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拉萨甲玛湿地鱼类资源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范丽卿  刘海平  郭其强  潘刚 《资源科学》2010,32(9):1657-1665
近年来,青藏高原丰富的湿地资源和独特的鱼类组成正面临着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2009年春、夏、秋,使用地笼调查了拉萨甲玛湿地的鱼类资源及其时空分布。根据植被类型和流速,将湿地分为静水沉水草型(SS)、流水挺水草型(FE)和流水沉水草型(FS)3种生境进行采样。共捕获6种鱼类计3318尾,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 younghusband(i26.1%)和东方高原鳅Triplophysa orientali(s22.3%)是优势种。甲玛湿地是小型鱼类和较大型鱼类幼鱼的生活场所,相比于其他地区,其渔获物中缺乏异尾高原鳅和拉萨裸裂尻鱼较大个体的样本。甲玛湿地鱼类多样性较低,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1.718,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191,Pielou均一度指数为0.959。生境、季节和昼夜对鱼类种类没有影响,但对鱼类群落结构和渔获量有显著影响。FS生境的鱼类数量显著多于SS(p=0.006)和FE生境(p=0.002),不同种类的鱼对生境有不同的选择性。春季的鱼类数量远远大于夏季(p0.001)和秋季(p0.001),且季节差异随种类而不同。夜间的渔获量显著多于白天(p=0.014),大多数种类在夜间更活跃。  相似文献   

2.
《青海科技》2014,(2):10-11
<正>青海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完成的"青海湖裸鲤淡水全人工养殖"产业化技术示范项目进行了成果评价,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项目通过青海湖裸鲤人工繁殖,在沿黄水库和农用水库涝池分别开展了青海湖裸鲤网箱养殖和增养殖,形成了相关的配套健康养殖、疾病防治和饲养管理技术,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也是我省首次实现了青海湖裸鲤的全人工淡水养殖示范,对高原土著鱼的资源保护和恢复以及为今后开展规模化高原冷水性土著鱼类养殖积累了技术储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野生经济鱼类资源现状和面临的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凯 《青海科技》2006,13(1):15-19
对青海省10种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状况及环境的调查显示,人类活动和环境改变对鱼类资源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通过1997~2004年在青海湖、黄河上游和柴达木盆地的调查,对青海省野生经济鱼类资源变化状况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调查中,主要经济鱼种在捕获物中均有发现,但鱼种类组成及种群结构和数量皆有明显变化,鱼类多样性已遭到明显破坏,群体数量减少,个体趋于小型,其中,黄河的厚唇裸重唇鱼、骨唇黄河鱼、柴达木盆地花斑裸鲤和甘子河裸鲤亚种已处于极度濒危,克鲁克湖的青海湖裸鲤种群有可能面临灭绝。青海省野生经济鱼类资源的衰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过度捕捞和非法渔业是主要威胁。最后提出了青海省野生经济鱼类科学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对长江三峡库区涪陵江段的鱼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共监测419船次,采集渔获物77.24kg,生物学测定955尾,统计到鱼类63种,分属7科45属,其中以鲤形目鱼类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82.54%。黄颡鱼类、圆口铜鱼、餐类、铜鱼、蛇鮈、鲢、鲇鱼类、鲤为长江涪陵段渔获物主要种类。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拉鲁湿地水体浮游植物污染指示种及其水质评价,于2021年7月在拉鲁湿地水域内设置了42个采样点,用25#浮游生物网采集水样210个,应用浮游植物污染指示种计算污染生物指数,通过保留或去除恒有种、常见种、偶见种和稀有种形成一个“新”群落,然后比较“新”群落污染生物指数与原群落污染生物指数对水质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拉鲁湿地水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污染指示种148种(含变种),隶属于7门9纲17目29科50属,其中含恒有种4种(属),常见种23种(属),偶见种24种属,稀有种97种(属);(2)通过计算得出拉鲁湿地水域浮游植物污染生物指数(SI)平均值为1.958,说明拉鲁湿地水域水质为β-中污型;(3)保留恒有种、常见种、偶见种和稀有种平均污染生物指数分别为1.896、1.972、1.972和1.983或去除恒有种、常见种、偶见种和稀有种平均污染生物指数分别为2.227、1.918、1.749和1.619,故去除或保留恒有种、常见种、偶见种和稀有种对多数样点SI值的影响较小,对整体无明显影响,整体上仍属于β-中污型。此次研究结果可为拉鲁湿地水域水质评价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云南高原湖泊湿地不同程度地面临水位降低、水面面积缩小、水质污染问题,土著水生生物性丧失严重,许多土著物种濒危甚至消失。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的生态修复方式基本采用外来物种为主,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物种对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土著物种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在有关项目的支持下,文章提出了基于土著旗舰物种为主的“花—鱼—螺蚌—鸟”生态修复新路径,并在滇池和洱海进行了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这一生态修复新路径重建了退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链条中缺失的环节,完善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功能,使得水体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循着“藻—鱼—鸟(或人) ”和“花—鱼—鸟(或人) ”2条路径顺利离水上岸;在试验区内还收获了海菜花和金线鱼等云南传统名贵食材,白瓣黄蕊的海菜花密集浮于水面形成了云南高原湖泊湿地特有的美丽景观;基于滇池和洱海试验示范工作,并结合云南高原各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特点和现状,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别湿地生态状况的生态修复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澜沧江鱼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康斌  何大明 《资源科学》2007,29(5):195-200
澜沧江是位于我国西南岭谷区的一条纵向河流,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相应地形成了特有的生物群落。本文在综合历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澜沧江鱼类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澜沧江鱼类区系由6目组成,包括21科86属162种,其中鲤形目4科60属117种,鲇形目7科13属27种,形目1科2属3种,合鳃目1科1属1种,鲈形目7科9属13种,形目1科1属1种。不同水段中,河源共记录有11种鱼类,上游鱼类22种,中游鱼类44种,下游鱼类142种,附属湖泊洱海中记录9种。澜沧江水系中共13种鱼类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占濒危鱼类总数的14.13%。澜沧江从河源到下游,鱼类物种明显增多,由适合高原生活的冷水性鱼类裂腹鱼、高原鳅等逐渐过渡到以亚科、野鲮亚科、科为主的高多样性鱼类区系。针对目前鱼类资源的破坏,本文分析探讨了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李森  阿拉姆  拉多  土艳丽 《西藏科技》2023,(11):60-72+2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着其独特的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入侵植物已出现在拉鲁湿地,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构成了潜在威胁。为了解其本底状况,本研究以样线法对拉鲁湿地入侵植物进行了调查,通过9条样线74个样点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拉鲁湿地共有入侵植物29种,隶属于10科25属,主要为菊科(11种)、豆科(5种)和禾本科(4种),出现频度最高的种类依次是: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从入侵等级来看,具有明显入侵性的物种有13种,包括4种恶性入侵物种和9种严重入侵物种;拉鲁湿地外来入侵植物区系在属的水平上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美洲起源的植物占据主要优势。拉鲁湿地主要有8种生境,已在其中6种生境中发现入侵植物,人工林生境发现的入侵植物种类高达26种。  相似文献   

9.
纳木错湿地资源评价及保护与合理利用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纳木错地理坐标 3 0°3 0′N~ 3 0°5 6′N ,90°1 6′E~ 91°0 3′E ,面积 1 92 0km2 ,湖面海拔 471 8m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湖中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鱼类资源仅纳木错裸鲤 (Gymnocyprisnamensis)和异尾高原鳅 (Triplophysastewartii)两种 ,但每年的可持续鱼产量可达 2 0 0 0t左右。湖滨湿地是迁徙水禽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其中黑颈鹤 (Grusnigricollus)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赤麻鸭 (Tadornaferruginea)和斑头雁(Anserindicus)为自治区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在《湿地公约》执行局提出的确定国际重要湿地的 2组 8条标准中 ,纳木错至少符合其中 5个标准 ,从而确立了其作为国际重要湿地的地位。纳木错具有高度的自然性、稀有性、脆弱性和代表性。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 ,湖区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已经或可能面临的的主要威胁有过牧、旅游、捕鱼和气候变化等 4个方面。纳木错湿地生境保护重点应放在东岸你亚曲 -卓的曲 -日阿曲河口沼泽湿地、扎西多半岛东侧泻湖区、湖心鸟岛和湖西入湖诸河河口沼泽 ;草地保护主要手段有开展宣教活动、完善草、畜承包责任制和建立高效低耗畜牧业生产模式等 ;此外在流域水平上保护湿地和鼓励社区参与也是纳木错湿地保护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0.
贾银涛  陈毅峰  陶捐  何德奎 《资源科学》2013,35(7):1490-1498
基于2009年11-12月和2010年3-4月对增江流域13个样点进行的鱼类资源调查,并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资料,分析了增江鱼类群落特征现状及历史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72种,隶属于7目18科60属.与20世纪80年代调查结果相比,物种数相差较小,但两次调查均采集到的鱼类只有43种,种类相似性指数仅为0.44.调查发现新记录种29种,其中多为小型鱼类.但历史记载的26种鱼类在此次调查中未发现.增江鱼类生态类型目前以习缓流或静水、中层栖息、杂食性、定居性鱼类为主.较历史相比,洄游性鱼类种类所占比例变化最大,从19.12%降至11.11%.亲流型种类物种组成相似性变化最大,物种相似性指数仅为0.25.目前增江支流渔获对象在多度和数量上均占优势的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南方波鱼(Rasbora cephalotaenia steineri)、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其中宽鳍鱲为绝对优势种.干流地区为尼罗非鲫(Oreochromis niloticus)、鲮(Cirrhinus molitorella)、三角鲂(Magalobrame Tarminalis)等,其中,尼罗非鲫是绝对优势种.曾在80年代占据增江渔业主体的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等物种渔获量已大幅下降.调查发现入侵鱼类4种,其中露斯塔野鲮(Labeo rohita)、下口鲶(Hypostomus plecostomus)和尼罗非鲫在20世纪80年代调查中未发现,为新记录种.调查结果表明增江地区鱼类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是由该地区大规模挖沙、水坝建设、不合理捕捞、外来鱼类入侵、水域污染等因素导致.  相似文献   

11.
拉萨河流域湿地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摆万奇  尚二萍  张镱锂 《资源科学》2012,34(9):1761-1768
引入生物完整性理论,在敏感性指标和人为干扰脆弱性指标基础上,增加了16个反映湿地植被、鸟类和鱼类状况的生物完整性指标。按照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综合指数法计算湿地脆弱度,对拉萨河流域主要湿地的脆弱性进行多尺度评价。结果表明:①在村级、乡镇级和县级3个尺度上,拉鲁湿地、甲玛湿地、塘嘎郭湿地和茶巴朗湿地的脆弱度(R)分别为(3.6767,3.7337,1.9138,2.1757)、(2.7058,3.5844,2.8329,2.8461)和(3.5962、3.5923、2.9239、2.9371)。村级和县级尺度结果相近,与乡镇级尺度相差较大;②拉鲁湿地和甲玛湿地的脆弱性来源主要是放牧活动和气候因素,塘嘎郭湿地和茶巴朗湿地多由气候因素引起;③生物完整性是湿地脆弱性最直接的表现,通过湿地特有的生物群落状态直观地反映湿地的脆弱性,对改进湿地脆弱性评价方法、开展针对性的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北大港湿地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克  赵文吉  杜强  谭红武 《资源科学》2010,32(12):2356-2363
北大港湿地位于天津市东南部,具有典型的湿地特征和多种生态环境和社会服务功能。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北大港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湿地功能也随之减弱。研究北大港湿地动态变化特征对于改善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天津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3S技术的支持下提取了北大港湿地2000年-2008年的水体、植被和土地利用信息,分析并总结其动态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湿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研究表明:①2000年-2008年研究区的水资源、植被资源和土地利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②随着水资源的匮乏,湿地植物群落退化,有向盐渍化过渡的趋势。9年来,湿地植被长势呈现从好转到恶化的趋势,这种变化与湿地水资源量变化密切相关;③2000年-2008年研究区湿地变化呈现自然湿地人工化,人工湿地城市化两大特点。据此提出:尽快建立湿地生态用水保障机制,实现湿地-保护-利用-开发-致富-提高-保护……湿地的良性循环是北大港湿地生态改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刘红玉  林振山  蔡春晓 《资源科学》2013,35(9):1765-1771
湿地是自然界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之一。保护湿地资源、维持湿地基本生态过程,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湿地资源研究角度,通过查阅近20年来相关资料和文献分析,系统揭示了我国湿地资源研究特点与学科特征,并通过与国际湿地研究相比较,阐明我国未来湿地研究发展重点与趋势。得出基本结论:①我国湿地资源研究具有区域性、多样性、综合性和国际性特点;②从自然资源研究的学科特点来看,我国湿地研究重点领域逐渐由湿地资源调查、资源与地理研究向资源与生态、资源与环境以及技术方法应用等方面发展;③我国未来湿地资源研究具有研究区域不断扩大、空间尺度两级分化明显的特征,研究内容上表现为湿地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将成为新的热点与重点,研究方法不断由静态向动态过程、定性向定量以及机理性模型与新技术方法应用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旅游开发策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淑娟  孟芬芬 《资源科学》2011,33(7):1390-1397
本文在探讨湿地生态系统与湿地生态旅游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环境-旅游发展分析矩阵,根据PSR(Press-State-Response)模型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以南四湖、黄河三角洲和胶州湾为代表的山东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比较健康,鲁西平原湖区次之,鲁东及鲁东南滨海湿地健康情况最差。根据评价结果及生态环境-旅游发展分析矩阵,提出了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策略,以促进山东省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南四湖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湿地是重要的生物栖息地、水源涵养源和生态保护屏障,也是人类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南四湖作为山东省最大的淡水湖,由于人类的开发与干扰,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自2003年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后,南四湖湿地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湿地的生态系统仍旧十分脆弱。本文通过解译高精度遥感影像,利用GIS技术,通过模型对南四湖湿地地区建立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EVI(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Index)值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的结果表明:①南四湖湿地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人类干扰,自然湿地受到干扰最大,大部分转化为人工湿地,其中沼泽湿地面积减少占自然湿地面积减少的99.95%;②南四湖湿地系统中29.5%的地区处于四级重度脆弱地区,50.2%的地区属于三级即中度脆弱区,仅10.1%处于二级轻度脆弱区;③半自然半人工湿地地区抗干扰程度较强,水稻田、沼泽湿地抗干扰程度较弱。从量化角度看南四湖湿地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6.
翟俊  金点点  陈妍  刘鑫  杨栩  侯鹏  徐延达 《资源科学》2020,42(3):517-526
对黄河三角洲生态变化的综合监测与评估,是准确认识三角洲区域生态状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的基础。本文基于多源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数据,监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近30年生态空间和植被长势状况变化,识别区域生态状况基本特征,定量分析区域湿地资源、岸线资源和水沙资源的变化情况;进而结合国家和地方采取的一系列生态保护恢复措施,讨论区域的保护成效,辨识黄河三角洲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1990—2018年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受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挤占,生态空间面积减少量约为1990年生态空间面积的7.6%,并且沿海及城镇聚集区域周边植被长势有所降低。以坑塘为主的人工湿地面积比例增加了18.1%,人工岸线增加了27.1%,自然湿地资源和自然岸线资源丧失明显。其中,2010—2018年间生态空间被挤占速度有所放缓,各类生态保护规划和工程措施积极作用也逐渐显现,人工湿地面积和人工岸线长度的增速均明显减缓,区域生态保护成效逐渐体现出来。②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水沙条件发生剧烈改变,进入黄河三角洲的水沙资源日趋减少,河口三角洲原生湿地生态补水需求,以及新生湿地面临的蚀退威胁仍然比较严峻。因此,加强区域湿地资源保护修复,优化生态保护空间布局,强化生态空间管控,是提高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拉萨河流域湿地系统景观格局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2006年中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拉萨河流域湿地类型矢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计算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在ArcGIS支持下,基于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地貌区3个不同尺度开展湿地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的湿地景观格局特征不同,高寒草甸湿地景观是流域湿地基质景观,占湿地总面积的77.74%。藏北嵩草沼泽草甸是高原湿地的核心生态系统类型(占65.45%),其斑块面积、斑块数目、斑块密度、斑块形状指数、斑块的聚散程度等景观指数都具有极大值。河源区湿地类型简单,仅5种,斑块破碎度较高。河谷区湿地景观类型丰富(13种),景观多样性指数最大(1.841),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弱。当雄盆地区优势度指数最大(1.288),以藏北嵩草沼泽草甸为主,分布较集中,抗干扰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