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让学生读懂什么是插叙《田寡妇看瓜)、(五竿制小语第九册11课)的第二部分(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主要是写南坡庄土改后,田寡妇由每天仍然到园地里看瓜到无心再去看瓜的经过,反映了土改后农村的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其间插入了一段土改前秋生向田寡妇哀求给他南瓜的事,交代了土改后田寡妇仍然坚持每天去看瓜的原因。为了培养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可这样教学:课文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事?是什么时候的事?第三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事?是什么时候的事?  相似文献   

2.
我在指导小学第九册《田寡妇看瓜》一文分段时,从“课题”引入。课题是一个句子,中心词是“看瓜”.课文以“看瓜”这一事件为线索,反映了南坡庄土地改革前后的情况,因此,分段除了《教参》按时间顺序分为“土改前”和“土改后”两部分外,还可按“看瓜”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分为“年年夏秋去看瓜”、“仍然每天去看瓜”和“再也不去看瓜了”三段.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按照上述两种方法去分段,接着让学生根据第二种方法所分的三段,找出各段的中心句:①“因此每年夏秋两季,她总要到园地里去看守.”②“因此孩子们说‘今年不用看了’,她总听不进去。”③“田寡妇也无心再去看她的南瓜了.”再抓住这些中心句中的两个“因此”关联词  相似文献   

3.
同一篇课文,可以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设计板书.《田寡妇看瓜》一课,就可以设计如下四种形式的板书.递进式总要去看瓜:土改前夏秋两季仍然去看瓜:土改后不信孩子们的话无心去看瓜:事实教育了她这个板书从课题入手,以看瓜为线索,反映了田寡妇由土改前"总要去看瓜"到土改后通过事实教育  相似文献   

4.
《田寡妇看瓜》这篇课文,是落实“事物和环境”这个训练项目的阅读课文。讲的是土改前,田寡妇年年到园地里去看南瓜;土改开始后,他还是去看南瓜,后来她看到园地里不丢东西了,就不再去看瓜了。作者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环境变了,事物变了,人也变了。阅读时,我们只要抓住了“看瓜”这条线索,把土改前后的情况作比较,就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客,学好单元训练重点。 一、抓住线索,理清思路。这篇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是作家赵树理写的。通过记叙田寡妇看瓜这件事,反映了土改后农村的巨大变化,揭示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全文以土改前后农村发生的变化为线索,分为两大段。  相似文献   

6.
《田寡妇看瓜》虽然篇幅短,人物少,语言浅,然而容量大,人物个性鲜明,具有北国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它既是一篇深受学生喜读的好课文,又是一篇易使学生模仿的好范文。教学此文,我确定让学生模仿本课的写作方法,进行一次以“歌颂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为主题的习作训练。但是,对于一个农村小学的五年级学生来说,虽然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并且亲身感到农村实行责任制后的变化,但需把这些变化写成文章,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指点,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教完《田寡妇看瓜》一文后,我采用讨论的方式,上了一节写作指导课。  相似文献   

7.
《田寡妇看瓜》是按土改前后来组织材料的。通过导读,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填写下表,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相似文献   

8.
新编“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一个新内容——预习。这样以来,把预习放到课堂上,既能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又能使教师直接掌握预习的效果。一般说来,预习可分为五步进行:第一步,粗读课文。必须要求学生动脑思考,看完一遍课文,就得能说出课文大意。开始,学生往往说不明白,这时,教师就得指导。如果是记事文章,一定要说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概况。如《金色的鱼钩》一课,要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193年秋天,在茫茫草地中)、“什么原因”(为照顾三个小病号,保住小战士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然后,再让…  相似文献   

9.
教学《灰雀》一文,我提纲挈领紧紧抓住“爱”字贯穿全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一、指导预习,感受“爱”.指导学生预习时,我要求学生粗读课文,并设计了下面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列宁“爱”灰雀的情感,得到“爱”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一位教师在教学《田寡妇看瓜》第三段(从“快收完秋的时候”到篇末)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田寡妇为什么连家也不回就往园里跑,而跑到半路又停下来,无心再去看她的南瓜呢?问题一出,只见学生时而轻声读书,时而蹙眉思考;时而捉笔而划,时而又喁喁而语。几分钟以后,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听听几位学生的发言,答案是令人满意的:田  相似文献   

11.
上完公开课《心声》后,我感触颇深。 这是一篇自滨课文,体裁是小说,我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是: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情节——找出主要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李京京、程老师——诠释“心声”含义。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可学生预习不到位,对课文不熟悉,因此,在课堂上自读课文时,根本达不到速读的要求,大概花了八九分钟,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总结、表达等能力呢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应把握以下三个环节。一、把握学生的课前自学“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为语文教学提出的总目标。要想逐步达到“不教”这个总目标 ,必须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课前自学的良好习惯。在课前 ,要求学生先看“预习提示” ,并按“预习提示”的要求通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消化生字词。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求学生把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总结概括出来 ,把不易理解的…  相似文献   

13.
一、第一次发现——“我”就是水课前学生未预习,上课时才让学生读课文。读完一遍后,猜一猜“我是什么”,每人在纸片上写一个字,绝大多数学生能发现:“我”就是水。  相似文献   

14.
本组课文侧重于训练学生理解文章条理的能力。《粜米》和《田寡妇看瓜》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层次的,《养花》和《动物的远游》是按事物特征和类别展开叙述的。四篇课文可分两组进行教学。每组前一篇是讲读课文,重在教基础知识,使学生懂得不同特点的文章应怎样把握文章的条理;每组后一篇是独立或半独立阅读课文,重在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理清文章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现行的中学语文高中课本,每篇课文前都有一段“提示”,讲读课文前称为“预习提示”,自读课文前称为“自读提示”。(初中课文只有“自读提示”——编者注)“提示”的作用,应该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但实践表明,这一作用发挥得并不理想,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根据“提示”到课文中寻找一一对应的注脚,不免机械。那么,原因在哪里?下面我想从“提示”的语  相似文献   

16.
(一)可操作性。课外作业要便于学生操作,除作业题的题意要清楚外,题目范围不可过大。诸如预习课文等范围大的作业,应设计明确的步骤,便于学生操作。如可采用“预习课文六步曲”:读一读,了解课文大意;拼一拼,掌握生字的读音;查一查,弄懂新词的意思;再读读,理解每段的大意:试一试,解答  相似文献   

17.
五年制小语九册11课《田寡妇看瓜》是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这是赵树理同志一九四九年在北京担任《工人日报》记者期间发表的短篇小说。近年来一些老师通常作为一般的记叙文来教,有的干脆讲成“故事”。因此,从结构形式到教学重点,都在“事”上面做文章。但我总觉得这种教法见事不见人,有点近乎图解生活,没有揭示出农村伟大变革的本质。我认为教学《田寡妇看瓜》这篇作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仅仅了解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而应该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学生看到农村社会的一场变革引起了广大农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金色的鱼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学生很喜欢读,但文章较长。针对这样的课文,可以采取抓主干、赏枝叶、整枝嫁接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一、缩写课文——抓主干根据学生喜欢读这篇文章的实际,让学生反复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提示,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写出课文大意(即老班长接受任务——第一次吃鱼汤——发现老班长不吃鱼——老班长不吃鱼的原因——命令我们吃鱼——老班长牺牲——保存鱼钩)。只要求学生把握住文章基本的内容、基本情节即可。这样一来,一篇较长的课文便露出了筋骨。同时,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写出了课文的大意,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和抓主要内容的能力。二、再现情节——赏枝叶《金色的鱼钩》一文情节十分感人。特别是“我发现老班长不吃鱼”、“老班长讲不吃鱼的原因”、“老班长命令我们吃鱼”等地方更是如此。教学时,要让学生有重点、有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小木船》这篇课文时,我布置学生自己预习,然后让学生们质疑。预习后,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课文中‘小木船在地上,摔坏掉了’的‘摔’字和我在画书上看到的‘甩手榴弹的‘甩’字不同,是不是书上用错了?”另外一个学生说:“不是用错了,我看‘摔坏’的‘摔’与‘甩手  相似文献   

20.
用现代汉语复述文言文是在听说读中复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具体方法有: 一、以提纲复述文章(段)大意 提纲即内容提要,纲举则目张,复习教材中的文言课文时,可先复述“预习提示”中的“中心思想”;复述课文具体内容时,要求用自己的话复述每自然段的中心句即段落大意;对课外文言片段的提纲复述主要落实在“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