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凯瑟琳·安·波特作为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创作了不少丰满的女性人物,“米兰达”系列小说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马戏》与《坟》这两篇短篇小说作为主人公米兰达童年故事的收尾之作,在整个“米兰达”系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波特看来,人性之恶源于童年时所受到的各种创伤,而这些创伤导致了儿童天真的丧失.《马戏》和《坟》标志着米兰达“天真的堕落”,为成年后米兰达的创伤埋下了伏笔.本文以创伤为视角解读这两篇小说中的儿童心理创伤,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波特对于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成长》2005,(5):90-91
对于“米兰达规则”这个称谓大家也许有点生疏,但对于它的内容一定有所耳闻。米兰达规则源于美国历史上的经典案例——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Miranda vs Arizona)案.其完整表述为:“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一切都将有可能作为呈堂证供;你有权申请律师辩护,如果你没有钱雇请,法庭将为你指定律师。”  相似文献   

3.
在《坟》这篇故事中,叙述者通过其文字、时空、心理及意识视角与女主人公米兰达逐步但却稳固地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叙述者和米兰达之间所形成的默契关系隐蔽而有力地颠覆了父权意识,从而彰显了女性独立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4.
《老人》是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米兰达"系列小说中的一部。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描述了女主人公米兰达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状态。本文选取在这三个部分中米兰达所参与的及物性过程作为分析材料,并通过对语料中"前景化"的及物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米兰达从无知,迷惘到坚定的成长过程及其自我意识的觉醒,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为"米兰达"这一文学角色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当代美国南方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老人》和《灰色马,灰色的骑手》刻画了一个“反叛者”形象——米兰达,关注的是人怎样在逃避不了的荒诞的世界里找到生存的立足点,回归自然本真的精神家园。面对南方家族历史,米兰达能正视失败,执着于真实;面对战争、瘟疫、死亡和战时美国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伪善和非人道行为,米兰达在反叛中存在,努力前行。为了确立自我,实现身与心的和谐平衡,更为了捍卫人格尊严,米兰达表现出西西弗斯式的反抗精神:虽然处在一种“被抛”的境地,孤立无援,但她毅然地重新开始,在失望中实现超越。  相似文献   

6.
刘峰 《华章》2011,(24)
米兰达案的判决主文由五个部分组成,从论证过程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步,拘禁讯问中迫使供述的非正压力,构成第五修正案意义上的"强迫";第二步,这种非正式强迫因素出现在任何拘禁讯问中;第三步,为摆脱拘禁讯问中这种非正式强迫,应当在讯问开始前由侦查人员精确详细地向被讯问者告知他在讯问中所拥有的权利.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这三个步骤论证米兰达判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约翰.福尔斯在《收藏家》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米兰达极力想摆脱被压制、被摆布的命运。在其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地与男性抗争以追求个体自由和价值,建构女性主体。福尔斯赋予米兰达反抗精神,但由于她在困境中的自我贬低、她对男性霸权缺乏明确的认识及其思想上的妥协性,她的主体建构陷入了困境。反抗与依赖,这两者矛盾的纠结加剧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折磨,使她走向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8.
从处女作《收藏家》到抗鼎之作《法国中尉的女人》,福尔斯作品中女性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两位女主人公的人物塑造变化真实地反映了福尔斯女性观的变化。从米兰达面对有形的地下室禁锢到萨拉面临无形的社会道德禁锢,米兰达是一位被男性虐待的受虐者而萨拉成为救赎男性的智慧女人,从米兰达香消玉殒到萨拉最终得到自由,福尔斯对女性自由和女性解放的理解变得更为彻底和深刻。福尔斯也深化了读者对女性自由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李颖娟 《海外英语》2012,(9):219-220
由经典所启发的前篇和续书深受读者的欢迎。《夏洛特》即为最成功的续篇之一。该文从这一点出发,以文本细读为依托,对《简爱》续篇《夏洛特》中的女性反英雄形象后现代简爱和米兰达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和解读。最后,笔者得出结论,在后现代主义阶段,传统的英雄人物形象已经褪去了高尚的光环,越来越接近普通人。而后现代简爱和米兰达即为反英雄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王敏 《文教资料》2007,(35):47-49
美国小说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中篇小说《灰色马,灰色骑手》展现了一个充满死亡气息的灰色世界和主人公米兰达于其中的生死挣扎。不少评论家将小说的灰色气氛归因于一战和流感的故事背景。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部作品,运用德裔心理学家卡伦·霍妮的社会精神分析理论,说明小说的灰色气氛与米兰达独特的离众型人格密不可分,是其内在的焦虑及所采取的应对策略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时尚女魔头     
影片《时尚女魔头》改编自劳伦·维丝贝格尔(Lauren Weisberger)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大学毕业生初涉职场的经历。影片主人公安迪毕业于名牌大学,她来到纽约,一心想进入《纽约客》杂志社工作,却阴差阳错地当上了顶级时装杂志《天桥》总编米兰达·普里斯特利的助理。别看安迪当上了白领一族,她的噩梦才真正开始——因为米兰达是时尚界有名的女魔头。她生活奢华,为人苛刻,经常提出无理要求:咖啡只喝星巴克,迟一秒钟送去就会被她骂得狗血淋头;给女儿看的《哈利·波特》是还没出版的最新一部,找不到就要被解雇;更惨的是,安迪要开着手机24小时候命,等候吩咐。在离理想越来越远时,安迪是继续忍受米兰达的折磨,还是另谋高就呢?  相似文献   

12.
明传奇《袁文正还魂记》是我国戏曲史上流传比较广,影响比较大的包公戏剧目之一,主要写包公为秀才袁文正伸冤,断斩夺其妻的曹二国舅的故事.其与词话《断曹国舅公案传》有着相同的取材和密切的渊源.本文拟将二者进行比较,探析从词话《断曹国舅公案传》到戏曲《袁文正还魂记》,“斩国舅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在《白猫》中,欧茨以"猫"为镜像,将人物心理现实化,对人性中潜伏的压抑、猜疑和妒忌等毁灭性的元素进行如实刻画。米兰达作为尤里斯夫妇之间的"第三者",向读者传递了小说主人公人性的各种阴暗与残缺,极具象征意义。本文就将从丈夫、妻子以及新型女性这三个视角,分别解读米兰达的"第三者"身份的意义,探寻人性的本真。  相似文献   

14.
奚昕 《文教资料》2007,2(30):26-28
美国小说家凯瑟琳·安·波特的"米兰达系列小说"描写了少女米兰达在二十世纪之交的美国南方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一个独立、叛逆的女性形象。本文运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追溯了米兰达从婴幼儿经青少年直至成人的各个发展阶段,探讨了她的家庭背景及社会环境对其叛逆性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克里斯蒂瓦的互文理论为基础,从互文性的角度来考察莎剧《暴风雨》中父-女(普洛斯彼罗-米兰达)关系与《占卜者》中母-女(莫拉格-皮柯)关系之间的互文联系,进而说明作家通过对《暴》中人物及人物关系的借用与变形,颠覆了这一莎剧经典中的男性权威,更好地阐述了《占》的女性主义主题:女性对自我身份的追寻。此外,加拿大民族身份这一宏大主题也从中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6.
[诗人简介] 张民,男,1966年生,广西陆川人,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曾在广西师范大学外语系和中文系任教,先后在日本熊本县立大学、东京讲谈社学习.自幼与诗歌结缘,2008年前其作品多数发表在民间文学刊物上,2008年以后陆续发表在《星星诗刊》《诗刊》《广西文学》《诗选刊》《上海文学》《延安文学》《绿风》诗刊、《芳草》《大诗歌》等刊物,并人选多种诗歌选本.出版有诗集《早晨的感觉》《沉痛与声音》以及多部文学作品,获2008年第六届广西青年文学奖诗歌奖.现居桂林.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背景下,导学案模式应运而生.导学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而与传统教案相区别.一份优秀的导学案在教学与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笔者将以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为例,探讨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与编制及在编制过程中所存在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酸(饣兼)《大汉和辞典》第十一册,页395.案,此条,可商处甚多,为求醒目,引文、误处,先予提明,括弧括之.引文如下:酸(饣兼)(迈案,音读误)食物之一.《归田录》京师食店卖酸饣兼者、皆大书牌牓於通衢、而俚俗昧於字法、转酸从食,饣兼从(食舀)(迈案,有误字.)有滑稽子、谓人曰、被家所卖馂(食舀)(迈案,辞典引文,字,又有误.)不知何物.  相似文献   

19.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在叙述1957~1966年十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和1966~1976年十年“文革”时期主要建设成就时,各引用了一幅示意图,即《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和《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图示中都标有“成昆铁路”,而教材对两幅示意图中的成昆铁路都没有明确的文字说明。因此,许多学生常有疑问:成  相似文献   

20.
陈良飞  小山 《高中生》2010,(13):46-47
(接上期)"1+2"的哥德巴赫猜想(1966)数学家陈景润在1966年发表的《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