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黎  黄婧 《华章》2013,(27)
才德兼备是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重视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德育的培养。本文从分析德育的内涵开始,分析了我国高校人才德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转瞬即逝,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世纪之交,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大潮已汹涌而来。知识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直接资源;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知识经济的产业支柱;创新将是知识经济最本质的特征;知识将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手段。归根到底,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而德育,尤其是中小学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面对汹涌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的严峻挑战,也不得不作出强有力的回应。一、在德育目标指向上,必须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己任就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现状而言,主要的问题是过于重视传…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教育和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教育。职业学校是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而道德水准又是衡量人才的首要指标;同时,德育又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保证。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阐述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性和具体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4.
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是社会极为紧缺的人才,技工学校的教育特色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培育具有精湛知识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经验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主动建构的过程,这种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技工学校应结合德育现状,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创新工作思路,在德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上进行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5.
在开放创新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思想品德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应顺应社会的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德育目标,转变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教育地位,改变传统的德育方法,开放德育的边界等,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德育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月  马从兵 《文教资料》2011,(28):199-200
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是不断变革的经济社会对现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德育教育目标与创业教育提出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是一致的。在德育视角下审视创业教育,有利于营造高校创业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夯实大学生的创业技术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7.
我校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目标出发,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进一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经过两年多的分类、分步实施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不同之处和对德育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不同之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原理为依托,结合学校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诊断或塑造。正确实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德育成效的必然要求。为此,首先要弄清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不同之处。 1.学生观不同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学生这一角色是被塑造的对象,或者说是被要求的对象,学生品行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教育者赋予的,甚至是武断赋予的,教师往往不考虑或者难以考虑学生的要求。而心理健康教育则  相似文献   

8.
创新高校德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校德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德育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加以创新。一、创新高校德育目标,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德育目标,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点和落脚点。高校德育目标应与高等教育整体目标协调一致,必须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并以此来改变我们的德育观念,改进我们的德育工作。创新型人才的突…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职教育必须把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上来.传统知识目标:知识、目标、重点、难点、备课规范,都是思维能力训练,而现代职业教育是以能力培养目标为主,是以学生能掌握什么样的技能,掌握什么样的能力为考核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既懂知识,又有过硬的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中等职业教育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在为国家培养素质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这个大目标下,教育者在做好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应将加强学生的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相似文献   

11.
毛赞 《广西教育》2007,(10B):14-14
1.德育目标定位过高,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高、大、空”,一提到德育,人们就理所当然地想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想到了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想到了思想政治教育。我们把“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德育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过分强调了德育的政治功能。其实,这完全是把德育的涵义理解片面化、狭窄化了。德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政治信仰、思想品质教育,更是对学生的道德、心理品质的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换位教学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型人才,这是当务之急,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向。要准确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就需要从同传统教育的比较中来把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今,素质教育的目标模式,则是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善结合。它由原来只限于认知领域已扩展到技能、能力、学法、德育、情感等诸多领域,体现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传统的学习模式,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学习模式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限,要注重非智…  相似文献   

13.
聂昌玉 《成才之路》2013,(30):39-40
在历史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以历史知识和技能为载体,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情操为目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4.
“主知主义”德育观作为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一脉,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认知和理性是德性和德育的源泉;德性的获得需要理性的支撑;道德认知与思维构成了道德教育的起始环节。“主知主义”德育观又有其自身难以僭越的限度。它不能担保认知与实践的相涉相融;认知并非道德的唯一要素,知性教育亦非德育的全部;知识不能自动地成为道德指导,智慧亦不能填补道德的缺陷。“主知主义”道德观不能如其所是地确保道德教育的价值与实效。对其合理性予以德育学辩护,对其限度予以德育学反思,是为了建构一种理想的德育研究致思趋向,以超越单一的“主知主义”从而以整合的视域对多元道德取向予以统驭或涵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西方德育出现了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为根本目标的主知型模式。由于该模式以自由主义理论为背景,强调个人在道德上理性自主的哲学理念,造成了在实际道德教育中学生缺乏道德实践力量和个体与美好生活相疏离等问题。根据埃蒙.凯伦博士对道德上理性自主哲学理念的限制性修正,相应地调整、深化和改进主知型德育模式的目标、内容和具体实践方法,可以实现主知型德育模式的自我完善。西方完善德育主知型模式的经验对我国德育在道德情操的养成、道德自主和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生活实践的德育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 ,带来了研究生德育新问题。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研究生人数的增加 ,使得以往研究生德育的形式、方法都发生了变化 ,如何提高研究生德育过程的有效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德育的过程是以受教育者一定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 ,教育者与受教育共同参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需求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 ,是通过受教育者能动认识、体验、践行从而形成思想规范、发展其品德心理、培养品德能力的教育过程 ,是受教育者实现从知到行…  相似文献   

17.
德育课程是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以往的德育课程强调"知识德育",偏重于"知"而忽视道德情感的内化过程,忽视德性的培养,因此,教育者有必要拓宽视野,注重对学生德性的培养。无意识德育契合了德性的培养,开发利用无意识德育资源,创建德育共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以及人才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要求,中学教学目标也是多元化的,有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等。可见,认知目标不是唯一目标,分数不是衡量学生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过分强化认知目标而忽视德育目标等的行为,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理科教学要充分挖掘教材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在他的著作和谈话中曾多次强调、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四有”新人,“四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在邓小平的文选中曾有多次论述。而在市场经济社会的现实中,一些高校往往误解教育的含义仅为传授知识和技能,因而偏重智育,忽视德育,其结果,教师只知教书,不知教人;学生只知读书,不知做人。师生之间,仅有知识技能的交易关系,而无品格道德的教化作用,教师等于商家,学生等于顾客。而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真正把道德教育置于教育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教书…  相似文献   

20.
引言当今世界,决定个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其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为了使接受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孕育创新,现代社会便产生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如何培养创新型的基础教育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