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历史时间上把握人文底蕴至关重要。世界历史上存在过的以及现今存在的各种文明之间有两种差别:一是空间上的差别.一是时间上的差别。历史相对主义者只强调空间上的差别.比如不同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同的审美兴趣与道德条文.不同的宗教形态。不同的生产、吃、穿、住、行的物质生活方式,等等.认为这些构成了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环境或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经成为世界文明中心。苏联的成功得益于先进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在于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强大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它在保证苏联文明中心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苏联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经济上过于求纯、急于求成,指导思想上集权统一,超越阶段,政治体制严重脱离群众。因其不能与时俱进地作出调整,苏联模式走向了反面。衰落的苏联模式诱发了苏联文明中心的向外转移。模式先进而走进文明中心的经验,模式衰落而淡出文明中心的教训,对于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编辑手记     
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动态转换过程。这一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城市化。由于城市在人们的心目中代表着先进与文明,而农村则是落后与愚昧的象征,所以,一部现代化的历史也就是一部城市不断扩张、农村不断消亡的过程。城市化的必然趋势是减少农民数量,缩小农村范围,降低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终在全社会生成以城市文明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由此,在这种先定的“先进—落后”的思维方式中,农村不过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残留物,是一个落后的、不应该存在的现象,它是注定要消亡的,中国九亿农民是包袱和负担。所以,如何有…  相似文献   

4.
17世纪末18世纪初,资本主义近代文明已成为欧洲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但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先进国家.为了摆脱俄国的落后状况,追赶这种不可阻挡的世界文明,彼得一世毅然进行了目标明确的改革,领导俄国人民奋起直追,获得极大成功.从此,野蛮落后的俄国开始走向富强并跻身欧洲强国之列.  相似文献   

5.
称谓语是文化和时代的方向标,考察称谓语的变化具有语文和历史的双重意义。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是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既具有稳定性又有开放性。本文重点分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所具有的开放性,介绍了其具体表现,分析了它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清末,西方势力的入侵,激发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由于西方力量是侵略者和世界先进文明的双重体现,因而清末中国社会发展表现为既反抗西方的侵略又向西方文明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成为承接西方文明的合理内核,对清末社会发展起着内在的主导作用。在内外因素构成的体系中,各种力量都已丧失自身存在的独立性,又不可能从这一体系中超脱而出,因而表现出整体的作用与影响。这些作用与影响构成清末社会独特的发展环境,从而导致清末社会发展的跳跃性特点和上层建筑超越经济基础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契丹巫教是契丹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契丹氏族、部落时代,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文明特色,直至契丹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巫教在辽朝宗教信仰上仍保持着权威地位。随着契丹社会发展和辽统治区域扩大,契丹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增强,中原儒、佛、道三教在辽地广泛流传。契丹族在封建化和汉化过程中对巫教信仰逐渐淡薄,尊儒、祟佛、信道成为主流。这种扬弃落后,吸收先进,共同发展的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8.
唐代堪称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鼎盛的朝代,也是整个古代中国与境外、海外国家相互交往最为密切的朝代。唐王朝的先进文明,成为各国向往的文明,尤其日本自先秦至唐朝都在吸收发达的中国文明。不过,日本自古到今都有一个看似矛盾,却对本国文明极为有利的文化吸收策略。这种策略就是:既无所顾忌地“拿来”外国文化、又旗帜鲜明地固守本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潘晟 《考试周刊》2015,(40):132-133
<正>初中历史是一门知识体系极复杂的学科,其中不仅包括中国从古至今不同时间段的文化与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史,而且涵盖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史、各种先进文明的发展过程等内容,而这些知识往往是通过全篇累牍的形式将所有知识灌输到学生脑海中,要靠学生自主记忆。与地理、化学、物理等学科不同,在历史教学内容中可以通过详细的推理便可以掌握的知识较少,多数都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地实现记忆。初中学科较多且历史学科的整体课时数有限,能供学生复习与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北方的蒙古高原上,曾居住过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发展着自己的原始文化,并不断地与先进而又悠久的中原文化相互碰撞.在这个碰撞过程中,有很多的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冼礼,通过自身的变革,把本民族文化的个性融入汉族文化的生命洪流之中,成为汉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既使他们的原始部落文化进人文明的境界,同时又给汉民族注入了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都是人类文明中最灿烂文化的代表。中国文化经历几千年而长盛不衰,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文明,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文化的代表,而英美文化在近现代大放异彩,成为人类文明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对世界近现代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于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  相似文献   

1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同华夏文明的起源、历史、文化、发展及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有极其深厚的联系。历史上,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今黄河流域以其丰富的能源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一、黄河上游水电基地 从源头卡日曲到内蒙古河口的黄河上游河段,地  相似文献   

13.
从对江西地区的考古发掘资料,论述了生活在赣地的古越族先民迁徙繁衍的历史。说明经济文化处于较封闭、落后的地区,加强与先进地区民族的联系,接受外来文明,就会较快改变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4.
文化选择 ,需要先进的世界观的指导 ,历史研究 ,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文化选择中的忧患意识 ,体现了史学工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 ,首先要顺应世界文明发展、开放的大潮 ,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 ,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历史学是世界历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正处于全球化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全球化实质上已成为整个人类文明现代化的逻辑演绎和必然表现,同时,它又凭借当代日益先进的通讯与交通方式加速着世界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所谓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进行扬弃和创造性转化、并为顺应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而面向未来持续整合的动态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课程文化发展的客观标准是以课程文化内在的客观价值为基础的,它反映的是人与客观物质世界之间存在的一种客观关系。它以课程所代表的文化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标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课程,就是先进的课程文化;反之,就是落后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发展要求人们在课程开发中坚持绝对主义知识观与相对主义知识观的统一,努力推动本民族的课程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观念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而日益为人们所认同 ,在网络经济时代 ,因特网成为人们创造财富并与世界密切相融的重要通道 ,人们在使用它的过程中也在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创造者所具有的文化传统和文明成果。仿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到来的同时 ,文明的“全球化”已经到来。本文认为 ,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尚未到来 ,未来世界的文明只能是而且应当是各种文明的汇合与交融 ,弘扬每一种文明中有利于全人类的因素 ,抛弃其中的糟粕 ,最终在不断的冲突中形成有利于全人类且为全人类所共同接受的新文明  相似文献   

18.
东周是封建领主制向君主集权地主制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宗周文化解体,列国的地方文化兴起.然而,在以山西晋南侯马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晋文化,却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地方文化,它是融合中原文化、北方文化和诸多文化成果形成的,在当时是最先进、最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它上承三代,下启秦汉,事实上已成为当时中国的主体文化.东周文明,特别是东周时期的中原文明,很大程度上是由它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9.
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海洋而创造的文明生活内涵。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过程中,需切实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而明清时期,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最后一个顶峰,中国历史上海洋文明发展的第二次高潮,也是中国落后与世界列强的发端。本文从中国海洋文学的发展历程,明清时期(西方近代)英美海洋文化发展历程,不同文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对比三个方面对明清海洋文化作品及同期英美文化作品并进行分析与比较,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与海洋文化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当下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的文化建设,为我们未来海洋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哲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站得高、看得远,成为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因为它是历史上一切唯物论和辩证法哲学发展的最高成果,是建立在有史以来人类先进文化基础之上的,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现有机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能引导我们正确地看待事物,科学地分析矛盾.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高校运动队管理工作进行深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