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宗羲的《柳敬亭传》(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有节录)中所记述的柳敬亭,是明末一个有气节的著名的说书艺人。除黄宗羲外,在明末清初的作家中,吴伟业也写过一篇《柳敬亭传》,对柳敬亭作了更多的表扬;又有一篇《楚两生行》,所写的“两生”就是苏崑生和柳敬亭。还有钱谦  相似文献   

2.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哀江南》中,苏昆生挟泪蘸血的声声悲歌,气薄云天,情恸山河,使《桃花扇》全剧的悲怆情感达到高潮,也留下了绵绵不绝的“余韵”。那么,唱曲之人苏昆生为《桃花扇》中何许人物? 苏昆生的原型周如松,河南固始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唱曲艺人。《桃花扇》中的苏昆生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万历年间一小童,崇祯朝代半衰翁。”(《草檄》)饱看五十年沧桑变幻的苏昆生虽非《桃花扇》中主要人物,却是绾结“离合之情”、映带“兴亡之感”不可缺少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桃花扇·余韵·哀江南》尾曲有苏昆生的一句唱词“将五十年兴亡看饱”。教材注“五十年兴亡”如下:“指苏昆生从少年到老年所看见的南京从兴盛到衰落的一段时光。”苏昆生“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时在“戊子(顺治五年,1648)九月”。由此上朔“五十年”,应在万历(1573—1619)中叶。  相似文献   

4.
《桃花扇》艺术结构的成功向来为人所激赏。历来论者多论其借侯李离合之情以写兴亡之感的结构线索、作为主题意象的"龙珠"——"桃花扇"在剧中的作用,而事实上,《桃花扇》艺术结构的精妙并不仅限于此。细读文本,可发现该剧的艺术结构还有如下特点:作者善于预设埋伏、伏线千里,以其运思之谨严、针线之绵密,构成了该剧内在结构上的精巧与缜密;柳敬亭、苏昆生、杨龙友等线索式人物的穿针引线,使全剧在结构上形成一个脉络贯通的有机整体;老赞礼形象的精心设置,使全剧形成了独特的以抒情结构统辖叙事结构的双重套式结构。  相似文献   

5.
“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是目睹南明兴亡的明代宗室苏昆生在故地重游时所唱套曲《哀江南》的主调。作者没有一开始就让他直抒胸臆,而是以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铺写沿路所见,集中笔墨写景,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痛融入其中。经过层层蓄势,写景状物自然转入  相似文献   

6.
黄宗羲《柳敬亭传》的主旨,既非颂扬柳敬亭的说书技艺,更不是表彰柳敬亭的“民族气节”或“爱国情操”;黄传的深层意蕴,在于通过柳敬亭的一生遭迹,写出自己作为亡明遗民的怀念与怅恨。  相似文献   

7.
《桃花扇》第四十出《入道》,本已成为全剧结局:“桃花扇底送南朝”,李、侯断然撒手,国破家亡,理想破灭,醍醐灌顶,看破红尘。一个随丁继之做了道士,一个随卞玉京做了道姑“修真学道”去了。但是,作者并未到此为止,故事虽完,意蕴未尽。在结局之后的尾声(亦称“余波”)部分,作者又写了“续四十出《”余韵》。为国奔走、为朋友尽力的民间艺人柳敬亭、苏昆生在《余韵》中登场。此时,苏是“采樵度日”的樵夫,柳是“捕鱼为业”的渔夫。他们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拒不降清,逃入山林。他们在南京龙潭湖畔相逢并碰到了祭神社散的老赞礼,三人在一起,把“…  相似文献   

8.
苏昆生     
苏昆生(16057—1679)清朝河南固始人,长期寓居江南。是一位卓越的昆曲清唱艺术家,被誉为“南曲为当今第一”。  相似文献   

9.
曹峰奎 《语文知识》2001,(10):51-52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中选黄宗羲《柳敬亭传》一文,这篇传记中提到“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这种说法尽管是沿袭了吴伟业《柳敬亭传》中对柳氏的籍贯说法:“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盖姓曹。”但是这种错误的说法在当时乃至以后都造成一定的影响。柳敬亭是南通人,在明代属扬州府通州余西场人。关于柳敬亭的  相似文献   

10.
最近重读了张岱的《柳敬亭说书》一文,感悟颇深. 《柳敬亭说书》是《陶庵梦忆》中的一篇,作者为张岱.这篇《柳敬亭说书》忆写了明亡前他在南京亲自见闻的柳敬亭说书的情况,写得生动传种,从外貌、动作、语态、神情等多方面刻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说书艺人的形象,对柳敬亭的说书艺术作出了精当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1.
《柳敬亭传》第三段叙述了柳敬亭入宁南幕府的情况。作为传记,柳敬亭的这段重要经历自然无法回避,但此段中涉及说书的情况甚少,作者写它的用意何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柳敬亭传》,是明末遗老、清代学术的开山祖师黄宗羲的优秀传记散文。文中的柳敬亭,是明末负有盛名的说书人,是一位爱国艺人。这篇传记是写柳敬亭的艺术生涯。写他卓越的说书技艺和取得高超技艺的原因,赞扬他为提高技艺而专心至志、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爱国热情。文章在吸收传统传记写人技巧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的了解本文在写作传记时的选材特点与人物描写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学习柳敬亭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精神。二、教学步骤第一步,引进阅读材料。以柳敬亭为题材的文章不少,这些文章既有相同之点,又有不同之处。明代张岱写的《柳敬亭说书》一文,流传较广,可作为学习  相似文献   

14.
一柳敬亭(1587—约1670)是明末清初颇负盛名的说书艺人。当时,有二十几位著名文学家写过有关他的诗文。现在流传下来的关于他的传记就有吴伟业、黄宗羲、周容三家。尽管黄宗羲的《柳敬亭传》第三段中有一些描写透露了作者的轻蔑嘲讽之意,但切不可由此产生误解,认为柳敬亭是一个靠说书而受左宁南赏识抬举的得势却无德无才的艺人。实际上,柳敬亭是一位才艺兼备、为人正直、具有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并富有传奇色彩的说书家。柳敬亭,本姓曹,名逢春,当时人称“柳麻子”。明末张岱《陶庵梦忆》中有《柳敬亭说书》一文,其中说:“…  相似文献   

15.
“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是目睹南明兴亡的明代宗室苏昆生在故地重游时所唱套曲《哀江南》的主调。作者没有一开始就让他直抒胸臆,而是以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铺写沿路所见,集中笔墨写景,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痛融入其中。经过层层蓄势,写景状物自然转入抒情高潮——“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这慷慨悲歌猛然爆发,看似突兀,实为水到渠成之妙笔。作者的匠心在于艺术地处理了今与昔、实与虚、详与略、情与景的关系,让写景文字成为直唱悲歌、声薄云天的必要铺垫,成为震撼山河的悲怆情绪勃然而起之前必不可少的积淀过程。  相似文献   

16.
《哀江南》一课选自清代戏剧家孔尚任著名历史剧《桃花扇》。它为苏昆生所唱,曲词通过他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恨,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相似文献   

17.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有名的说书艺人,他技艺卓绝,胸襟过人,曾为明末名将左良玉所赏识,历尽兴亡,晚年流落东南,为当时名士所推重。文人亦多为其作传、赠诗。在这类作品中,柳敬亭是作为"沧桑的见证者"出现的。这种传统的优伶身份可以上溯至唐朝,而柳敬亭处于明清易代的独特历史时期,集名优、幕客、豪侠于一身的他,带有明亡的公共记忆,故文人在为他作传赠诗时,往往借以抒写国变的伤痕,亦寄寓重振士风的期望。  相似文献   

18.
黄宗羲是一位主张明经致用反对虚谈的学者,他为什么忽然想到要写一篇《柳敬亭传》呢?细读传文,我们不难窥见这位失败了的东林党人深怀“亡国之恨”的珠丝马迹,也不难发现这篇人物传记还是一秉这位学者的初衷,要“为圣贤立言”。传中记叙的人物柳敬亭,是和黄宗羲同时代的大说书家,照理说,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象他同时代的大散文家张岱那样,将柳敬亭的身材外貌、言谈口齿、卓绝的技艺大大地渲染一番,但是,传文却只用了“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等语,对其卓绝的技艺作了些概略的叙述和侧  相似文献   

19.
戏剧教学,先找戏眼.《哀江南》的戏眼在"衰","哀情"需用读者之情去把握、体味.苏昆生的故国情、兴亡情等交织而成的悲歌,需用要我们在对历史、戏曲熟知的基础上,去辨析、诵读,体会蕴藉其中深广的哀思及理情情怀.  相似文献   

20.
戏剧教学,先找戏眼。《哀江南》的戏眼在"哀","哀情"需用读者之情去把握、体味。苏昆生的故国情、兴亡情等交织而成的悲歌,需用要我们在对历史、戏曲熟知的基础上,去辨析、诵读,体会蕴藉其中深广的哀思及理情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