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关于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的死地,远在明末清初的一些史籍中就有不同的记载,以后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成了一个谜。《明末记事本末》、《平寇志》《明季北略》、说李自成死在黔阳罗公山,《罪惟录》,《何腾蛟传》说李自成死在辰州九宫山,《绥寇纪略》、《明亡述略》、《怀陵流寇始终录》、《所知录》、《西南纪事》和《明史〈李自成》》认为死在通城九宫山,而《烈皇小识》《通山县志》等则主通山的九宫山。近年来对于此事又有不少讨论,但归纳起来以“通山说”和“石门夹山为僧说”为最,现述如下。“通山说”最早记载李自成死地的是(清)和硕英亲王阿  相似文献   

2.
十七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这次起义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新的创举,把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斗争推到最高峰。起义军所提出的“均田”、“免赋”、及“平买平卖”等口号,就是这次起义的特点。李自成起义军提出这些口号,正是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土地高度集中;劳役赋税之繁重;尤其反映了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高度发展。关于李自成起义军“均田”问题,很多同志认为“均田”是用来动员农民、组织农民有力的革命口号,  相似文献   

3.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一、二卷先后出版,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小说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家顶住了“四人帮”的压力,拒绝他们强加于人的反马列主义的“创作原则”,坚定不移地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精心塑造了农民革命领袖李自成的光辉形象。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他所领导的农民革命军,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六十年代初,我国史学工作者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开展了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的讨论,皇权主义问题就是热烈争论的问题之一。近十年来,在“四人帮”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蹂躏下,史学领域成了哀鸿遍野、万马齐瘖的“重灾区”。农民战争与皇权主义问题,更是不许接触的禁区。英明领袖华主席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以后,在党的十一大提出了认真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示,给了史学工作者极大鼓舞和鞭策。前年,姚雪垠同志在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卷修订本前言中,谈到李自成的帝王思想问题时,提出了他对中国历代农民起义领袖以及李自成的皇权主义的看法,第一次突破了“四人帮”设置的禁区,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反响。一年来,许多文艺工  相似文献   

5.
“明末农民战争”一节,关于李自成攻占西安的时间,课本导言为1644年(第197页),正文为1643年(第200页)。笔者认为1643年正确。《明史·李自成传》载:“崇正十六年冬十月,自成陷潼关,遂连破华阴、渭南、临潼,旋占西安”。《辞海》“崇祯年号”条为:1628~1644。可知崇祯十六年为1643年。按常识,旧史书记载时间皆用旧历,此“十月”即为旧历。换算成公历为1643年11月左右,绝无可能为1644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应为1643年$陕西省千阳中学@王建军$甘肃省渭源县第一中学@张兆明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八年八月出版的部编中学历史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以“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战争”作为标题,进行了论述。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部颁《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大纲》,也都以“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或战争)”作为专目。这种提法和论述,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姚雪垠的《李自成》从构思写作到全部出版,横跨“十七年”、“文革”、“新时期”及之后四个历史时段。其漫长的写作历程与戏剧性遭际,造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学史现象。重读《李自成》,既是对农民革命叙事工程的谱系梳理,又是对变革年代文学、历史与政治错综交结关系的深入挖掘、思考。  相似文献   

8.
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二章《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没有涉及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从字里行间看出,李自成的失败是吴三桂和清军共同镇压的结果,这就给人一种错觉,李自成的失败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那么,李自成失败的症结何在?“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  相似文献   

9.
最近,姚雪垠同志在《历史研究》第五期上发表了《李自成自何处入豫?》一文,文章的主要论点有三个:一、李自成起义军进入河南以前息马于郧阳深山之中;二、李自成起义军是从郧阳均县之间的“小路”入豫的;三、进入河南的时间是崇祯十三年十一月中旬。对这三个论点我都有不同看法。现将个人一孔之见写出来,同姚雪垠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0.
李自成农民军何时占领河南全省?现在中小学通用教材历史编写组编写的《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教学参考书》所附录的《明末农民战争大事年表》中说: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襄阳。河南全省及湖北大部地区归农民军控制”。(第119页)。此种说法,还见于解放后以及近几年来的一些论著之中。1953年出版的《中国农民革命史话》一书中说: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农民军“统一了河南,占领了荆襄”。(第352页)  相似文献   

11.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于崇祯16年(1643年)11月11日攻占西安。第二年正月初一,李自成便在西安建国,国号为“大顺”,年号是“永昌”,揭开了取代明朝统治的新篇章。随  相似文献   

12.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它既服从于人物形象刻划与主题表达的整体布局,又能促进结构变化,情节运动,丰富情感,收到应有的美学效果。《李自成》写得大起大落,疏密相间,紧张激烈,舒徐悠闲,情感起伏,热烈动人。本文从结构、情节、情感三个方面,论述《李自成》在节奏美方面取得非凡成就。  相似文献   

13.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它既服从于人物形象刻划与主题表达的整体布局,又能促进结构变化,情节运动,丰富情感,收到应有的美学效果。《李自成》写得大起大落,疏密相间,紧张激烈,舒徐悠闲,情感起伏,热烈动人。本文从结构、情节、情感三个方面,论述《李自成》在节奏美方面取得非凡成就。  相似文献   

14.
先取关中,建国立业,后取北京,推翻明王朝,是李自成农民军制定并付诸实施的一个军事战略计划,也是李自成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战略计划,被近人称为关中——北京战略或北伐战略。近几年来,我国史学界围绕如何评价这一战略展开了讨论,诸说不一。有的认为这是一个“卓越”的战略计划。有的说这是“失策”、“根本方略上的小错”。也有说是“从表面上看不错,但具体运用上错了”。为了有助于对这一战略的探讨,这里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5.
襄城战役是李自成农民军几个著名战役之一,它继项城战役之后“再破秦师,获马二万,降秦兵数万,威震河、洛。”(《明史纪事本末·李自成之乱》)但是,诸有关史籍中对于襄城战役日期的记载很不一致。大致上有两种不同说法:一为崇祯十四年十一月说;一为崇祯十五年二月说。现将有关记载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藏有李自成永昌元年所制铜印“金乡县契”(见附图,图为原大的四分之一)。印系黄铜质,正方形,长宽各6.6厘米,厚1.2厘米,有椭圆形柱柄长9.4厘米,重1.6市斤。正面刻“金乡县契”阳篆,背面左右分刻阴文楷书“金乡县契”及“永昌元年贰月造”,左侧刻阴文楷书“宇字贰百贰拾伍号”八字。  相似文献   

17.
明清鼎革之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由此成为臭名昭著的“汉奸”。本文则重点剖析了李自成招降吴三桂的真实目的,及大顺政权铲除吴氏家族的必要性,指出李自成的真实意图是诱降并抓捕吴三桂,计划败露后迫使吴三桂投降满清。当时,明、顺政权腐朽,满清政权崛起,历史借吴三桂之手引清兵入关,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农民军在河南究竟攻克了哪些县城?有的说攻克了宜阳、永宁(今河南洛宁)、偃师等地;有的说攻克了河南西部宜阳、永宁、新安、渑池、偃师、嵩县、登封等十多座县城。第一种说法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明史·李自成传》:“(李自成)遂自南阳出,攻宜阳,杀知县唐启泰。攻永宁,杀知县武大烈,戕万安王采(?)。攻偃师,知县徐日泰骂贼死。时十三年十二月也”。  相似文献   

19.
提起后来成为大顺皇帝的李自成,人们头脑里闪现出来的无疑是一个农民英雄形象。其实,在发动起义前,李自成是个下岗驿卒。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陕西米脂人。童年家贫,曾为  相似文献   

20.
《李自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就在于小说把对历史的宏观理解与对人物个人命运的把握结合起来,写出了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这一个"。小说在塑造李自成形象时,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揭示了李自成的个人命运和起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深层原因。在刻画李自成形象时,小说既真实再现了历史生活,又能跳出历史,大胆地虚构。同时,小说中具有独特个性的其他人物也构成了李自成形象的重要对照或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