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林纾翻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纾翻译的目的与思想内涵、林纾文化互动的翻译观和林纾翻译捍卫了古文的地位等方面逐一介绍了林纾的翻译。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不论从其翻译的目的考究,还是立足林纾的翻译观探索,都不难寻找出林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译体现了其"救国保种"和"捍卫古文"的爱国思想,适应了清末民初社会背景和内在需要,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需求和期待,是该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2.
安东阳 《考试周刊》2012,(36):16-16
林纾虽然开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是其译作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钟书也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和客观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林纾现象存在的四方面表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新文学运动过去近百年了,但是由于那之后政治、文化等诸多原因,新文学运动的真相并没有得到完整的解释,反而被新文学主流强势话语所遮蔽,林纾就是一个例子。林纾是最先尝试新文学创作的人之一,力主根据时代变化丰富文学表达方式,但他不赞成废弃文言,以为作为"美文",文言还有不可替换的功能,可以在知识人中继续使用和传承。林纾的主张遭到新文学激进者的围攻与反击,此后,林纾的形象也就越来越灰色。  相似文献   

4.
林纾与桐城派交往很多。民初特别是五四时期,桐城古文每遭异议,林纾极力为之辩护,但他并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桐城派主要是一个古文理论批评流派,林纾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与此有关。方苞的义法说及其批评实践最能代表桐城派的理论批评成就。林纾接受了桐城派的众多说法,特别是将其义法说贯彻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并有新的发展,甚至认为外国小说中也有义法。林纾的文学理论批评是对桐城派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林纾的翻译作品因其严重的漏译、误译以及删节填料屡遭批评,现代翻译界对林纾是否可以称为翻译家众说纷纭.本文从忠诚原则、诗化角度、误译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历史地位四个方面对林纾的误译进行了分析,并给予林译一个客观而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林纾的生平、作品、翻译问题及对他的评价作了简要的梳理和分析。林纾的翻译由于过度自由处理而招致众多批判。尽管林译小说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他对我国翻译事业乃至新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林纾散论     
本文通过林纾夫人之死及口译合作者和出版者的作用,探讨“林译小说”的发端及风行原因,强调偶然因素对历史事件所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次则讨论林纾的“古文”观及与桐城派和林译小说文体的关系,辨正所谓古文与西洋小说之间“义法”、“语言”的相合。最后论述林纾的思想、文学的守旧观点,以及他的保守主张与一度俨然“新党”的历史。本文对林译小说的基本事实不予讨论,重在分析其中迄今多少为人忽视的一些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8.
林纾是中国近代一位少见的通才型文人,古文、翻译、绘画、书法均是其擅长的领域。林纾的书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宋人尚意书风影响,具有正大、温醇、流美的文化意趣,充满书卷气和抒情性。林纾书法审美趣尚、书法论述和书法实践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现代史上,福建名家辈出,光华璀璨,涌现出许多有影响的人物,林纾就是其中一位。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是近代中国译界泰斗、古文大家、白话文学先驱者、教育家、文学家、画家、热情的爱国者,是福建工程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近代著名古文家林纾,尝谓“生平不喜论文”。他说:“盖过于高远,必至诋毁古人;过于主张,又足生人攻击”。然而他却洋洋洒洒地发表了许多古文论。就目前所见,有《春觉斋论文》、《韩柳文研究法》,以及朱羲胄记录整理的《文微》。同时,不少论文见解还散见于文章、序跋、书评和信札之中。研究林纾的古文论(下称文论),是研究这位古文家不可或缺的工作。本文就此试作一些粗浅的评说。  相似文献   

11.
林纾与陈衍     
林纾与陈衍同是近代福州的两位文化名人,他们的志行和学问,既有许多共同之处,也存在差异,既有珍贵的友谊,也存在许多争议。文章从他们的爱国热忱、弘扬传统、诗歌成就、“实业”救国等方面进行学术比较,以期对了解近代文学,寻思那个特定时期和环境中的文化理念乃至历史风云,提供点滴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林纾与鲁迅     
林纾(字琴南),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首开风气,致力于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对推动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林纾曾经向“桐城派”大师吴汝纶问学,然而当桐城末流刻意追求“净严”,不免失之枯淡,文风凋敝之时,他却独能冲破樊篱,自抒“性灵”,以  相似文献   

13.
<正>一、阅读林译本总体感受初次接触林纾的翻译,还是要从他翻译的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的《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谈起。本书是华盛顿欧文的代表作。欧文是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以随笔和散文见长。这篇《见闻札记》文笔清新,优雅别致。也许正是这种恣肆于字类行间的文风和才华才使得这部作品被中国读者喜爱。而林纾也机缘巧合地将其译成中文。林纾的翻译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深厚古文功底使得他的译本癫狂之极。很多  相似文献   

14.
林纾与杜亚泉这两个在清末民初具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表面上互不相干,实际上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杜亚泉在自己编辑的刊物上支持林纾的翻译,开启了林译小说报刊登载的先河,林纤也以自己的翻译给予杜亚泉编辑的刊物以大力支持.同时两人都因保守的态度及中西文化调和的立场受到了五四新青年派的批判,有着相似的遭遇与结局.  相似文献   

15.
清亡之后,林纾11次拜谒崇陵。他的这一举动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林纾谒陵不仅是眷念前清,而且有着更为深层的动因,即林纾追慕维新志士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对现实政治无可奈何而趋向退避,保全自身人格以及提醒世人关注社会道德等。  相似文献   

16.
龚任界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5):492-497,402,523
林纾的题画内容宏博多彩,涵盖诗、文、词等文学式样,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章将其进行归类整理。林纾题画书法技法娴熟,温婉流丽;题画位置合宜独到;林纾的题画内容与书、画三者映发成趣,电掣星流,惊筵骇座,堪称中国文人画题画艺术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7.
林纾的翻译思想总体是进步的,其译书是为了表达其爱国思想,激发民众斗志,传播西方先进的改革思想及文学观点.其译作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其扎实的文学功底,加上其诙谐风趣的语言,使译作源于原著而优于原著,其归化译法便于译文读者理解,因而拥有大量的读者.  相似文献   

18.
《林纾评传》是我校中文系教师张俊才长期研究林纾的重要成果。全书10章,20余万言,既较翔实地再现了林纾由寒门子弟成长为维新派、最后又演变为复古分子的生命过程,又对其思想特征及其必然结局、文学活动及其功过是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作者坚持历史主义和实事求是原则,既勇于重新评价林纾,又力戒偏激情绪,并注  相似文献   

19.
林纾的《韩柳文研究法》是一部专以韩柳文作为研究对象的论著,打破了自唐以来韩柳文批评多限于书话、文选、评点的散乱局面。“韩柳并举”和“韩柳相较”是贯穿全书的基本理念与线索,韩柳选文各有侧重,韩文取道胜,柳文取文胜。此书分类论文,梳理韩柳文承上启下的渊源关系,归纳其创作手法,彰显其艺术特色,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高度赞赏表现了对近代文学风尚的追随。林纾的韩柳文研究应在韩柳文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林纾虽然具有极强的反西方列强意识,但他并不反对西学的输入.林纾对西方近代启蒙哲学所张扬的基本观念有所了解,并乐于接受,对西学的某些观点也能予以审视和反思.但林纾对西方的自由、平等之说,仍存在着理解上的肤浅与隔膜.这种现象有助于我们认识近代西学东渐过程的曲折与艰难,有助于我们体味林纾面对西学东渐大潮时特有的复杂心态和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