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是20世纪国际关系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之一。在发展中日关系的实践中,周恩来总理创造性地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从开辟民间贸易渠道入手,带动和促进官方关系的建立,并随着世界潮流和日本政局的变化,紧紧把握历史机遇,采取一系列明智之举,强有力地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是20世纪国际关系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之一.在发展中日关系的实践中,周恩来总理创造性地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从开辟民间贸易渠道入手,带动和促进官方关系的建立,并随着世界潮流和日本政局的变化,紧紧把握历史机遇,采取一系列明智之举,强有力地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在中日关系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周恩来的信念、思想、性格、人格等,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每一个方面都与中日邦交正常化有着多重的关连。作为总理的周恩来有着极强的原则性,而作为个人的周恩来又充满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中日关系史中的周恩来是个人与总理的“混合体”。这种“混合体”的形象,才是深刻在日本许许多多友好人士心中的周恩来。同时,也正是这样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周恩来,使得日本的各个阶层的众多人士,为了中日关系的改善同中国政府一起构筑了一道别无他例的中日之间的“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4.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四个政治文件各具特色,在中日关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日联合声明》翻开了中日关系新的一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奠定了中日关系的法律基础;《中日联合宣言》指明了新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新《联合声明》对中日关系作了新的定位。今年恰逢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40周年,40年来的历史证明,中日双方只有共同遵守四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中日关系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平心而论,中日关系在新世纪的第一年走到了重要的十字路口。中日关系正常化近30年来,一直在和平友好的主旋律下稳定发展,但近两年来,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日益猖獗,中日关系不时出现一些波折。到了今年,中日关系出现了几道明显的“坎”。 一意孤行的贸易磨擦问题 今年4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的强烈反对和一再交涉,强行宣布自4月23日起至11月8日止的200天内对我国向日本出口的大葱、鲜香菇和蔺草超限额部分(即1997-1999年3年中年平均对日出口量)分别征收256%、266%和106%的关税。时隔不久,日…  相似文献   

6.
1972年,中日关系的坚冰被打破,步入邦交正常化的轨道。甘泉中学的领导以前瞻性的目光预见到中日关系发展的远景及其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顶风逆水而上,率先在上海市甘泉中学创办了日语班,踏上了开展日语教育的创业之路。当时,“阶级斗争”的政治氛围、聘用日籍教师的风险、选用日语教材的困难、学生选读日语的疑虑,使日  相似文献   

7.
台湾问题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决定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重要性,本文围绕台湾问题,探究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后的中日关系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赵朴初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外友好交流活动,由他发起并通过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打开了中日民间外交的大门,为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基础.并为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不愧为“20世纪伟大的和平使者”。  相似文献   

9.
论中日贸易摩擦与双边经贸关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 《教学与研究》2001,(11):50-54
中日两国既是近邻 ,又是重要的贸易与经济合作伙伴。经贸关系对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中日关系自 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 ,在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下 ,经贸合作从单一贸易形式发展为包括双边贸易、直接投资、政府贷款、无偿资金合作、研修生合作等众多合作形式 ,并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 ,形成了多种合作形式并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中日双边贸易额由 1972年的 11亿美元增长到 2 0 0 0年创记录的 831亿美元 ,2 8年间共增长 75倍 ,而且双方甚至期望 2 0 0 1年双边贸易额以最快速度顺利突破 10 0 0亿美元大关。日本连续…  相似文献   

10.
刘丽君 《闽江学院学报》2003,24(3):66-69,74
20世纪50、60年代,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以发展中日民间贸易开路,为促使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30多年来,中日关系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这不仅使两国受益,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但近期,日本的大国梦又开始进入“状态”,制造了诸多麻烦,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对此,我们的莘莘学子要理性看待中日关系,合理散发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12.
媒体纵览     
“赵炜,你要照顾好大姐……”一双瘦得几乎皮包骨头的手从被子下伸出来,紧紧握住赵炜的手,1975年11月初的一天,赵炜陪邓颖超去医院探望刚刚做完一次大手术的周恩来,已被病魔折磨得不足百斤的周恩来把心里最沉甸甸的嘱托交给了赵炜。有人说,只有近距离感受到的伟大才可称其为真正的“伟大”——光环褪尽、还原为生活中的普通人后,他(她)所折射的人性光辉才是最震撼、最持久的一种力量。而赵炜眼中的周恩来,便正如此。目前,中日关系已降低到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冷点:最高层连续几年没有实质性接触,在2005年的两个重要场合——11月份…  相似文献   

13.
对中日关系历史性的观察,不仅有利于我们把握中日关系的宏观发展脉络,还有助于我们对中日关系未来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中日关系距今时间短,因而对其进行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政治和经济的宏观阐述,力图避免细小问题的纠葛,探寻这30余年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4.
<正> 值中日建交25周年之际,回顾和展望中日关系的发展,“历史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大原则问题。因此,要推动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日本政府必须正视历史,并正确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进程,廖承志作为中国政府对日工作的最高负责人,在发展中日友好和推动两国关系在官方和民间两个层次上同时发展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同时,中日邦交正常化也是日本对华友好人士长期努力的结果,其中,日本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的贡献尤为突出。池田大作创办创价大学,成立公明党,关键时刻发表了“日中邦交正常化倡言”,为日本朝野指明了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正确方向和途径。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廖承志、池田大作依然为中日友好事业奋斗不息。  相似文献   

16.
池田大作在1960年就任创价学会会长后,怀抱着坚定的人性主义信念在国际舞台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外交活动,并将其形象地称作“人性外交”。池田大作人性外交理念,有其特定的含义与价值。它在创价学会的反战斗争、人学思想和政治活动中萌芽;在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实现与周恩来总理的历史性会见以及国际创价学会的蓬勃发展中得以实践;同时也在21世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浪潮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原因,过去学术界的研究多注重于政治因素与国际环境。本文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经济因素往往为人们所忽略了。正是日本经济界、企业家对中国市场的期望和访华热情及要求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强烈愿望,使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恢复中日关系的政治行动。两国间的经济交流乃是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8.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由于日本的侵略及其他各种历史原因,钓鱼岛成为中日之间有争议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为了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了搁置钓鱼岛问题的共识。但随着日本单方面改变钓鱼岛的现状,甚至启动了所谓把钓鱼岛“国有化”的程序,使中日之间围绕着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争端不断,中日关系也陷入低谷。妥善处理钓鱼岛问题,需要中日两国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元明时代是中日关系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是中国人的日本观发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中日外交模式的承上启下期。忽必烈多次遣使招谕甚至付诸于武力,都未能促使日本臣服,元代中日之间不交而终。有明一代,因“倭寇”和“勘合贸易”的交织始终,使得中日之间的交涉艰难而复杂;明末因丰臣秀吉的两次侵略朝鲜,中日关系趋于恶化。元明时期这种复杂多变的中日关系与日本“神国思想”存在内在联系。“神国思想”理论内涵的演变,直接影响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就日本而言,由初期的“外交辞令式”逐渐演变成为后来侵略之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20.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访问日本,考察日本企业教育,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我们访问日本的接待单位是日中经济贸易中心(原名是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关西本部),从50年代起,关西本部就冲破重重阻力与中国开始了贸易往来,我们这次出访日本的担保人,日中贸易中心会长木村一三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在几十年时间里为中日经济交流不停地奔忙。现在仍置身于日中经济贸易中心会长的位置上。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更加密切中日经济贸易往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中国政府决定对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