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底,衢州晚报创刊。在日报当了几年经济版编辑后,我开始主编副刊了。副刊有庞大的作者队伍,副刊有永不枯竭的稿源,一个副刊编辑假如只是编编稿子,应付应付版面,那日子应该是比较安逸的,尤其是在我们这种报业竞争并不激烈的中等城市。然而,假如搞了几年副刊,拿不出有特色、有个性、受读者欢迎的版面,自己拿不出像样的作品,那对得起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对得起报纸的读者、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吗?那能算一个合格的编辑吗?报纸给了我一个岗位,就是让我在这个岗位上要有所作为。因此,我在文学版上开出了个人时评杂文专栏——…  相似文献   

2.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正值抗战胜利前夕,当时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迁至我们的宗祠里,我也转入该校就读。那时我家订了一份《湖南日报》,报上几乎天天都有“克复”的消息。我天天下课后跑到十里开外的桥头河镇上一家裁缝铺(邮政所将报纸送到那里)取回代收的报纸,就想长大了也能当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战地记者。但是当我读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失学了。“记者梦”自然也成了泡影。 1951年7月,我由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结业后分配到苏北盐城工作,华东内河轮船公司泰州分公司有一位《苏北日报》通讯员,当知道我是由华东革大来的,就动员我给《苏北日报》写稿。当时正值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相似文献   

3.
算起来,从1966年4月发表的一块“豆腐干”开始,我的通讯员生涯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从事高校校报编辑工作也有十多个年头。从业余通讯员到专职新闻工作者,我始终拿着手中的笔,坚持为党报写稿,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光眀日报》、《新闻出版报》、《新华日报》等中央、省市报纸发表各类作品近两千篇,其中不少作品还获了奖。有些通讯员讨教我的写作经验,我的体会是“写稿三十年,感受有八点”。 一是登上算报道,登不上算参考。作为一名通讯员,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写稿目的。我的做法是不过分追求见报率。稿件发出后,如能见报,说明稿件有新闻价值,有些稿件尽管没有见报,但对新闻单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是文章登不上不灰心,回头在质量上找原因。文章即使未发表,也应正确对待,不要埋怨编辑  相似文献   

4.
5.
婚姻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婚礼自然就成为重大的事情。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21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婚礼的形式也发生着千变万化,逐渐“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6.
虽然我自1986年元月起当上记者,但早在80年代伊始就业余爱好新闻写作,终因一篇采写孙中山孙女孙穗芳的<中国,我们孙家的根>,获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和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赞赏,从而被招聘当上珠海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相似文献   

7.
1978-2008年,三十年间《,图书馆建设》已经从一棵幼小、稚嫩的小苗,成长为一棵生气勃勃、亭亭玉立的大树了。  相似文献   

8.
在上海新闻界,三十多年来一直跑财贸(内外贸)一条线的恐怕为数不多;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在自己分工领域里很少有漏掉重大新闻的,也许更为鲜见。上海解放日报高肖笑就是这样一位记者。那是1953年初秋,高肖笑第一次踏进解放日报社的大门。她和其他一起分配到这里的同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培养的第一批大学本科毕业生。她第一次出去采访,是部主任亲自给她写的几封介绍信,连坐哪一路公共车辆,在什么地方转车,都一一给她交待,使她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她的第一篇通讯《筒管的自述》是经编辑改写刊登出来  相似文献   

9.
组版甘苦     
我是新闻战线上的一个新兵。原先,在我的想象中,报纸的编辑同志,其工作情景,就是坐在一张大写字台前,面对成堆的稿件,左手夹着香烟,右手拿着一支红毛笔,凝神苦思,精心编选,然后,该扔的扔,该退的退,一天下来,百事大吉…… 1978年8月,我调到中国青年报思想理论部工作。两年多来的编辑工作,虽然想象中的情景也曾在我自己身上出现过,但是,我却尝到了以前从未想到过的“甜、酸、苦、辣”。  相似文献   

10.
编辑的甘苦     
苦中有乐,乐在其中。这是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编辑工作更是如此。 就我的本意而言,并不愿意长期坐在编辑部里当编辑。从考进大学新闻系那时起,就想当一名象样的记者。我向往终生工作在记者的岗位上,永远生活在人民群众的海洋里。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往往不能如愿。30年的新闻生涯,虽然断断续续写了一些新闻,但数量不多,如果说是记者,只能算半个记者。现实强迫我不得不用多数的时间去从事编辑和组织报道的工作。如果说我是一名编辑,那是生活塑造了我。是在长期的编辑兼记者的的实践中,我逐步熟悉了编辑业务,并体验了编辑的甘苦。 编辑需要很高的政治业务素质、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把握大局的能力、熟练驾驭语言文字的本领、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严格的组织纪律等等。回顾走过的路,距一名真正称  相似文献   

11.
从1958年毕业走上编辑工作岗位,至今已有38个年头了。尽管中途有一段时间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编辑岗位。如今青丝转为白发,编辑这行当,对我可算是情有独钟了。 教师“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编辑“为他人作嫁衣”,这是尽人皆知的俗话了。但只有晨钟暮鼓,临窗伏案,辗转求索的人才能真尝其甘苦之乐。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2.
甘苦寸心知     
2月16日到3月15日,我随出席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江西代表团赴京,采访江西代表和江西籍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开好“两会”,行使自己的神圣职责的情况。在短短的十多天时间里,我们江西上中央电台稿件32篇(其中报摘24篇),名列全国第一,给编辑部发回消息、述评、录音专稿、人物专访共18篇,做到了“两会”期间中央电台天天有江西的报道,省电台天天有代表委员的声音。省领导称赞我台的“两会”报道全面、充分、及时,有份量。(一)要有一点吃苦精神历年来我台参加全国“两会”报道的人手少,任务繁重,要全面、充分、及…  相似文献   

13.
《周末》报为了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开办了“啄木鸟”版,目的是反映人民的呼声。在党和人民之间架起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促进政府和人民关心的问题早点解决,从而促进党的事业走向繁荣。 我接办这个“啄木鸟”版两年多来,甘苦交织。 当舆论监督的记者是项苦差事。被我曝光的单位在接待我这个“找刺”的记者时,几乎没有一家给  相似文献   

14.
甘苦自知乐此不疲●钟永源我干校对行当,屈指一算,已有13个年头。想当年,血气方刚,一身用不尽的劲;如今,头顶开始秃了,黑发中有了白发,对校对这个行当,可说甘苦自知。常言道,编辑为人做“嫁衣”。同编辑相比,校对做的是“缝缝补补”,个中滋味行外人难以体会...  相似文献   

15.
1 来档案局后的三点感受 第一是领导非常关注档案局的工作。我到任前后,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当面或电话询问档案局的工作,对我们做好档案局的工作给予指导和鼓励。领导都在关注着、关心着档案局的工作发展,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  相似文献   

16.
17.
甘苦话当年     
我今年虚龄70。自1948年底进入新闻界以后,在两家报社、两家期刊社和两家出版社工作过,当过资料员、编辑、记者和室主任,编过报纸、期刊和书籍。回首往事,苦与乐,得与失,真是一言难尽。兹择其印象深者略述几例,既是对自  相似文献   

18.
1989年6月26日当我们写的第一篇批评稿《‘土地庙’里出了个‘倒地鬼’》见报后,河南省省长程维高立即批示,由副省长刘源牵头,召集省纪检、监察厅、省土地管理局等方面人员,组成省工作组,赴稿件所批评的河南焦作市进行调查;第二篇稿子《记者来信:一些地方廉政建设有雷无雨,许  相似文献   

19.
在1978年至2008年的30年中,两岸图书馆界的交流合作经历了南海外非正式的接触交流,到跨过海峡实现互访,再到新世纪携手合作的三个阶段,通过组团互访、交流讲学、会议研讨等多种形式,促成了两岸图书馆与图书馆教育机构合作的不断深人,并逐步在某些领域形成了正式的交流合作机制,共同推动了中国图书馆粤业的发展,亦见证了30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参考文献17.  相似文献   

20.
我县电台自参加省、市、全国优秀广播节目评比以来,共有34件作品在各级评比中获奖。其中有4件获全国特等奖,即1985年的信箱节目《与听众朋友谈养蚯蚓种药材问题》和1986、88、89年的对农节目《凤凰为什么折断了翅膀》、《话说“催粮催款”》、《说说我们的村支书》。近年来,省内外各地同行纷纷来到金堂,希望知道我台为啥连续几年在全国获大奖?个中奥妙何在? 我们在广播节目创优活动中能取得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