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中国文化研究中的合法性问题,关系到文化研究的走向和前途。中国文化研究学者机械地照搬西方理论的做法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发展并没有好处,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文化研究与西方后现代理论结合的道路,这才是解决合法性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启蒙运动所兴起的科学与理性精神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在理性精神的引导下,促生了主体性意识,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进步。但对理性的过分强调,使理性走向了它的反面。后现代针对现代性所存在的弊病进行了批判,反对现代性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强调社会的多元性和异质性。对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争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当前既要强调现代性的积极方面,又要警惕后现代所揭示的现代性的消极方面,同时要防止后现代性本身的颓废因素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这一期是前两期我校文科博士生专题讨论辑的延续。本期论坛以“现代性、后现代性及教育改革问题”为主题 ,各自在哲学深层背景下 ,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对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本专栏所发表文章也是欧阳康教授所主持的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程建设的部分教研成果。  相似文献   

4.
西方都市文化发生了从现代性特征明显到后现代性特征突出变化的历史和逻辑的过程。这与西方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性文化重视同一性等,这在巴黎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后现代文化是现代文化的一个延伸,对现代性问题的解决,它关注其碎片、多中心等特征,此种文化是一种新的话语方式,也是未来都市文化发展的一个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治理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治理在大学系统内的推行,大学治理已逐步成为具有确切内涵、被广泛使用的核心词汇。考察大学治理的内涵及现实,分析大学治理中“去中心”与“元治理”、后官僚制与官僚制、民主与效率这三对主要矛盾的关系,可以发现,大学治理在秉承后现代性理念的同时,不应完全抛弃现代性的某些本质内涵,应体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统一与交融。  相似文献   

6.
以启蒙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在它确立之初就隐含着盲视,带着鲜明的乌托邦特征,在现代化过程中,乌托邦的设想对现实造成很大破坏。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根源就在于纠正现代性的盲视,但后现代主义的极端哲学立场,把现实完全非真实化了。把人类一切文明成就看成是乌托邦,后现代主义的这个错误必须予以批判。维护客观真实和理性真实,仍然是走向二十一世纪哲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消费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迥然相异的形态,同时具备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双重特性。从消费主义与生产主义的关系来看,它体现了现代化目标与后现代性手段的高度统一;从商品的符号价值和消费方式的文化意涵来看,它兼具现代性区隔加深和后现代多元融合的趋势;从生产影像制造欲望的层面来看,它依赖于后现代的心理需求和现代主义满足方式的相互结合。从消费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在转型社会中的高度重叠和连续性,以及这种重叠对中国社会带来的经济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华 《文教资料》2009,(4):86-87
17世纪产生的现代主义和20世纪中叶产生的后现代主义对我们今天以至今后的生活产生着并将继续产生深刻的影响.在道德教育领域,现代性德育和后现代性德育在理论基础与原则、功能与目标、内容与课程、方式与策略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征与差异,为我们开展德育和德育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阶段的不可逾越、经典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缺陷决定了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必须建构“新”现代性。在“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理性观的基础上重构理性是建构新现代性的根本。立足于中国现代化的双重语境是建构“新”现代性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面临的最迫切的需要解决的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人们最关心的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政治实体将如何存续。中国的知识分子相信,中国要生存下去,只有一条路,就是向西方学习,以西方为榜样,因为西方国家的强大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样本。在他们看来,西方的科学文化是表现人类理智最好的东西,西方在知识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所确立的理性的权威鼓舞着中国人的信,  相似文献   

11.
文论界有学者把西方现代派文学反现代性、反理性、反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现代性视为普适性的标准 ,用以规范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本文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应当根据文学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所形成的特有的审美关系 ,赋予中国当代文学以审美现代性的新内涵。就批判性的审美精神而言 ,中国当代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虽有共通性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无视这种异质性 ,势必导致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方向的误导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处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夹击之中,但它的发展无需在二者间作非此即彼的强迫性选择。心理学必须进一步贯彻实证精神,又应对后现代主义的时尚,关注实证心理学的不足。建立心理学的中层理论和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心理学处于现代与后现代压力下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背景下,关于当代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前沿性问题之一。本文对这一讨论的缘起、理论界关于西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内涵、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等问题的探讨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当今文学理论批评应当坚守的现代性立场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的模式,集中体现着现代社会理性化运行的机制和规则。把现代性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应当穿越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随着后现代社会思想的产生,现代性这种具有广泛涵括性的发展模式是否将自然归于终结,这只是一种单向型的结论。后现代或者可以看作是反思现代性,是后期现代性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在1990年代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方法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之后,打破了上述局限,对推进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然而,在论及现代性时,必须注意几个问题。如对“现代性”概念的把握、在文学与史料建设的互动关系中体现现代性、注重文学本身的审美性等等。在明确以上问题的基础上使用这一理论,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就鲍曼著作中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稳固的现代性、流动的现代性等概念做简要的梳理和诠释,以期推动国内鲍曼现代性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语境下大众传媒极大地影响着当代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文学出现传媒化、商业化、大众化的趋势,通过分析纸质媒介、电子媒介和当代文学的互动关系,阐明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融合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体例设置上横向解读女性文学文本与女性文学现象,纵向勾勒当代女性文学思潮发展轨迹,综合考察当代女性文学现代性特质的渗透衍进,为全书的恰切定位与有效阐释提供了可能。作为大陆第一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开启了中国女性文学史的"当代"之窗。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始于1949年,是我国少数民族现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的贯彻落实,50多年来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多民族、多语种、多梯队的少数民族作家队伍,创作出一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映时代主旋律、表现民族特色和时代变革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