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性别理论的演变和性别角色的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东玉 《文化学刊》2010,(1):140-145
性别理论的出现,与横亘于19世纪至21世纪的女性/女权主义思潮运动的出现和嬗变有着直接的关联。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社会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这一领域日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由于性别理论的前后变化,西方学者对性别角色的概念界定也大体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我们认为,性别角色是生理差异、文化期待和历史积淀等多重元素互动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张野 《文化学刊》2009,(3):128-131
风物传说中多贯穿着性别角色的主线,男性角色多为舍身救难的英雄、指点迷津的智者、重义轻利的君子和勤劳朴实的丈夫,而女性角色则多为许身报恩的信女、舍身殉情的烈女、助人为乐的善女和持家爱夫的贤妻。两性的角色互动促进了角色的自我完善,也推动了风物传说的情节发展。  相似文献   

3.
性别角色(Gender Roles)作为一个出现未久的社会学术语,在近来的中外学术界屡屡被人们使用和述及,渐渐成为一个人们所熟知和惯用的词汇。其实,围绕着性别角色及其相关问题而形成的"社会性别"这一学术话题,"已成为当代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因为这一学术术语及其所携带和包容的广阔内涵,能够为人们更加深入彻底地认识自身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从而被人们用来较为真实而全面地诠释和揭示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4.
李静 《文化学刊》2012,(4):137-140
本文以高满堂的工业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从其中的性别角色关系设置,来解码其所折射或隐喻的工业精神和工业文化价值。先从男性主导或日父权制规则来揭示改革前的工业精神理想性与霸权性、普遍性并存的性质,又从女性困境来揭示当下工业精神在适应强调生命自由、存在完满的后工业时代价值取向与服从既存生产模式及市场规则之间摇摆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大学文化与现代传媒良性互动,要不断增强大学文化与现代传媒的互动意识,不断加强大学文化与现代传媒互动的基础工程——大学文化建设。实现大学文化与现代传媒互动,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大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弘扬大学文化,发挥大学文化的导向作用。要利用现代传媒广泛地宣传报道具有大学文化内涵、大学精神实质的传播内容,提高大学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渗透力。现代传媒则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接轨大学文化,增强现代传媒的大学文化自觉,用大学文化丰富现代媒体的传播内容,增强传媒从业人员的大学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6.
江丽 《文化学刊》2008,(5):91-94
"风格即人",也可以说风格即杂志。有风格的传媒才有特色,有特色才能生存,才能取得成功。今天受众的文化水准和审美趣味在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随时研究社会动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并且及时更新观念和知识,以满足受众对文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和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2011年10月27-28日在南京召开。为了配合此次研讨会,本期《对外传播》围绕研讨会主题“世界新格局与中国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选择了部分论文予以刊登。由于篇幅所限,本刊做了删节。  相似文献   

8.
王远 《职业圈》2014,(27):8-8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为本的一种管理文化。推行企业文化建设目的在于统一员工思想、指引员工行为、激发员工动力、助推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对于加强青年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传播企业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因而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赵东玉  何欣 《文化学刊》2010,(5):104-110
在辽海地区的民间故事中,女性既是美好生活的象征,也是家庭的管理者,通常具有孝敬公婆和机智勇敢的品德。留守女性是辽海地区真实存在的特殊女性群体,江湖人和娼妓是辽海地区的特殊女性职业者的代表。辽海民间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其实是对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担当的性别角色的反映。辽海地区的女性,不论是对民间故事的流传和保护,还是对民间故事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继承人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某种程度来说,同为迅速崛起的巨型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国际舆论环境要好于中国,它被很多西方舆论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和"后来居上的软实力超级大国"。究其原因,除了不断发展的经济、民主制度与西方契合、外交政策向西方靠拢、战略地位可为西方所用以牵制周边大国等因素外,印度传媒,尤其是电影的全球传播能力,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1.
电视传媒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一族,不可推卸地要承担起大众文化的积极引导者的角色,从文化的角度对大众文化作出合理的意识阐释和价值定位,在一定程序上实现"教化"功能,逐步提高受众的文化格调和品位,为构造和谐社会起以媒体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迎霞 《职业圈》2014,(21):10-13
企业文化融合是关于跨文化企业中既有文化的命题,分属文化扩散范畴。企业的跨文化情景,各种既有文化即多元文化的表现、实质、作用机制,构成其中的基本问题。多元文化的实质是社会化的信念和欲望,具有塑造企业的力量,文化的扩散遵循社会模仿律,即发明、模仿、对立的社会模仿机制,传播是扩散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多元文化经由文化扩散机制,即模仿律作用产生新的企业文化的进程,即为企业文化融合,其中传播的作用不容小觑。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对企业文化融合进行干预的理论依据,启发了介入重点、方式和策略。法国社会学者塔尔德关于文化、人格、传播、社会模仿律的洞见,传播学中的一些理论假说,企业文化融合相关案例等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3.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并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宫崎骏的作品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动画角色。其中有可爱善良的动画角色,也有邪恶参半的动画角色。动画角色的诞生必然和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宫崎骏作品中的动画角色进行考察,可以更好地思考支持其作品的文化现象和动画角色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主要从宫崎骏的《龙猫》《幽灵公主》《千与千寻》这3部代表作品入手,研究动画角色及其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14.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再次展现其不可替代性。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当前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占据重要位置。基于此,该文通过文化传播的视角,对云南中医药大学的留学生及相关专业的中国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厘清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状,了解传播过程中的困难及成因,并在调查基础上给予意见及展望。  相似文献   

15.
地域文化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路径,对于文化自信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地域文化有助于从向上、向善、向心3个维度提升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能够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过程中,增强文化定力,筑牢文化根基,促进文化创新,提升文化品位。该文从地域文化传播视角出发,探索了地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意义,以及地域文化传播对于文化自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就如何了解我们的近邻日本来说,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可以说是必读之作。吉田在书中回顾了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追超欧美的历程,其中不乏自豪感和自诩之辞。但历史地看来,尽管日本在经济和科技等领域打了个翻身仗,但在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日本在某种意义上仍然可以说是“传统之邦”。  相似文献   

17.
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涌现。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以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生存体验再现中国形象,以文学作品为工具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文化。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较早方式,也是华裔作家们参与国际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实践之举。该文从文化传播和文化自信的维度分析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有利于探究华裔作家自信的文化书写态度和传播中华优良文化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敦煌艺术”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有着东方的古典美学,同时汲取了多民族多区域特色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基于文化自信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价值型与社会实践性特征,且文化具有包容性与排他性,该文对于敦煌舞蹈的起源、风格与审美特征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敦煌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性、宗教性、蕴含着传统、文明、和谐、美好的思想精神品位。推进敦煌文化的研究与宣扬,以此传承并坚定文化自信,促进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有计算与情感两个分析维度:一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给国际传播中的精准传播、精确营销、用户画像、舆论分析提供技术支撑,结合大数据计算出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内容;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深对于国际传播目标用户的了解,使个人化传播成为可能,从而给传播内容“情感赋能”,让不同的用户产生独特的情感连接与个人化的情感依赖,给“情感传播”提供策略支持。本研究综合对两个维度和国际传播多元主体的认知和分析,探索人工智能如何减少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今年3月在意大利参加中国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高级培训班期间,遇到并破解了一个有关中国文化传播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表明:社会科学工作者只要在海外旅行过程中胸怀爱国之心,善于发现问题,并艺术性地去沟通和解决问题,就可以为扩大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