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语言学家萨皮尔曾指出:“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1985:196)换句话说,语言的三大要素,即词汇、语言和句法,并非都反映文化,“语言并不在音位或句法方面反映文化”(尤金A.奈达,1998:104)。  相似文献   

2.
文化词汇是是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裁体,是连接语言与文化的一座桥。“礼”族文化词汇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礼文化内涵,“礼”族文化词汇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礼文化的教学。本文将对“礼”族文化词汇的课堂教学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词汇是某一语言中的单词或单词的等价物(如习语)的总汇,它是语言的三个要素之一,所以一直倍受语言学家的重视。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1972)说过,“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词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历史、神话、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词汇是语言三个要素中和文化关系最密切的,“正确了解词汇意义必须以很好地掌握目的语文化为前提。”[3]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传授英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动物词汇"文化附加义"看中英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代表一种文化。作为语言最基本要素的词汇,也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差异。同样的动物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其“文化附加义”即文化形象也不尽相同。通过研究中英动物词汇的不同“文化附加义”,可进一步加深对中英不同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在经历了“黄”的神圣威仪和“红”的躁动喧嚣之后,汉语词汇开始进入了一个“绿色”的充满生机的时代。语言中“绿色”的扩张,是对自然界绿色缺失的一种全球化的文化共识与理性呼唤。当今,“绿”意思和用法无法简单地用“颜色义”来解释。因此,我们考虑重新划分“绿”的义位。绿色词义的升华、绿色词汇的扩展、绿色词汇的更新与充实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是在语言和言语规范上,还有许多方面需要研究和加强。  相似文献   

6.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英汉语语言都分属英汉文化的一部分。传统的词汇教学法主要从读音、拼写、词形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传授,以至学习者容易形成固有的表面印象,对词意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忽略语言词汇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因此往往容易“望文生义”,对语言形成错误的理解,甚至是与原文相悖或者相反的理解,要求教师在词汇教学中渗透语言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词汇。  相似文献   

7.
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在目的语社会中得体地行事并与其人民交际所必需的文化理解能力、态度和交际技能。”要达到这一要求,单靠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实施文化导入。那么,如何进行文化导入教学?笔者以为“差异比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中西两种语言在各层面异同的比较,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文化导入教学中,“差异比较”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通过词汇意义进行差异比较。词汇一般具有三重意义:词汇意义(lexicalm eaning)、结构意义(st…  相似文献   

8.
在经历了“黄”的神圣威仪和“红”的躁动喧嚣之后,汉语词汇开始进入了一个“绿色”的充满生机的时代。语言中“绿色”的扩张则是对自然界绿色缺失的一种全球化的文化共识与理性呼唤。当今。“绿”意思和用法无法简单地用“颜色义”来解释,因此我们考虑重新划分“绿”的义位。绿色词义的升华、绿色词汇的扩展、绿色词汇的更新与充实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是在语言和言语规范上,还有许多方面需要研究和加强。  相似文献   

9.
语言代表一种文化,作为语言最基本要素的词汇,也同样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差异。同样的动物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其“文化附加义”即文化形象也不尽相同。通过研究中英动物词汇的不同“文化附加义”,可进一步加深对中英不同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从语用学角度看汉英语言中龙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造成了词汇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动物词汇“龙”在东西方文化中内涵的差异,并对“龙”在汉语和英语中的用法进行了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载体,而词汇是语言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一种文化首先会反映在该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的词汇上。对词汇意义中的文化负载进行研究和对比,可以更清楚地揭示语言和文化二者的密切关系,对学习和掌握外语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进一步学习外族文化的能力。如今的新课标更是体现了这种文化渗透,即“跨文化意识”。因此,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适当导入与所学语言内容有关的文化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调整学习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词汇作为语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也极其复杂。在词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词汇的社会文化背景,不仅能减少因文化冲突带来的交际障碍,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对外语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二、日常用语…  相似文献   

13.
孙慧敏 《考试周刊》2009,(6):180-18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如实写照,这必然会让处于不同文化的英汉词汇对同一客观的事物的认识有共性的东西;但同时由于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及地理环境等的差别.英汉语言词汇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而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的因素.它也必将由于文化等不同而出现差别。本文就非亲属语系汉语(属汉藏语系)中的词“春”与英语(属印欧语系)Spring在语义及其文化内涵上出现的“偶合”和“空缺”作一小议。  相似文献   

14.
一、结合词汇的文化内涵姚汉铭(1998)认为:“语言中与一般文化联系最密切、最带有一般文化性质的是词汇。”词汇是人类文化信息的载体,是反映人类文化生活的工具。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中日颜色词作为语言词汇中的一大类属,在交际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红”、“白”两色分别是中日文化中的崇尚色,但它们的语义内涵不尽相同.文章对比了“红”、“白”颜色词的语义内涵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以便今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阅读给学生提供模仿的语言材料,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自然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同时去模仿、追求这种魅力,如此循环便巩固了语感。 一、精读要有思、要质疑 外语教学基本上是以获得交际能力为目的,交际能力要求能“直观地把握社会与文化法则以及任何话语所包含的意义”,并认为“语言教学应注意到社会、人际和文化等诸方面的因素”。课堂是学外语的主要场所,要学生完全通过直接同外国人接触而学外语,了解外国文化,在目前几乎是做不到的。从精读入手,了解外国文化或许能使外语教学事半功倍。字、词、句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而词汇是顺利阅读的关键。词汇是人类语言中与生活经验最紧密的衔接点。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人们赋予词汇极其丰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语言的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翻译。然而,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给翻译这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带来了障碍。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部分,许多词语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很难理解、翻译这些词语。因此,文化负载词汇就成为理解与翻译的关键。本文以“中国龙”译名所引发的争论为切入点,旨在从翻译的“文化转向”和“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原则与策略。笔者提出归化和异化策略都适用于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而这两者之间的选择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式英语”的大量存在主要是由思维方式差异、文化差异、母语的“负迁移”作用等原因造成的.“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望文生义、词汇冗余、文化词汇误用等.“中式英语”具有鲜明句式结构特点和篇章特点,可以通过加强词汇学习、加强语法学习、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增加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重视英语课堂教学,避免或减少“中式英语”的出现,让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进行地更加顺利.  相似文献   

19.
许洁 《考试周刊》2011,(31):96-98
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成功的词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地提升语言使用的质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核心,在语言使用中起决定作用。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将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融入英语词汇教学的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词汇能力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效率很有作用。明确培养学生重视文化信息的阅读策略能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词汇运用能力,本文提出了解决目前大学生词汇习得问题的可行性阅读策略训练教学模式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现代语言学理论和英语词汇学前人研究的成果为指导,从英语词汇中的汉语成分为着眼点,探讨了一个国家国力以及文化强弱对外国语言词汇的影响,得出了“国强则语言强”的结论。强国词汇对世界语言和词汇的影响也是势不可挡的;国弱则在语言词汇上的影响力也会示弱,并由此激发人们建设国家,在世界上重树汉语雄风的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