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通识教育中经典教育的挑战与因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通识教育中的经典教育,在理论上必须面对许多挑战。因为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多半是经典作者亲身体验的心路历程的表述。对于21世纪大学生的心灵而言,对经典的理解就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当今大学生与历史上经典作者之身体的社会文化特质而导致的"体知"经验难以沟通或传承。二是经典作者经由"体知"所得的"分殊"如何提炼而为"理一"。本人认为,首先是经典教育的教学应"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其次是以戏剧的方式,重现经典的思想世界与人物的行谊,使大学生经由读经而"神入"经典人物的心路历程,再进而经由表演而"体知"经典人物的苦与乐。  相似文献   

2.
经典是生命的学问,经典教育以培养"全人"为诉求,应该是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一流书籍,读原著,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生命意识、人格意识,实现灵魂的完善、精神的丰盈。  相似文献   

3.
经典教育作为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近代以来遭到废止,这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严重缺乏。当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现状决定了实施经典教育具有必要性与现实迫切性。在高校实施经典教育法,应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注意经典教学与学生生命的一体化,还要将经典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4.
"教学相长"通常被理解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可以互相促进,这不完全符合《学记》的原义。《学记》的原义主要是指在经典教育中,两种学习方法之间可以相互促进。本文试图对"教学相长"之义作出新解,证明只有在经典教育中才能真正落实"教学相长"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经典文化蕴涵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一个时代人们最美好的思想情感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它丰富的内容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世界,进而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和拓展。引经据典、巧用经典,让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6.
"红色经典"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教育作用。高校理工科专业既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也不能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要两手抓,利用"红色经典"文化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三联动、两结合、多样态"开展中华经典教育,是针对近年来中华经典教育存在的问题,基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由地方综合性大学通过实践探索出来的一种新模式。"三联动"是指以大学为引领,将大、中、小学的中华经典教育有效地衔接起来,使之产生良性互动,形成一体化、阶梯式的实践教育体系。"两结合"是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合、传统经典与红色经典的结合。"多样态"是指开发"素读"法、"微悦读"等一系列中华经典教育的实践方式。按照"为何读""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与"读的效果如何"的基本思路,从中华经典教育的理念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和评价几个方面全面阐释"三联动、两结合、多样态"中华经典教育实践体系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8.
邹婷 《教书育人》2021,(1):78-79
在阅读碎片化、功利化、娱乐化的当下,引导大学生沉静心灵,回归经典,潜心学习,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在探索大学生经典学习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提出大学生经典学习"365"模式,并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反思与建议,以通过创新经典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的位置"的问卷调查,实质上是围绕着"鲁迅与我"的经典阅读关系展开的。当代大学生"浅层次"经典阅读现象的普遍,暴露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某些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人文素养理性的是非认知与实际的阅读经验存在明显的矛盾,除了自主经典阅读习惯的缺位和方法的缺陷之外,经典阅读兴趣"深层次"缺失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现实需要的错位,更值得教育界深思。  相似文献   

10.
"经典文学"与"经典文学教育"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有必要对二者作出确切的界定,从而塑造出"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以期为构筑举世闻名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大厦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语文课程"着眼于不同层面需求,搭建了经典文学的六大学习平台,学校通过优化校园环境,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扎实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构建起注重学生体验开放的、动态的课堂,以经典促进学生"立人""立言",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民办高校大学生对国学经典呈现出"认知度低"与"求知欲强"的矛盾状态,但受功利化与实用化教育潮流的"裹挟",国学经典教育被民办高校"放逐",导致所培养的大学生被"物化"。探讨民办高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3.
2008年8月,陈景利接任黑龙江省鸡西市和平小学校长。六年期间,她带领师生鼎固革新,兴利除弊,使学校发展成为省市级名校,成为鸡西地区引领小学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学校以阅读为突破口,在课程、课堂、学生活动、队伍建设、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形成了经典教育与科技教育两大办学特色;经典阅读、家校合作、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走在全国的前列,得到了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领导的高度评价;学校开展的许多活动,受到国家和省级主流媒体的关注。在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山东教育社原总编辑、《创新教育》执行主编陶继新先生与陈景利校长的接触中,感到她是一位很有思想见地和教育智慧的人,由此萌发了与她进行深入交流的想法,于是成就了这篇一万多字的对话。通过两人的对话,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人类崇高、精神圣洁、灵魂所在的境地就是静下心来——阅读。  相似文献   

14.
于建福 《教育学报》2012,8(6):26-32
清末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孝经》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列入中小学堂"读经讲经"科目,体现出时人对儒家经典价值的认同和自觉传承。细读该章程文本不难发现,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实施中,注重"博""约"相济,避免"泛滥无实";系统设置,少读浅解,循序而渐进;善于诱导,晓之以义,慎之以罚;区分天资秉性而因材施教,明确反对"强责背诵";兼顾"中学"和"西学",实现"无一荒经之人";将修身诸科目与"读经讲经"相融通,发挥育人的综合效能。这对当代切实重视经典价值的传承,优化经典教育内容的设置,破解经典教育面临的难题,增强经典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效性,都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学校中开展经典诵读和经典教育,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人文精神,也是一项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传统美德教育。多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校偏重知识教育,语文、数学、外语等知识学科很受重视,但是在传统文化、为人品格教育上做得很不够。如果说语、数、外等知识科目是"药",可以帮助人治疗"无知"这个病症的话,经典教育就应该是"维生素",缺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遗憾——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十五载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5年来取得一系列可视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全面发展;但相对于形式的繁荣而言,在无形的大学生文明素质和精神世界层面,其成效并不显著。本文在探讨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瓶颈的现状与原因基础上,探索通过经典研习的课程设置落实文化素质教育宗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诚"与"信"在儒家经典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诚"侧重于内心的真诚不欺,"信"侧重于外在的践行承诺。儒家提倡"诚"与"信"的统一,即"内诚外信",但更重视的是"诚",因此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为了"诚"甚至可以牺牲"信"。这种观念迄今对国人的诚信观仍是有影响的,因此在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既要重视道德诚信,也不能忽视契约诚信。  相似文献   

18.
教育经典是教育学人集体的阅读经验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淀变成了集体的无意识的知识范本。它是教育源起与历史发展过程中,教育学人、教育工作者反复阅读、理解、评论、传颂的著作;也是教育家、教育学家对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阐发的教育忧思,最终凝结成的教育智慧的文本字符。教育经典的"历程、历史"的本根性,"知性、智性"的批判性,"人格、人性"的实践性,"发生、发展"的结构性走向未来,不仅增添了教育的深度与厚度,而且也是对当前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一种指导与规劝,也能对教育未来发展做出各种尝试性的展望与远景设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崛起,人们开始重视文化、精神层面的发展,视线越来越集中在教育上。而在教育中,毋庸置疑,道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人提出了要恢复中华文化的"经典教育",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曾一度被遗忘的"经典"们重拾起来,让如今浮躁的社会能够安静一些,务实一些。这种理念很快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不仅是草根阶级,各级教育部门也开始积极推行经典教育,从培训老师到各种形式的教材配置、课堂渗入,可谓做得轰轰烈烈。  相似文献   

20.
大学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与成型具有重要影响。但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一"学"独大,造成"物质主义"的泛滥和"工具理性"的崇拜,人文知识及其重要性在现代知识系统与高校教学体系中相应受到压制,人文知识与大学生的精神修养和人格塑造的密切关系也遭到轻视。这是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出现严重精神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对人文教育的现状和困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析,指出人文教育的入手之处应该是围绕人文经典来重新设置高校课程体系,通过经典的精读和导读,达到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目标。同时,文章还对走出困境的出路做出了探索:一是正确把握高校的自我认知与目标定位;二是围绕"全人"目标重整高校院系格局,破除(特别是文史哲)学科之间的利益壁垒;三是精心建构人文教育计划,以中外经典的精读和导读为核心来配置利于长远发展的系统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