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7IMI城市受众移动生活形态与新媒体接触研究报告》已经正式出版发行。主编黄升民、丁俊杰、黄京华。整个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导言、城市受众移动生活形态描述、城市受众媒体接触情况概述、车载电视接触情况、手机电视接触  相似文献   

2.
肖键 《新闻界》2005,(4):86-88
广告媒介效果测评指标是对媒介(通常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四大媒体)传播效果进行考量和评估建立的指标,它包括对媒介传播范围和受众规模、媒介被收听(看)情况、媒介的绝对费用和相对费用、以及媒介传播带来的经济效果等指标的评估和比较.对广告媒介效果测评指标进行分析是制定媒介计划①的必要保证,各媒介测评指标的计算结果,可为媒体人员在媒介载体上的选择提供最有力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新兴科技的发展,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城市居民每天置于各类广告的包围之中。城市居民接触各类广告的程度如何是广告主最关心的问题。《2008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广告接触研究报告》兼顾消费、媒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受众的角度,基于6个城镇的1736份问卷调查,对广告的社会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比较全面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受众对广告的社会效果的评价不高,人们对广告产生的社会效果持不太满意的态度.不同居住地、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受众对广告社会效果的评价上有较显著差异.在对基于受众评价的广告可信度考察中,发现广告传播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并在讨论中,推导出广告信任的评价与研究,乃是平衡广告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中间值.  相似文献   

5.
当生活中无处不渗透着广告,受众便开始渐渐对其熟视无睹,而保持浏览,则成了最普遍的媒介接触习惯。广告的强命中率已然减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泛广告时代的悄然来临,受众的特征更加难以把握,因此,对于广告及其受众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比较并列举出实证范例,发现泛广告时代的受众环境与受众变化,重新审视广告与受众的关系,为新时代的广告商及广告受众提出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常蕊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18-119
媒介技术的发展、受众媒介接触习惯的改变等原因使得广告形式不断变迁.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带来了大量的“碎片时间”,而微博的便捷性使这部分时间得以整合利用,微博迅速的崛起.本文中分析了隐性广告的优势以及企业如何打造微博来实现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7.
填补信息空白,提供心灵支点。填补式广告策略就是要寻找受众的信息接收空白点和空白时段,为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打破因互不相识却要近距离接触而产生的尴尬,为其涣散的注意力提供焦点,因此也可称之为聚焦式策略。填补式策略往往能够取得优于传统广告的传播效果。填补式广告应以受众需要为前提,  相似文献   

8.
李旭 《传媒》2021,(2):75-77
微电影广告是以品牌或产品的商业推广为目的,最终是为了让受众认可广告片中的产品,而微电影广告是否与受众心理特征相符直接决定了受众对微电影广告的接受效果.诞生于2019年春节季的《啥是佩奇》的微电影广告片就凭借着对受众心理的精准把握成为当时刷爆朋友圈的"爆款"短视频.微电影广告只有基于受众的心理来进行创作,"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提升受众的"使用"效果,才能在"贴满墙纸"的屋子里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9.
纪也宜  王美玲 《新闻界》2005,(5):152-152,127
广告要取得好的效果,离不开对广告受众心理的理解和把握.尤其在营销以消费者为中心,传播以受众为导向的今天,企业如果对广告受众的心理一无所知,影响广告受众心理的各种因素一无所知,将无法使其产品发挥应有的市场效应.所以,我们在策划一个广告时,首先要根据受众心理来给广告定位。  相似文献   

10.
谭冰潇 《新闻世界》2012,(10):95-96
互联网视链技术的出现,为广告传播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视链广告应运而生。产生在植入式广告表现基础之上的视链广告,除了拥有植入式广告的优势之外,“高接触质量”、“高用户参与性”以及“高便利性”等特征使其传播效果大大提升。在如今的注意力经济时代,对受众注意力资源的有效争夺和使用,是获得商业价值的有效途径,广告行业亦是如此。视链广告为广告的形式创新迈出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1.
受众心理机制与广告劝服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鹏  柳珊 《现代传播》2002,22(1):108-110
受众心理机制直接影响传媒广告的劝服效果。受众处理广告信息的心理过程分为边缘路径和中枢路径。前者在受众的“动机 -能力 -机会”心理指标较低时效果显著 ,后者在该指标较高时效果显著。与此相对应的是两种基本的广告诉求方式。其中感性诉求方式强调“典型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以此对受众施加心理暗示 ;理性诉求方式强调商品的性能优势 ,满足受众既存的认知期待。不同的商品要根据目标受众的心理机制的不同确定诉求方式。  相似文献   

12.
广告日渐溶入我们的生活,广告也时刻冲击着我们的视听.中国电视广告作为城市受众接触广告的最主要途径,作为每年广告市场份额的近四分之一强,正以它独有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从而改变着城市生活.广告作为连接大众生产和消费的结点,如果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审视,那么它所表现的是现代社会消费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这是被许多社会学者长期关注的问题.但是,中国的广告,应该属于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它又如何与社会的主流意识融合?这是学界注意到但却没有进行细致分析的领域.在不乏个案解剖和枚举的同时,我们力求通过对近10年<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数据的整理,从宏观层面去把握中国受众广告态度意识的特征,而中国特殊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意识形态又赋予我们对广告镜像更多解读和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所谓移动原生广告,就是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广告进行内容化处理,以受众体验为根本,满足受众移动化阅读需求,并与移动媒介的内容、形式进行深度融合的广告.根据ROI测量标准,优秀的广告必须具备三大特征:关联性(Relevance)、原创性(Originality)和震撼力(Impact).只有具有实用价值、新颖原创、能够与受众形成情感共鸣的移动原生广告,才能引发受众广泛关注、形成互动,进而实现广告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媒介融合改变了广告业发展的媒介生态,推动了广告市场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使广告受众成为广告市场的主体.广告受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彰显了广告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推动了广告素养教育的兴起.  相似文献   

15.
张洁 《新闻爱好者》2011,(19):81-82
植入式广告作为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在中国渐渐盛行,广告商的青睐和受众的反感让中国的植入式广告显得十分尴尬。笔者从心理学角度探析这一问题,用逆反心理原理分析"非融入性"植入式广告对受众心理的干扰;用单纯性接触理论、隐性宣传的心理机制、经典条件反射、模仿心理机制和记忆原理分析"融入性"植入式广告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效果。  相似文献   

16.
广告受众在广告传播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广告娱乐化的受众接受过程的分析和思考,解析受众对娱乐化广告的表层接受、深层接受、意义建构驱动品牌印象及购买行动产生等方面所具有的接受心理特征,试图在受众知性、情性的娱乐选择和广告诉求引导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理解通道,达到广告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植入式广告作为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在中国渐渐盛行,广告商的青睐和受众的反感让中国的植入式广告显得十分尴尬。笔者将从心理学角度探析这一问题,用逆反心理原理和选择性理解原理分析"非融入性"植入式广告对受众心理的干扰;用单纯性接触理论,隐性宣传的心理机制,经典条件反射,模仿心理机制和记忆原理分析"融入性"植入式广告产生的积极心理效果。预防引起受众的反感,是植入式广告必须解决的难题。解决之道就在于了解受众的心理,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问题,让植入式广告真正融入节目,在节目中展现自己的魅力,发挥植入式广告与传统广告相比在形式上的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18.
熊力颖 《新闻世界》2012,(4):126-127
随着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媒介形态和功能开始发生变化。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广告受众呈现出以下三个变化:受众划分按内容而非媒体来定;受众媒介接触习惯改变,受众更加分散而细分;受众的媒介自主性和选择性增强。以上三点变化为广告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也不无机遇,尤其是为广告主开展整合营销带来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神经广告学:让广告不可拒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传统的"间接式"广告效果测评方式所存在的缺陷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以脑成像技术为代表的"直接式"测评方式才能更准确的评价广告效果。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神经广告学"的概念,并依据起源、学科性质及研究重点与"神经营销学"作了辨析;同时,对神经广告学的前景做出了展望。神经广告学相信消费者对广告刺激的反应和脑部特定神经活动之间都是有一一对应关系的,目标也是要逐步确认这些对应关系。在应用层面的远景是创造出符合受众大脑神经活动规律、使其无法拒绝的广告。  相似文献   

20.
马红丽  赵怡 《今传媒》2012,(4):34-35
以现在很多用户使用社交性网络服务(SNS)网站后用户对于广告和产品的记忆和态度是否决定受众的购买意向为研究目的,选取使用过SNS的人群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一、对产品特性的记忆和对产品的记忆的差别不具有显著性,且受众对于植入式广告中传递的产品特性的记忆低于对广告和品牌的记忆;二、受众对于品牌态度和广告态度的差别不具有显著性;三、对受众的购买意向影响最大的是受众对产品的态度,受众广告接触及记忆的描述和对广告的态度的影响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