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听界》2006,(5):I0006-I0006
“走村串乡,处处总有新鲜?——”从今年5月1日起,这样一个问候让许多人关注:《李华走乡村》到底如何让我们发现“新鲜”?这是连云港电视台倾心打造的一档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内容的电视节目。随着主持人李华在农村的所见所感来“讲农民爱听的故事,聊农民关心的话题”,风格清新活泼、突出地域特色。关于农村节目的创办,农业大市连云港已经有十年的历史了,《李华走乡村》的前身《乡村视野》就获得过江苏省十大优秀栏目。为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加贴近农民,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同时也是顺应现代电视观众的收视需求,以主持人命名的、…  相似文献   

2.
本栏的稿子,多是赞扬领导如何在生活上业务上关心报道员的事,很少有人写领导如何严格要求报道员的,这篇稿件正是从“严”的一面讲的,使人觉得新鲜。  相似文献   

3.
南台 《编辑之友》2008,(2):60-61
书界过五关斩六将的事例人讲得够多了,但“走麦城”的却少有人讲,这可以理解,毕竟走麦城没有过关斩将有面子。但走麦城也是人生经验的一类,在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经验中它占了“一面”,不讲,这“一面”——人生经验的“一半”就丢了,不讲,如何叫后来者知道“这条路不可走”?睁着眼捂着嘴让他们把车往悬崖断壁上开,是不是有点缺德?风光的事留给英雄们讲吧,丢面子的事老家伙说,老家伙经历的风雨多,脸皮比较厚,嘿。  相似文献   

4.
如果有有问:当今中国农民最关心的是什么?回答肯定是:市场。“市场,你在哪里?”“不愁养,不愁种、就愁没地方送。……”农民对市场的困惑溢于言表。盐城有600多万农民。发行14万份的盐阜大众报在农村有广大的读者群。搞好农民走向市场的宣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抓这个热点,就将失去读者。前些年,我们在报道中已涉及农民走向市场的内容,只是有点浅  相似文献   

5.
科技报应为提高农民素质发挥积极作用雷莉云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九亿多农民的素质高低,决定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水平。地方科技报大多是面向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上,有些事有宣传价值,却不一定有新闻价值;有些事有新闻价值,却不一定有宣传价值。而我们要写的,是那些既有宣传价值、又有新闻价值的事。这一点说起来简单,要做到恰如其分,也不难,难的是时时要有清醒的头脑,头脑清醒的“出处”就是“讲政治”。我对“讲政治”的理解,首先就是“讲大局”。  相似文献   

7.
宜昌科普报是一张面向农村的地区科技小报。由于我们坚持“注重实用、讲求实效”的方针,踏踏实实地为农民服务,因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发行量达十五万份,本地区每五户农民就有一份。去年以来我们做了以下一些工作:一、采取“专版专册,定向补缺”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近读一份颇有影响的法制类报纸,有这样一篇文章《嫁给农村人的烦恼——我就像掉进了万丈深渊》。文章通篇讲的都是“嫁给农村人如何如何烦恼,乡下人有数不清的麻烦事”等等。这只不过是篇小散文,而另一家报纸上还有一篇报道农民买电脑的新闻,出现了这样的话:“农民就是农民,明明一台上好的电脑,因为设置了密码打不开,就认为是坏了。”读了这样的文字,我实在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农民怎么了?你们凭什么看不起农民?”农村人、城里人,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完全平等的,不应该出现谁歧视谁的行为。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不…  相似文献   

9.
1990年,在新闻这块田地里,我还没收获到一颗果实。一位同行老师提醒了我:只顾抱“西瓜”,而把“芝麻”放在一边,结果是“西瓜”没吃上,“芝麻”也丢了。细细想来,确实如此。今年3月份,邻村一农民在玩麻将时,因“点炮”,感情一冲动,心脏病突发,当时就气绝在麻将桌前。这件事无论从禁止赌博上讲,还是从影响备耕生产上讲,都是一篇较好的教育素材。可当时我却认为:发了也是“小东西”,皮毛之作,没啥意思。把眼睛放在了寻找大  相似文献   

10.
张琳 《新闻通讯》2010,(2):52-53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增长见闻之重要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心”的需求上的;“关心”的事,才是人们最迫切想要“知道”的事。所以,新闻媒体在向受众提供各种“新闻”的时候,需要从受众“关心”的事情,来为受众进行“贴心”的服务。  相似文献   

11.
宜昌科普报是一张面向农村的地区科技小报。由于我们坚持“注重实用、讲求实效”的方针,踏踏实实地为农民服务,因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发行量达十五万份,本地区每五户农民就有一份。去年以来我们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采取“专版专册,定向补缺”的办法,满足读者对专业技术深化宣传的要求。在三年多办报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到,一张八开二版的小报,要包容大农业浩海般的科技内容是一  相似文献   

12.
要写农民最关心的经济新闻。农村经济有农村经济的特点。农民有农民的特点。只有写与农民直接有关的事,写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才能引起农民读者的兴趣,对农村经济起到指导作用。当然,农民关心的问题不一样,一个时期与另一个时期也不相同,这就要求记者到农村去,到农民中间去,进行广泛而细致的调查了解,然后通过认真的综合分析,选定多数  相似文献   

13.
分手男人     
性别差异无处不在,就连分手这件事也是如此。古时候,女人要是被无端回了门子,娘家的脸都无处放。风水轮流转,在当今男多女少、僧多粥少的爱情市场上,女生多半不会像杜十娘那样如泣如诉:“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反而是潇洒离去;男生则很难像以前豪气干云说“大丈夫何患无妻”,连“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的话都讲得不那么硬气了。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们在讨论如何报道面向农村的问题中,感到象我们长驻城市报道工业的记者,也要具有“心怀五亿农民”的思想,才能使我们的报道跟上形势,充分地、全面地反映出我们丰富的现实生活。现在,各行各业都要面向农村,把五亿农民作为  相似文献   

15.
杨雪 《新闻世界》2013,(10):60-61
“三衣”报道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只有带着对“三农”的深厚感情,本着对农民负责的态度,挖掘农村中的“亮点”,多写农民关心的事情,带着感情与责任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来。“三农”报道要当好党、政府和农民的决策参谋,“三农”新闻报道要为农民谋利益,“三农”报道要多写农民关心的事情,“三农”报道要心贴心为衣服务。  相似文献   

16.
这些年,是我国农村发生历史性转折的几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一系列新政策,一下子把大批大批的农民,从小农经济的集体所有制“大锅饭”里解放出来,变成了有独立见解的、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者,农民成了“法人”。过去他们干活想得不多,听生产队长吆喝哩,“上头咋说就咋办”,想多了也没用,又不是给自己干。现在你让他不多想也不成了,价值规律、市场风波是不讲人情面子关系学的,经营不好就砸锅。马克思把这种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称作“惊险的一跳”。因为跳不好,损坏的就不仅是商品,而且是商品生产者本人。千家万户的农民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手里,就日益迫切地要求“上头”和他们商量着办事,要求“你讲我听,你说我服,你打我通”的形象,成为能和“上头”平等地进行思想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在勤劳致富愿望的驱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主体性力量,这就从整体上向当代新型农民过渡奠定了基础。有了这种变化,我们的广播节目也应顺势而上,在“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上多做宣传、做好宣传;为打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两支人力资本队伍摇旗呐喊。这两支队伍即一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队伍,他们迫切要求向非农产业转移,由农村向城市和城镇转移。我们就应力所能及地将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向农民朋友讲清、讲透;引导他们合理有序流动,把劳动力资源有效转化为劳动力资本。另一支农村…  相似文献   

18.
C:细和阔的关系。章法要细密,文思要开阔。开阔指的是要放得开,一件事一直在那里讲,讲着讲着就没话了。所以要放得开,要像放风筝一样,风筝飞得很高,但放飞的线紧紧攥在手里,放得开收得住。比如写合成作战训练,如果就事论事地写怎么也不好写,要么就是一堆专业术语,非常枯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放开思维,文笔开阔,我先讲了一个故事:“说起合成观念,我就想起老山前线的一段轶事。”在讲了一个连长指挥打仗忘了炮兵的故事后,问道:“诸如此类的连长在我们部队还有没有呢?”合成观念缺乏就表达出来了,比空讲道理要好得多。有了放开的意识,一切材料都可以为  相似文献   

19.
国际时事电稿,即国际时事新闻在报纸上特别在地市小报上没有占据应有的地位,轻“国际”重“国内”似乎成为不成文的规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倾斜”呢?一些总编辑和夜班编辑有一个“总而言之”的“理由”:国际新闻读者不喜爱,读者是我们的“上帝”,“上帝”不乐意的事情,我们当然绝不去干。其实不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用老眼光看待新时期的读者,显然过时了。笔者曾亲历这样一件事,湖南省邵阳市盛产茶叶,年总产量约一万吨。邵阳红碎茶历来出口美国等美洲国家,这对比较贫困的山区农民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收入,但从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风波后,美国对我采取所谓制裁,停止向我进口茶叶,结果造成该市去年茶叶大量积压,约有60%的茶叶销不出去,茶厂亏本难熬,农民叫苦不迭。一段时间,一些山区农民,特别是全市150多家乡镇茶厂的头头们,很关心报纸上的国际时事新  相似文献   

20.
《新闻前哨》2006,(11):23-23
9月28日,《湖北科技报》纪念创刊30周年。该报重点面向农村、农业、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在“专字”上作章,积极联合社会力量,以报纸为依托,开展一系列社会活动。中国科协多次将其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报”“全国科普优秀报纸”。有500余篇新闻作品获湖北新闻奖、全国科技报新闻奖等奖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