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法社会学的视角对弱势群体体育权利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现阶段弱势群体的体育权利还属于"书本上的法"和"应有权利",只有将弱势群体体育权利这种"书本上的法""应有权利"转化为"行动中的法"和"实有权利"才有真正的现实意义。对弱势群体体育权利的真正保障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以及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弱势群体自身素质、社会排斥以及公共体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社会监管与保障不利是现阶段弱势群体体育权利缺失的主要原因。而要真正实现对我国弱势群体体育权利的保障,培育公民社会,建立弱势群体体育组织、建立弱势群体体育权利支持与服务系统、"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弱势群体素质、加强对弱势群体体育权利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构,单位制不断解体,我国进入后单位社会。这一时期,在国家和个人中间缺乏有效的缓冲带,个体的权利受到国家和市场的双重侵蚀。为此,我们必须建构一个可以抗衡市场的"能动社会"以及一个抵御国家权力的"公民社会",而公民权是"能动社会"和"公民社会"生产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后单位社会的建设以及后单位社会人的培育就是要围绕确立公民权展开,建设一个以公民权为核心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由于对传统"公民"概念的界定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原因,大多数人对于"公民"的含义还存在着不少模糊的认识,很少能够从政治的角度去理解这个词的深刻内涵,尤其是在对于自身政治角色的定位以及权利意识的把握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上升空间。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重新明确现代"公民"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外延,重点从自由、平等、公平和正义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公民的真正含义,以提高我国公民自觉履行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彻底的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4.
农民,不仅仅作为一个职业的称呼而存在,也代表着一种身份符号,这种身份代表的是一种"二等公民"。当然,"二等公民"并不是他们自古就有的,这种不平等是人为建构和附加的,农民在不知不觉中被贴上了"二等公民"的标签。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农民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其中,农民权利尤其是农民平等权问题更是研究的焦点。本文对于农民的"二等公民"身份的演变路径进行了研究,从传统农民对于平等的追求,到现代农民被建构的身份,解析了农民与公民之间的不平等待遇,反思现代社会对于农民的剥削是一种与现代精神不符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在康德看来,一切自然状态都是需要进入公民状态的,人类只有进入伦理和律法的公民共同体,才可能真正谈得上尊严和价值。宪法公民社会是包含国家共同体和自由国家联盟共同体在内的法权体系,是康德所要构建的律法的—公民共同体。宪法公民社会体现出几方面的主要特征:权利概念是宪法公民社会的基本内涵;建立在道德原则基础之上的律法正义原则是宪法公民社会构建的基本原则;而共和制、代议制和自由言论则是宪法公民社会的主要制度性特征;彻底消除战争、实现永久和平则是宪法公民社会的终极目标。宪法公民社会是人类实现善德与幸福统一的至善——"上帝的国"在地上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为权利而斗争是法的生命,公民为权利而斗争对于实现个体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法治健康发展、培养公民法感情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我国"走向权利的时代"进程中,"死磕派"律师矢志维权的壮举彰显了为权利而斗争的"钉子精神".肯定和弘扬这种精神,对于公民认真地对待权利及在此基础上提升全民维权意识和培育社会法律信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2021年11月26日,"2021?帕米尔公益论坛"在喀什大学举办.本次论坛以"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为主题,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润疆"工程,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重要论述,从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的内涵、社会组织在公益慈善和共同富裕中的重要性、专业人才服务社会功能等角度分析公益慈善助推共...  相似文献   

8.
参与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公益困境的分析与破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和公民社会的兴起,从外部环境上促进了中国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公共参与的扩大,中国非政府组织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不断呼唤第三方力量,公民参与意识的提升的同时,环顾不断涌起的高校公益组织,它们作为NGO的雏形,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也遭遇着发展的困境。通过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不仅要从高校公益组织自身而更要从社会公益整体发展瓶颈的突破需求角度对参与各方提出更高的诉求。  相似文献   

9.
公民体育权利的本质就是公民体育权利区别于公民其他法学权利的的基本属性.公民体育权利由应有权利走向法定权利是体育权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体育权利的内在要求.就体育法律关系而言,构建公民体育法律关系,保护公民体育权利具有现实可能性,应努力建立保护公民体育权利的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0.
论公民体育权利的时代内涵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分析了公民体育权利从逐渐提出、日益明确到纳入法制运行实践领域的历史进程,认为公民体育权利是现代社会与现代法治发展的必然产物,探讨了确认和保障公民体育权利在丰富人权体系内容、顺乎社会发展趋势、契合市场经济取向、反映现代法治要求等方面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语境下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体育服务植根于公民的基本体育权利,关系到公民的基本体育素质和生活质量、生存能力、精神状态.由于地域城乡差异、社会阶层分化、过度体育市场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导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呈非均等化发展态势.基于"大众共享"、"社会公平"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提出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均衡点;把"弱势群体"真实的纳入公共体育服务框架;开发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设施与服务项目等,应是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在强调制度改革等外在动因的同时,还要注重公民文化的内在作用,公民文化作为一种民主参与、公共精神、主体意识和自由理性的精神,在培养法治理念推动法治进程、推动良法的制定、限制公权力滥用、保护和救济个人权利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是我国构建法治社会内驱力。我们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构筑起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化公民身份认同释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公民的身份认同是文化公民形成的首要前提,也是文化公民自觉承担文化义务、自觉维护文化权利的动力机制和"执行"因子,只有经由自我认同,文化公民的身份意识才能从抽象的讨论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物质帮助权被大多数国家确立为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它是指公民享有的获得国家生存保障的权利。物质帮助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本源.物质帮助权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从宪法层面指导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有助于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民法要求将公民的环境权、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监督保护权、消费者安全权等作为独立的新型的民事权利加以保护.民事公益诉讼制度适应了现代民法权利保障的要求,是新型民事权利的最重要的诉讼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公民权利的保障不容忽视。从长远上看,公民权利是作为国家的每一个人员所必须要享有的,公民权利的保障使社会国家更加自主,每一人员都能发挥自己应有的责任,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又能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能够保障公民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公民权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7.
<正>一、公民意识的内涵及加强公民意识培养的意义根据我国宪法第33条第一款:"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可见,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它反映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公民意识则主要指公民对于自身享有法定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其中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是互为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化进路中存在的资本和权力的勾连和"经济达尔文主义",消解了人们传统的社会联结方式(村落和单位社会),但新的社会联结的建构相对滞后,导致从传统的社会联结中脱域出来的人们流离于制度之外。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彰显,且缺乏垂直流动的渠道和机会;个人之间、个人与公共领域之间、个人与政府之间缺乏必要的社会联结及渠道,原子化社会凸显;从而产生"挫折感"和"相对剥夺感",使社会风险和矛盾集聚。应构建具有政府"合作者"功效的市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以疏通国家和民众间的联结渠道,形成公民社会、市场经济和政治文明三者共同发展的现代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当前高校图书馆对社会读者开放的法律现状,提出通过立法手段明确各级政府承担的财政拨款义务和高校图书馆担负的社会服务职责,并建立公益性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以保障每一个公民的阅读权利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是一个舶来品,英文是Civi Society。它的翻译大约有三种,除了市民社会,还有公民社会和民间社会。本文讨论我国作为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国家是否能够建构起市民社会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假设是:我国能够建构起市民社会。为了论证这个观点,首先阐释市民社会的概念与基本理论,然后探讨市民社会理论在我国运用的效度问题,最后着重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发展、文化多元化与意识形态淡化及公民文化的建设、依法治国的实施和第三部门的发展五个方面展开对我国市民建构可能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