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隐性逃课作为一个在当今大学校园普遍存在且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正逐渐被重视。本文从我国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概念、特点、分类、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国内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以后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研究我国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日益频繁,尤其是高职院校尤为突出,几乎涉及大多数学生,它给学生、教师、社会等都带来危害,但在现实中却没有像显性逃课一样引起老师、学校、社会的重视。在分析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的基础上,从内外因素方面提出减少或避免隐性逃课现象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31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成就动机测量表(AMS)和镶嵌图形测验为工具,探讨了大学生成就动机与认知风格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避免失败的动机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追求成功的动机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认知风格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和城乡差异。由此得出大学生成就动机与认知风格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专业认同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用专业认同问卷、生命意义感量表、隐性逃课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对1 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专业认同负向预测大学生隐性逃课;(2)生命意义感和自我控制分别在专业认同和隐性逃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生命意义感、自我控制在专业认同和隐性逃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专业认同可以通过生命意义感和自我控制来影响大学生的隐性逃课,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引导学生积极寻找生命的意义,重视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育,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减少隐性逃课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高校大学生逃课越演越烈,导致其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下降,甚至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如何解决大学生逃课,是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逃课的原因,进一步探究解决大学生逃课的对策,力求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学生逃课已由一种简单的教育现象发展为一种不得不解决的教育问题。从大学的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考试形式和内容以及新时期大学生的一些思想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逃课可分为三种:显性逃课,隐性逃课,假性逃课。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学生逃课主要与下列因素相关:爱的需求,需要被注意,对教室感到恐怖,对他人的爱憎等。对逃课行为的错误归因可能会导致危险的后果,只有正确归因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学生逃课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河南大学五个调查小组的数据发现,大学生逃课是一个普遍现象。逃课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理性选择,可能是无奈之举,也可能不需要任何理由。逃课对逃课者本人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逃课者会产生焦虑不安和患得患失的心理;事后要采取补救措施;影响逃课者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挂科的可能性增加;养成不好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习惯。最后,从学校、学院、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提出了降低逃课率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认知风格的多种理论和发展情况,以整合的视角来观察已有的研究状况。回顾前人关于认知风格的研究,认知风格是个体对环境信息的加工,这样的信息加工过程可以分为多个水平:知觉、元认知。元认知风格作为一种新趋向,虽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却代表着认知风格整合的一种趋向。  相似文献   

10.
压力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认知方式是产生压力反应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动因。运用《大学生压力量表》和《认知偏差问卷》对34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压力和歪曲认知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认知偏差对压力和抑郁情绪有较高的预测作用;对存在较高压力的19名大学生进行认知干预辅导,心理压力的后测结果显著低于前测。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大学生幽默风格与归因风格之间的关系,采用中文版幽默风格量表和MMCS多维归因量表对41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对数据进行性别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1)大学生的幽默风格总体状况良好,幽默风格的得分上,积极幽默感高于消极幽默感。(2)积极幽默风格的得分上,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女性高于男性;消极幽默风格的得分上,男性显著的高于女性。(3)学业内归因与积极的幽默风格有关,学业外归因和人际外归因与消极的幽默风格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存在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可作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补充,使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丰富、更完善,效果更加理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既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倾向,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又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团体镶嵌图形测验区分小学生的认知风格,通过问卷调查,初步了解认知风格与成绩、教学方式、教师态度之间的关系,期望为小学教育提供一点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在呼和浩特市市区及旗县的两所普通中学随机抽取高一、高二和高三三个年级588名汉族高中生作为被试,采用修订后的客体—空间视觉化及言语化认知风格自陈量表、三种空间能力测验收集数据,并收集学生期中、期末数学考试成绩的加权分数,通过数据处理分析探讨高中生认知风格、空间能力和数学学习三者的关系.结果表明:(1)男生更倾向于形成客体视觉型认知风格和空间视觉型认知风格,女生更倾向于形成言语型认知风格.高一年级学生客体视觉型认知风格倾向和言语型认知风格倾向更强,空间型认知风格倾向在三个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市区学生与旗县区学生在认知风格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男生的空间定向能力和空间旋转能力要显著强于女生,而男生的空间视觉化能力稍强于女生,但差异不显著.从高一到高三,学生三种空间能力均随年级的升高而有所增强.市区学生与旗县区学生的空间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3)典型空间视觉型个体三种空间能力显著强于典型客体视觉型个体和典型言语型个体.(4)空间定向能力、客体视觉型认知风格及空间视觉型认知风格对数学学业成绩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其中空间定向能力对数学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5.
学习主体的认知风格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认知心理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对两组不同的认知风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语言学习中,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人往往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学习主体的认知风格会给外语学习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采用《认知灵活性问卷》和《所罗门学习风格自测问卷》对27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考察认知灵活性、学习风格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1)认知灵活性与学习风格关系密切,认知灵活性高的学生偏爱直觉型、沉思型的学习风格;(2)认知灵活性与语文、数学及各学科总成绩均呈显著正相关,并对语文、数学及各学科总成绩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学习风格各维度中,信息输入对数学及各学科总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信息感知对数学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学习观、学习取向、学习策略三个方面形成了一个104个题目的学习风格量表,据此时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的2009—2011级学生进行测试.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形成了含有75个题目的相对可靠的量表。研究显示:采用外部管理及深层取向学习风格的学生只占了0.21%;采用缺乏管理及表层取向学习风格的占45.91%,采用自我管理及深层取向学习风格的学生占53.88%。  相似文献   

18.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它强调利用潜藏的教育性因素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潜隐的目的、非正式的方式、综合的内容以及自主教育的理念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健全人格的发展、文化修养的塑造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两个2×2的混合实验设计,分别探讨数字启动和位数启动两种启动方式下,认知风格对数字Stroop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数字作为启动刺激,无论是数字启动还是位数启动,均存在典型的Stroop效应;认知风格对数字Stroop效应无影响,即无论是数字启动还是位数启动时,不同认知风格的数字Stroop效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能否顺利进行创业活动并取得成功的前提因素。本研究通过分析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的具体作用,探索如何开发隐性课程促进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的隐性课程开发应在以学生为本、整体统一、动态变化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以实践活动、规章制度、校园文化和学科教育为载体的隐性课程体系,以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发展完善和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