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为动摭谈     
用实例分析和介绍古汉语中的为动用法。名词为动用法,动词为动用法,形容词为动用法。  相似文献   

2.
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并不是简单的词类语用,而是述宾组合后表示的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是句法结构问题,因而应将所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改为使动句,意动句等,纳入句法结构中,而不应简单地将其归入词类活用中。  相似文献   

3.
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句子里,主语发挥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动宾关系是否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是区别使动与意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动词的为动用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动宾关系角度,广泛运用历史古籍的语言材料,全面论述古代汉语动词的为动用法,力图深入阐释其义界、类型及其宾语的构成,进而分析其性质、探求其源流。  相似文献   

5.
“为动用法”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样,也是古汉语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然而由于它在古汉语中出现的频率远不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多,所以,中学语文教材涉及到这个问题时,讲得也比较简略。这给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准确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想就中学文言文中的“为动用法”的有关问题作—探讨,以利于中学生文言文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在言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词类活用的现象,如用作动词、用作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这些大家较为熟悉,但对“为动用法”,“对动用法”却相对陌生:就其原因有三:一是教材从不加注“这里是为动(对动)用法”字样;二是一般语老师大多不讲;三是许多古汉语专也较少涉及。其实,为动、对动用法在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不可忽视。何谓为动、对动用法呢?凡动词对于宾语含有“为”或  相似文献   

7.
“以……为”式既可表名词的意动用法,亦可表名词的使动用法.而许多人(包括一些语言学家)却不明乎此,他们误认为凡用“以……为”式来训释的名词皆为意动用法,这是一种认识上的片面性,故有讨论的必要。下面试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般都采用“主-谓-宾”结构式,两者的区别在于句式的变换不同,动宾结构所表示的语义关系不同.动宾关系是否具有动态变化的意义是区别使动与意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使动、意动的用法是古汉语动司一种特殊用法。现在以大家熟悉而常见的成语为主,看成语中使动、意动的用法。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含义。使动用去中的谓语由形容词、动词、名词承担,由于词的不同,活用为使动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10.
词类活用是考纲涉及和高考必考内容,对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大家比较熟悉并容易判断。而对为动用法比较生疏,但历届高考时有出现,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和Ⅲ中的文言文翻译题就涉及了为动用法。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绝大部分成语都源于古代书面语言。因此,作为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而被继承下来的成语,大多数都具有言词的性质。而使动、意动用法作为言语法特点,也保留在部分成语里。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使动、意动用法,在讲解词语的时候,举出一组成语(或熟语、词组)来对比分析,那么,学生不仅会感到亲切易懂,而且还会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首先,使动、意动等用法中有些并不属于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其中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都是这些词先活用为及物动词,然后与其宾语一道表达使宾语怎么样、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为了宾语而怎么样的语义。因此,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中包含了词类活用现象。  相似文献   

13.
14.
<正>一、积累点滴、夯实根基文言文的翻译一直是文意理解的绊脚石,因为文言文只有在看懂字词的基础上才能理解文本。于此,考生平时应该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常见实词94个(总128个),虚词14个(总18个)。如"固",常见意思有:巩固,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执,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坚决,一直,例"蔺相如固止之";本来,例"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等。虚词如"而"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古汉语语法学界主张名词具有意动用法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实际上名词并不存在这种用法。理由有二:其一是主张名词具有意动用法的人忽略了名词用作动词后在词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二是主张名词具有意动用法的人忽略了古汉语的“以……为……”式的结构关系和表义方面的复杂性。文章认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不存在意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文言文中,某一词属于某一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责"也有一定的分工,如名词经常做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做谓语,形容词经常做定语、状语、谓语等等。这方面文言文和现代文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文言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而灵活运用,不过这种活用只是这个词在句子中的临时"职务",如果离开了特定的上下文,就没有这种功能了。  相似文献   

17.
使动用法和意动法是文言文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长期以来,人们大都习惯将其归入词类活用的范畴,其局限性在于缺乏理论依据,而且未能深刻和全面地揭示其内在规律。只有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才能全面廓清使动、意动及其相关用法的真实面貌。从共时的角度着重讨论两个层面,一是语法特征,二是语义关系;从历时的眼光来看,则应联系古今汉语的源流关系,探求其产生条件及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在语法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作了比较完整和科学的解释,并找出了之所以作这样解释的依据。对近人对于某些文言虚词的误解如训“及乎敌”之“乎”为到,训“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之“以”为“以……身份”的意思等都一一予以驳正。这对古汉语语法教学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刘光明 《学语文》2005,(5):43-44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作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外,还可以作“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而施动,是以“名+宾语”的结构形式,表达“为+宾语+相应动词+原来名词”的意义。例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目前古代汉语语法中的“为动用法”、“处动用法”、“对动用法”等理论进行了探讨,认为古汉语中的特殊谓宾关系决不是因省略介词而形成的,并且认为“为动用法”、“处动用法”、“对动用法”的理论是一致的,它们各自解决了一些局部的语法问题,但并不能概括全部同类语法现象,如用我们提出的“X V”来概括,更具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