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和提高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正确、流利、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是交际语言教学的目标.因此,外语教学应以交际能力培养为纲,以语言实践为主线,发展学生的综合外语素质.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训练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所以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重视语言教学 ,打好语言基础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是教学大纲的核心思想 ,也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为此 ,本文着重围绕语言基础及如何发展和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1.以实践为原则 ,打好语言基础对于外语学习者 ,发展交际能力 ,必须首先培养一定的语言能力 ;另一方面 ,语言的交际特征又决定了语言能力必须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培养 ,才有可能发展为交际能力。因此 ,以实践为原则 ,通过实践打好语言基础 ,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语言交际。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精讲多练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  相似文献   

3.
1 前言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此次课改的重点是一改过去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趋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增加情感因素、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内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技能发展能力,提到教育成功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4.
苏丹 《内蒙古教育》2013,(14):20+33
<正>《英语课程标准》在继承我国以往英语课程改革成就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全面创新,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它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标,具有以下几大突出特点:1.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力求全面体现素质教育思想。2.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主导,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3.提倡任务型教学,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中创新能力是关键.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任务型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能力、问题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语言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上.  相似文献   

6.
小学英语学科作为一门以工具性、人文性为特征的语言学科,和语文一样,格外注重学生语言交际与运用能力,特别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借助儿童绘本辅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语言学习与交际的兴趣,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语言创造能力的培养,描绘出小学英语课堂的新色彩.  相似文献   

7.
王虹 《四川教育》2014,(7):74-74
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出发点,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导入、知识呈现、练习设计、结课等环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英语课程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仿写能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打下基础,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捷径.  相似文献   

10.
黄擎擎 《成才之路》2012,(18):48-48
职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目标任务,更是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指标。听说能力是基于语言信息输入和转化生成基础上而形成的语言学习表达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应注重语言思维感知、情境表达交流、综合发展运用等方面,能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听说为课程教学重点,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多元探究能力,满足学习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