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读物是个大概念的图书分类,边界相对模糊,几乎涉及市场热销书的所有类别,如经管、励志、青春读物等等.根据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2004年4-9月份畅销书排行榜,结合对市场的感性认识,不难看出经管类、励志类(主要是职场心理自助类)仍是生产畅销书尤其是超级畅销书的大户.<水煮三国>、<自动自发>、<执行>、<细节决定成败>、<把信送给加西亚>等,本年度连续数月稳居排行榜头20名内,而且位次很靠前.这类畅销书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期刊经营概况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是由原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中国青年杂志社合并组建的,成立于2003年12月.总社现有期刊10种.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类是以系统发行为主的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如<中国青年>、<农村青年>、<中国共青团>;一类是以广告合作为主,由广告公司承担广告经营责任的时尚、艺术类刊物,如<虹>、<青年视觉>等;一类是以<青年文摘>为代表的主要面向市场发行的刊物.期刊在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经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青年>和<青年文摘>都是青年刊物中的重要品牌.  相似文献   

3.
<伊索寓言>进入中国的文化视野已有40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伊索寓言>经历了不同的版本和不同传播阶段,分别有<畸人十篇>、<况义>、<海国妙喻>等不同的版本,又可分为宗教传播阶段、语言学习读物阶段、课本教材等传播阶段.  相似文献   

4.
未来阅读     
2004年,美国文学基金会推出了一份名为<处于风险中的阅读>的报告.无独有偶,2007年11月发布的新报告升级了这一观点:<读还是不读:一个全国性的命题>,该文将纸质读物的销售造成的纸张浪费与贫穷、卫生保健等社会问题同提,认为这些都是影响纸质读物前途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对传统青年类期刊的冲击 本文所分析的青年类期刊,主要指<中国青年>、<黄金时代>,<风流一代>、<涉世之初>等传统品类.  相似文献   

6.
青年期刊细分市场的探索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波动的青年期刊--从鼎盛到衰退 青年报刊界在20世纪80年代曾是中国传媒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仅就期刊而言,<中国青年>开展人生意义大讨论时,期发行量高达400万;在中国版图上,南有<黄金时代>、<福建青年>,北有<山西青年>、<辽宁青年>,甚至远在贵州的<青年时代>都曾经十分红火,一般都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发行量.它们介绍青年楷模,探讨青年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当时确实鼓舞了一代人.  相似文献   

7.
寻找<山西青年> "山西青年杂志社? 早都不在这里了.搬出去好几年了.现在这里就是<山西青年报>社."来到<山西青年>曾经的办公地点,一位上了年纪的门卫拦住记者的去路,把记者堵在大厅里,一听说采访<山西青年>杂志,这个门卫更是显出很不耐烦的口气:"分出去了.  相似文献   

8.
聊《金秋》     
我经常引以为乐的是,读物"朋友"很多,诸如<作家>、<收获>、<随笔>,各种报纸等等.但"贴身"的不很多.<金秋>却是从创刊到当下没有一期离开过我,这倒没有别的原由,只是第一,过去,在一个楼上办公,也时不时地约我写点稿子,很熟.  相似文献   

9.
重视与规划大众读物出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大众读物,顾名思义,是面向大众的、为大众创作的出版物.按照大众阅读取向,广义的大众读物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思想修养读物,如:<雷锋的故事>、<思想修养漫谈>等.这类读物的读者也有想提高主体的道德修养而主动选择阅读的,但大部分阅读则是自上而下,上面号召,下面响应,读者处于被动的阅读.第二类是信息知识类读物.包括文化类知识和实用类知识等.大众选择这类读物,虽然是出于主动,但往往是在某种压力(生存的压力、发展的压力)下的选择,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第三类是愉悦读物.是大众有了休闲时间,有了经济上的基本保障,出于审美、愉悦和娱乐的需要而产生的.这种阅读既不是自上而下,也不是出于某种压力下的选择,完全是读者由衷的需要和喜欢,发自内心而生发的自由选择.狭义的大众读物,专指第三类的大众愉悦读物,它属于大众文化的一个分支.本文所涉及的大众读物,也偏重于第三类. 1  相似文献   

10.
3种原著再版:送别永远的巴老 作家出版社新版<随想录>.巴老20世纪90年代写的<没有神>作为这个新版本<随想录>代序,<随想录>还收入巴金先生十几幅不同时期的历史图片.笔者从福州新华书城、晓风书屋营业员获悉,<随想录>是近年来巴老读物中最为热销的一种,2005年作家版<随想录>也卖了不少,遗憾的是该书定价46元显然太高,如能定位在20元上下,销量会更加可观.  相似文献   

11.
第8届青年读物年会于4月16日至21日在广西北海市举行。会议由中国版协青年读物研究委员会主办,广西人民出版社承办,27家出版单位的4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版协副主席伍杰、青年读物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林君雄,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凯,广西新闻出晚局副局长夏永翔等出席会议讲了话。由于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变化,目前能赢利的青年读物较少。如何改变这一状况,重创往日青年读物的辉煌,与会代表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中国版协青年读物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胡守文在书面发言中说,在实施以德治国战略的今天,青年读物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在编辑实践和读物评奖中,常常产生“何为青年读物”的质疑。他认为,青年读物有其特定的指向,即青年品德修养类读物,这是一种行  相似文献   

12.
青年读物繁荣的时代背景党的十一居三中全会后,各类社科读物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逐步端正自己的方向,恢复了生机。而以思想教育为特色的青年读物,首先活跃起来。我们上海人民出版社青年读物编辑室成立于一九七九年初,可算是全国省市人民出版社中最早建立青年读物编辑室的一家。七、八年来,已经出版了各类青年读物100种;编辑出版的丛书有《青年之友》、《青年信箱》、《当代大学生》、《团干部必读》、《职业修养》、《美化生活》、《青年译  相似文献   

13.
青年读物作为出版物中的一个独立的类型,已为出版界和学术文化界所认同,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如何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叩上青年思想律动的节拍,调整青年读物出书的结构,拓宽青年读物涉猎的题材,都是值得我们从事青年读物工作的编辑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文摘类期刊市场就像一场正在比赛的马拉松.如果说<读者>已经跑过10000米,那么,<青年文摘>已经跑过2000米,<特别关注>跑到了1 500米,<格言>、<意林>也跑到了1000米.  相似文献   

15.
在林林总总的综合性期刊中,有一类十分显眼的杂志,如<读者>、<女友>、<深圳青年>、<少女>、<交际与口才>等,以其鲜、活、跳的风格,吸引了众多的年轻读者,近几年来一直保持旺销的势头.我想将它们归为青春类杂志,它们以青年读者为对象,包装靓丽、选题时尚、文字精致、写法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青春气息.  相似文献   

16.
在第19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上海译文出版社以整体亮相的形式,推出日本4本畅销青春文学读物<窗灯>、<裂舌>、<梦女孩>与<君空>,立即吸引众人眼球.中国80后作家掀起的青春文学热在文艺界、出版界一直话题不断,如今日本80后作家集中挺进中国图书出版市场,大有抢滩之势,一场PK大战引人遐想.  相似文献   

17.
书报摊上最多的杂志是哪几种类型?就现在来说文摘类期刊一定属于其中一员.<读者>、<特别关注>、<青年文摘>、<意林>、<杂文选刊>、<喜剧世界>等一大批心灵鸡汤、幽默类文摘占据了书报摊的大部分地盘.  相似文献   

18.
韦君宜的编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范 《编辑学刊》2004,(5):41-44
韦君宜(1917-2002),湖北建始人,编辑家、女作家.1934年在清华就学期间,曾任<清华周刊>编辑.青年时代,投身解放区的新闻出版事业,做过<中国青年>、<抗战报>的编辑.在她的主持下,<中国青年>成为新中国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1953年她担任<文艺学习>主编,取得巨大成功,与<旅行家>主编彭子冈、<新观察>主编戈扬、<文汇报>主编浦熙修一起被誉为新闻出版界的"四大才女".1959年任<人民文学>副主编,1960年后任作家出版社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为缓解文革造成的书荒,她主持了近50种文学名著的出版工作,引起巨大反响,成为新时期文学出版社复兴的先声.韦君宜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对书刊的编审有丰富的经验和感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了她的<老编辑手记>,辑入她在编审工作中关于编辑职业道德、专业素养、选稿标准、作者培养等方面的讲话和文章,是我们学习韦君宜编辑思想的极好材料.  相似文献   

19.
2004年7月4日,当时最畅销的本土财经类读物<水煮三国>的作者成君忆先生,在山西图书大厦为读者讲座.讲座之后,记者采访了成君忆先生.  相似文献   

20.
尚飞 《编辑学刊》2005,(3):66-68
<萌芽>杂志似乎总能做出令中国出版界震动的事来."新概念作文大赛"依然轰轰烈烈;萌芽实验中学已颇具规模;萌芽网站也人气旺盛.现在,<萌芽>又有新动作,以打造青春读物品牌为目标的"萌芽书系"横空出世,着实又令人一惊.<萌芽>杂志步步为营,从"新概念作文"到"萌芽书系",<萌芽>的产业价值链已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