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有关概念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要建立“倍”的概念,就必须先从丰富的直观材料中抽象出模型。因此,教师有必要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以游戏导入“倍”,再结合画图、操作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理解“倍”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长方体的认识”概念抽象,知识点多。学生易感到枯燥乏味。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演示、设疑激趣、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处在核心地位,建立概念和形成规雒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将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探索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是物理教学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4.
“三象一作”(现象、心象、抽象、操作)的数学认知过程(方法)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及可操作性。教师可以遵循这一认知过程,有意识地鼓励、引导学生搜集、观察身边的数学现象,再通过多种策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科学规范的心智图像,最后通过层层抽象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学“认识平均分”时,注意创设现象情境,着力于多种分法形象的积累;激活心智图像,着力于平均分内涵的清晰;进行数学抽象,着力于平均分概念的形成;开展操作活动,着力于平均分本质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时间概念是抽象且不易理解的。在“时分的认识”一课中。如何让学生感受一分钟,真正在头脑中建立一分钟的概念?体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只要学生体验了,就一定能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真正建立时间概念了吗?下面就以“时分的认识”的教学片段为例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仝建兴 《考试周刊》2010,(44):161-161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规定,形成概念。  相似文献   

7.
去年以来,我们在附小一、二年级的四个班进行了“三算结合”教学试点。通过实践,我们对其中的几个问题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一、“三算结合”教学是否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我们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儿童对数的概念的形成和计算能力的提高,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多次反复,才能达到。初入学的儿童,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抽象的数的概念的形成,必须借助具体的事物。过去是用数木棒、扳手指和其他直观教具,逐步使学生认识抽象的数,为了形成数位的概念,必须采用“计数器”  相似文献   

8.
“倍”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它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时,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由“相差关系”引出“倍数关系”,引导学生感知倍的认识;再通过取球活动等例子丰富学生对“倍”的感知,从而建立“倍”的概念;最后让学生结合巩固拓展练习,强化倍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以小学数学“数与运算”主题学习为例,以“计数单位”这一核心概念为统领,体现教学的整体性与一致性。教师对“数与运算”的整体性与一致性内涵进行解构分析,建构了“数与运算”整体性与一致性的主题学习框架和知识结构体系,聚焦“分数的再认识”和“小数除法”两个典型案例,以“计数单位”为主线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的核心本质,感悟“数与运算”的整体性与一致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严程燕 《云南教育》2000,(21):41-42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 ,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认识一位小数”又是“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知识。因此 ,使学生理解“一位小数”的正确含义 ,是教学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一内容 ,主动探求新知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我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采取了演示、操作、对比等多种手段使学生感知、认识、理解 ,愉快地获取新知。   一、直观演示 ,感知一位小数  从整数到小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 ,学生第一次接触虽有一定困难 ,但“九义”教材是以学生学过的十进分数来认识小…  相似文献   

11.
画图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的教学为例,通过设计“倍”的串联问题,引导学生采用画图法,建构“倍”的概念,学习“倍”的相关知识,在逐渐抽象中实现思维的进阶,最终领悟本质。  相似文献   

12.
1 一般化、特殊化的基本认识1.1 一般化和特殊化构成了数学抽象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郑毓信、梁贯成老师在《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一书第二章第二节“高层次数学思维的研究”第115页中指出,“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是认识的一个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在数学的认识活动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具体地说,一般化和特殊化即就构成了数学抽象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1.1.1 “一般化”(generalization)也可称为“弱抽象”,指由原型中选取某一特征或侧面加以抽象,从而形成比原型更为普遍、更为一般的概念或理论,并使前者成为后者的特例.由现实原型出发去建构相应的数学模型显然就是一个弱抽象的过程;另外,除真实的事物和现象以  相似文献   

13.
纪斐 《中学教研》2024,(3):28-31
数学抽象是获得数学概念和规则、提出数学命题和模型、形成数学方法与思想、认识数学结构与体系的有力武器.文章认为数学概念是数学抽象素养培养的有效载体,“具体化—形象化—形式化”是数学抽象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傅斯年对“国学”概念的认识经历了认为应该“整理”到不承认,再到反对这一持续的学术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过程,表明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所做出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如何让学生感受“一分钟”、“一小时”,让学生在头脑中真正建立“一分钟”、“一小时”的概念?体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就以“时分的认识”中的教学片段为例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分析教材编排逻辑以及学生认知基础,确立了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经历“从多元表征中建构倍的直观模型、从变式比较中理解倍数关系、从直观模型中抽象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使抽象、推理和模型等数学思想的培养贯穿教学始终,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倍的概念,精准把握倍的本质,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此课要求学生认识钟面、时针、分针和秒针,知道1时=60分,会看钟表。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存在着“时间单位抽象、进率难理解”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我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9,(72):98-99
万以内的数是较大的数的认识,离学生的体验感悟经验较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万以内数的概念的建构显得比较困难,如何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感悟较大数呢?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合理想象;其次,借助工具,合理建构概念;最后操作体验,深化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三角形的认识》是第二阶段的教学,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初步认识”。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抽象概括三角形的意义,认识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教材首先借助图形直观,抽象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后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几何形体打下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操作、思考等数学活动认识图形的特征,比较图形之间的共性与区别,形成空间观念。在人教版教材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可通过“呈现错觉图组”“提供结构材料”“借助比较过程”“留足想象空间”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从直观感知走向抽象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