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关于“主体性”的哲学诠释 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文化思潮中,关于人的主体性研究一直是个重要的课题。文艺复兴时,新兴的资产阶级率先发出了对人的主体性的呼唤,他们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指出人应理性地参与世俗社会,承担社会义务,享有应有的个人权利,提倡民主、自由、博爱。  相似文献   

2.
科学地揭示文艺主体性命题的理论涵蕴,是近年来文艺理论探索与争鸣的热点之一。对于马列文论来说,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是文艺主体性命题的哲学基础。本文试图以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思想为理论依托,论证文艺主体性命题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他者"是西方现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它隐含了西方对主客体关系的认知,展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的极度张扬。列维纳斯从"他者"的维度审视现代伦理困境,颠覆了传统的本体性哲学,建构了形而上学的"他者"伦理。本文从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出发,考察青少年道德主体性失落的问题表征、内在机理等,探索青少年道德主体性重塑的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4.
哲学界关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方兴未艾,人们对许多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并提出很多新的理论观点。我认为这些争论和观点都与对主体性及其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理解有密切关系,进一步说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理论的理解有关。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进行探讨,无疑这对于进一步全面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推动当前哲学界争论的深入进行和哲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彰显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笛卡尔对理性与自由意志的论述,确立了主体性的地位。德国古典哲学张扬了主体性,在康德的认识论领域,主要表现为"知性为自然立法";在伦理学领域,表现为实践理性优于理论理性、"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费希特的哲学以"自我"为出发点,进一步张扬了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他对自由的论述。近代哲学的主体性思想,给当前的主体性讨论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对主体性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解读尼采"超人"哲学的基础上,分析其进步的方面对主体性教育的启示,最后指出尼采"超人"思想中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康德哲学发动了一场主体性的革命,康德伦理学思想也建立在主体性的基础之上。本文论述了康德的伦理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康德的主体性伦理思想对"幸福论"伦理学及"神意"道德的超越及其伦理思想的道德律令,指出了康德的伦理学思想的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维尼斯特是较早从语言学角度对"主体性"进行讨论并给出明确定义的语言学家。他认为,"主体性"是指说话人自立为"主体"的能力;并强调主体性的根本是由"人称"的语言学地位所确定的。本维尼斯特的"主体性"更加接近哲学意蕴上的"主体性",他的主体观充分体现出人文主义倾向。对主体性的哲学渊源及本维尼斯特的主体性思想进行分析和讨论,有助于丰富本氏主体性思想的研究,也可以进一步拓宽语言主观性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问题是当代哲学和人文科学最为关注的一个理论热点.近年来关于主体性问题的探讨,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史学等诸多学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起到了很大的观念启迪作用.然而,在讨论中也出现了两种从不同的极端曲解主体性的倾向:其一是将主体性与客观性根本对立起来,把主体性看作是唯心主义的同义词和专利;其二是将主体性绝对化,把主体性无限地夸大、抽象地发展.如何科学地理解主体性?客观的历史是否排除主体性?主体性与历史客观性是否根本对立?在客观的历史过程中如何充分地发挥主体性?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作出科学的阐述,不仅对于哲学和史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在哲学界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范畴,“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也因此长盛不衰。但不管怎样,对“主体性”涵义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大都主要从能动性的意义上去理解主体性,主要体现“主体性”事物的目的性、自主性、主宰性等特征,是“非主体性”事物存在的逻辑根据。重点大学在“主体性”原则上体现的较好,本文就一般本科院校在管理体制改革中引入主体性概念,将“主体性”作为一条主要原则来处理、调节、衡量改革过程的各类关系,分析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切入口及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措施的思考。一、主体性的哲学内涵一个系统内总是存在结…  相似文献   

11.
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与现代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人的主体性问题是现代哲学的中心课题,有人干脆认为现代哲学就是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哲学。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现代哲学的这一倾向,反映了现代人类对自身的本质力量、价值、发展前途的认识和关注。它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人类社会的社会化趋势的加强,随着人类在各个实践领域中主体力量的提高,而导致的人类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分析哲学通过对命题意义,即可传达性的强调,以及对康德的先验范畴所进行的语义学改造,实现了对主体性哲学的某种超越。然而,分析哲学虽然否定了作为主体性哲学之前提的关于主客体之间的对立或者人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对立的假定,但却保留了康德哲学中的形式与内容的对立。也就是说,分析哲学对主体性哲学的否定是不彻底的,并没有放弃对绝对确定性的寻求,仍保留有康德哲学的残余,只能说是对主体性哲学的半截子超越。  相似文献   

13.
从破现代主体性之主客二分论、理性至上论以及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入手,阐述后现代哲学对主体性问题的颠覆和反思,分析后现代主义“主体”理念的特性。指出后现代哲学关于主体性问题一破一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积极意义与失弊之处。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主体性问题成为哲学的重点课题,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哲学领域,它在教育领域也激起了层层涟漪。不少教育界同仁对教育主体性(主要是学生的主体性)建构的条件、原则、规律等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但从目前来看,关于教育主体  相似文献   

15.
学界关于王学主观性的定位由来已久,重写"中国思想史"也任重道远。作者以价值哲学的视阈与方法,认为王学旨趣并不在于本体论的追问,而是价值论的建构,因而摒弃王学的主观性这一传统思维范式,确立其主体性之现代价值精神,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重读和再评王学。  相似文献   

16.
略论主体性哲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80年代开始,主体性哲学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股强大的思潮或思想运动。从广义上把主体性哲学理解为以主客关系式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哲学,是以主体视角观照客体世界的变革哲学。主体性哲学的人学意蕴:一方面,它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塑造现代人;另一方面,它充分体现了哲学对人之生存、人之发展深切关注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自然科学家的实践的主体性思想绵延不绝,而且是比较深刻的。其基本特征是:实践的主体性需要充分地发挥;实践的主体性需要正当合理地发挥;实践主体性具有复杂性;实践主体性具有艰难性;实践的主体性离不开客观性。自然科学家的实践的主体性思想在实践的广度、深度、动态性和复杂性程度等等方面,丰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的主体性的观点的内容。研究自然科学家的实践的主体性思想,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人类数千年来必然提出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教育:我国当代教育实验的主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讨,从八十年代由哲学、文学领域发端,进而向教育领域全面辐射,迅速扩展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股研究热潮。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倡并构建主体性教育,已经作为一个跨世纪的课题提上了教育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主体性"伪在场"是主体性"在场"的对立面,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虚假性。大学生主体性"伪在场"包括"主体性意识逃逸"、"主体性意识壁垒"、"主体性选择性‘在场’"、"主体性‘实践空场’"等几种情形,且各有不同的表现和原因,都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唤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主体性是当前迫切的一项任务,具体可以通过"经营课堂"、"教师提升"、"教材建设"、"改善外部环境"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20.
论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论主体性教育北京科学技术大学张天宝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讨,从本世纪80年代开始由哲学、文学领域发端,进而向教育领域辐射。我国教育理论界也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在教育工作中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