机,找准进行“语用”训练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7.
完成了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评委工作后,听到的较多的询问是:哪节课好?哪节课不好?我想,真正的鉴别,应该是帮助有才能的人坦露他的才华,而很多同行更希望得到的,应该是这“好”与“不好”的课堂信息所给予的理性思考和由这些思考所产生的对教改的追求———为了这一点,我愿回味、品嚼大赛中的一些教学现象和环节。一、学生对象,时刻装在心中陶行知先生主张课堂教学要“教学做合一”,并说:“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这告诉我们,课堂上,教师要把帮助学生会…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一位教小学数学的青年女教师相聚,闲聊中,她告诉我一件在教学中碰到的使她终生难忘的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次她在课堂上讲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呢?我做过试验,有的题先加减后乘除所得的答数也是对的.”接着他就举例证明自已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黎雪娟 《广西教育》2012,(36):57-59
听他的课,你会被他课堂中流露出来的幽默所感染,你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知识增长的快乐。他的课堂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催使知识的种子生根、发芽、成长——这就是小学数学名师俞正强的课堂魅力。今年3月,记者在广西体育馆有幸采访到了和蔼、睿智的俞正强。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在上课时,假如你发现学生走神,做些与教学无关的事,甚至影响别的同学,导致课堂出现骚乱等情况,你会怎么做呢?俞正强说,以前他的做法就是把不好好听课的学生模式化地训一顿!这样训多了,别说学生意见大,就是俞正强自己都觉得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后来,俞正强尝试过跟学生做约定,希望能通过“一人违规,全部受牵连”的“连坐法”来达到“令行禁止”的目的。没想到,俞正强刚为这个“妙方”沾沾自喜没多久,就有学生抗议了,有一个学生甚至在交上来的作业本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能让他(注:影响别人的同学)忘记吵,算你厉害!在发生这件事情之前,俞正强对教学的认识是“讲课是老师的事,听课是学生的事”。  相似文献   

20.
在“认数1 ̄5”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数学活动,按理说,这些活动应该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可是,那一天的课堂却出奇的平静,学生没精打采,有的甚至在做其他事。课后,我在气恼之余,通过和学生交流才得知,绝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已认识数、会写数了。因而,学生来到课堂上,已经不是一张张白纸,而是有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的鲜活个体了,无视他们的经验积累和实际情况去开展教学,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几天之后,就要上“认数6 ̄9”这一课了,我决定进行一次大胆尝试,想让学生自己完成对数的认识,让他们自己当老师,而我只是适时引导,将他们在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