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是什么?梁衡说,新闻是正在发生的、为受众所关心的事实的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2.
梁衡一直都在从事新闻事业,提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观点。梁衡把新闻分为瞬间新闻、稳态新闻和预见性新闻三类。提出叙述是新闻的基本功,消息写作讲求三点定位,通讯写作讲求内核延伸,头条写作讲求三点一线,政治是新闻的生命力等观点。  相似文献   

3.
新闻文摘     
梁衡对新闻定义作补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在他的《新闻原理的思考》一书中,对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在”的定议作补充说明。他的新的表述是:“新闻是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惰息传递。”梁衡对其中两点变动做了如下解释:一是增加了受众的态度。新闻报道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但并不是每一件新发生的事实都可以报道。实际上现实社会中绝大多数新发生的事实,记者都不去报道,只选择那些大多数人或者绝大多数人关心的事实去报道。新闻首先要考虑有多少人爱看,有多少人要听,有时还要考虑它的社会作用是正是反,…  相似文献   

4.
梁衡,是位亦文亦理、且研且习的大家.他在没有新闻的角落里发现新闻,在如山的新闻评奖作品中寻根推理,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新闻三部曲》.任人民日报副总编后,又写出了《看稿手记》系列.丰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新闻实践,使他的新闻思想闪烁着鲜活而生动的别样色彩,深刻而不失活泼,理性更兼实用,深入浅出、不弄玄虚,娓娓道来、独辟蹊径,人们听后常有茅塞顿开之感、醍醐灌顶之悟.本刊特此开辟《跟梁衡学新闻》专栏,介绍梁衡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方法论,旨在为读者同仁解疑释惑、指点迷津,以期在新闻之路上少走弯路、多些启迪.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闻写作,梁衡认为新闻是以叙事为主的文体,他概括为四句话:叙述是新闻的基本功;有景的叙述更可信;带情的叙述才动人;含理的叙述更深刻。  相似文献   

6.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苏轼有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可见“眼”的重要性。消息也有它的眼,这就是新闻眼.即新闻标题。新闻眼是一条新闻中必不可少的、最关键的要素。它是最能体现新闻主题与思想的标题。梁衡在夜班看稿,常发现已上了大样的稿子还没有眼睛——  相似文献   

7.
梁衡依据新闻的态势将新闻区分为三种类型:显性(瞬间的)新闻、隐性(稳态的)新闻和预见性新闻。他说:“从采写角度着眼,依据新闻的态势,可将新闻分成三类,即:显性的(瞬间的),指那些已发生的明摆着的新闻.如突发事件、会议新闻:隐性的(稳态的),指那些已经发生,但时间性不是很强,还未被人知道的新闻.如人物新闻、经验性新闻。  相似文献   

8.
新闻文摘     
梁衡副署长谈新闻评奖的七个标准新闻文摘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谈新闻评奖的7个标区。大,指取格。记者向读者传播信息,当然是要拣重k信息、有轰动效应的信息,在一定时间或地域内总目有一些为大多数人共同注目的事件。将这种信息传费出去是记者的首要选择。从评奖角度说,它占有天o的优势。新,有两层意思,一是刚发生的新鲜事,二是老事责新角度,由这个新角度所揭示的新内容。尽管我们强调新闻的客观公正,但从自然信息到所闻信息,这过程中已无疑有了记者的再创造。记者常常就是借这一点机会,这块用武之地在旧题材下换所角度,从…  相似文献   

9.
《梁衡文集》九卷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不仅对文学界和文学青年是一个福音,对新闻界和新闻学子来说更是一个福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梁衡先生不仅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新闻记者和新闻学者。无论从几十年的新闻从业生涯,还是从著作成果的主体而言,我想作者对这样一个评价是不会有异议的。九卷著作洋洋洒洒,从自然到人文,从文学到政治,从新闻到社会,其知识之全面、视野之开阔、观察之细腻、思考之深刻,远远超出了我所能够评论的范畴。作为一个新闻传播教学和研究人员,我只能就文集之卷四《没有新闻的角落》、卷五《新闻绿叶的脉络》…  相似文献   

10.
新闻工作者真实反映客观存在,坚持真实报道,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传播实践提出的思想上的基本规范。但在如今的新闻宣传报道中,却时常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失实新闻,正如梁衡所说:“假新闻年年有,常常有,有的还过关斩将,被推到评奖桌上,甚至有的还在全国新闻评比中获奖。”  相似文献   

11.
(上接第三期) (三)叙述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功 关于新闻写作,梁衡认为新闻是以叙事为主的文体,他概括为四句话:叙述是新闻的基本功;有景的叙述更可信;带情的叙述才动人,含理的叙述更深刻.  相似文献   

12.
新闻理论家梁衡将新闻分为三类:瞬间新闻、稳态新闻和预见性新闻。他解释说,“实践中,我发现报上登的新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刚发生的,如昨天召开了某个会议,哪个要人来访,发生了某个案件等等,这些事时效性较强,可以叫‘瞬间新闻’,‘显性新闻’,稍纵即逝”。  相似文献   

13.
打靶“三点一线”,即:眼睛、缺口、准星。新闻学者梁衡在新闻实践中,总结了提高新闻上稿率的“三点一线”采访法,即:政策(主要指中央的政策、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形势(这一个时期社会的趋势和民心,包括人们的思潮、行动、所说所议等)、事实(为多数读者关心的事)。梁衡说:“生活中的事实千千万,传媒只是选择那些与全社会关系较大、为多数读者关心的事。  相似文献   

14.
方圆 《新闻知识》2001,(7):44-45
标题如同新闻的眼睛,也是进入读者眼中的第一形象。标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的传播效果。梁衡在第二届现场短新闻评选时曾说:一篇新闻写得再好,标题平淡无光,也不会引人注意,更不会令人一见钟情。可以说,对新闻标题的千锤百炼与精心制作,正是梁衡成功的新闻写作实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一双引人注意的好眼有三个条件:明亮、传神、传情,这恰合我们对新闻标题的要求:鲜明、准确、生动。梁衡在1983年全国好新闻评比中的获奖作品《三十一位同窗友二十五年祁连月──访北京地质学院的一批老大学生》就体现了这一要求。这篇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15.
现象类稳态新闻的可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理论家梁衡将新闻分为三类:瞬间新闻、稳态新闻和预见性新闻。他解释说,“实践中,我发现报上登的新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刚发生的,如昨天召开了某个会议,哪个要人来访,发生了某个案件等等,这些事时效性较强,可以叫‘瞬间新闻’,‘显性新闻’,稍纵即逝”。“与‘瞬  相似文献   

16.
范列 《传媒》2004,(1):54-56
梁衡是中国新闻界和文学界颇具影响的人物.作为一名地市报记者,我曾与梁先生有多次工作上的接触,聆听过他的教诲.2003年11月上旬,当梁衡先生到浙江衢州主持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时,记者采访了梁衡先生.于是,有了以下关于新闻的对话.  相似文献   

17.
梁衡说,新闻如饭,文学如酒.饭在吃,酒在于品.新闻是以最快的速度告诉读者最想知道的事情;文学则是以艺术的手法写出最能感动人的东西;前者追求时效,因此难免粗糙、短暂;后者追求审美,就会精致、长久.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副总编梁衡说过,干记者要种植一片文学与新闻的混合林。自己过去曾从事文学创作多年,在转入新闻采访后,格外留心这片“混合林”。在逐渐  相似文献   

19.
《新闻窗》2007,(2)
梁衡,是位亦文亦理、且研且习的大家。他在没有新闻的角落里发现新闻,在如山的新闻评奖作品中寻根推理,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新闻三部曲》。任人民日报副总编后,又写出了《看稿手记》系列。丰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新闻实践,使他的新闻思想闪烁着鲜活而生动的别样色彩,深刻而不失活泼,理性更兼实用。本刊发表董岩撰写的学习体会文章,供读者参阅。该文分两期登完。  相似文献   

20.
董岩 《新闻窗》2007,(2):39-41
梁衡,是仗亦文亦瑕,且研且习的大家。他在没有新闻的角落里发现新闻。在如山的新闻评奖作品中寻根推理,写出了脸灸人口的《新闻三部曲》。在人民日报副总编后,又写出了《看稿手记》系列。中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新闻实践,使他的新闻思想闪烁着鲜活而生动的别样色彩,深刻而不失活泼,理性美兼实用。本刊发表董岩撰写的学习体会文章,供读者参阅,该文分两期整完。[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