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政治引领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软件质量与项目管理”课是中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软件承载了推动各行业智能化、信息化的重要任务,在这门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大学教师极为关心的问题。以“软件质量与项目管理”为例,深入研究课程思政教育特点、课程方案和教学案例,为学生专业学习、品格塑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不是开设杂乱无章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祖望在《暨南高教研究》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经多年倡导,大学似乎已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实践中也采取了若干措施,但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同时教育的地位远未确立,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施通识教育,应该上溯到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层面。但目前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加开几门人文课程,而专业分化、课程细化的程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我国当前核心的教育理念之一,其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是我国大思政体系在教育教学上的延续,其特点是在潜移默化中把政治思想教育贯穿于每一门课程,目前这种理念正引导着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和知识教育的融合发展。全人教育理念基于人本主义理论,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自我实现。课程思政与全人教育在理念上具有内在联系,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探讨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构建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可以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构建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应该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增加课程的中国本土内容,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思政教育;二是发挥教师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以多元课程模式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四是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4.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通识必修课,学生参与面广、教学效果影响范围大。本文分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目标、特点,最后提出: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认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精设教学案例教学;构建思政资源利用“碎片化的方式”学习等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大学语文学科教育有其自身的阶段性使命和价值.自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倡导恢复大学语文课程以来,此门学科在我国高校已有30年的历史.在全国的几百所高校中已成为必修课或是选修课.教育部高教司明确规定: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6.
《空气污染气象学》是国内各高校环境科学,大气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课程在高校环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空气污染气象学》课程为例,就该课程在课程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不足进行总结,并对该课程的后期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结合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实际情况,探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问题: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开设此课程的必要性;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改革现行的课程结构;构建完善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重视学生健康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相应的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大部分高校都在努力将体育专业田径课程设置的更为科学化。本文主要叙述了目前大学体育专业的田径课程教学的具体状况,同时阐述了改革大学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及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实现"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能够弥补现代大学教育中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农林类高校通识教育中人文类通识课程设置问题的研究,从学生需要、社会生活需求、学科知识发展以及学校发展需要四个方面分析人文类通识课程的目标,进而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以此优化农林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按自身条件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类型,有些普通高校就要进行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师范院校大都属于应用型大学,在应用型大学中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必须按照基础教育的需求进行设置,作为学科课程的语文类课程必须进行适当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从通识课程改革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都是为了纠正现代大学教育中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从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情况来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一方面是对通识教育的补充;另一方面,又促进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实施美育教育,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房屋建筑学》作为高校土木工程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美学有着密切联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教育,可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参加Microsoft Research Faculty Summit 2013会议,并实地考察了西雅图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结合网上课程调研,着重分析了美国高校第一门计算机课程的基本情况,并与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进行了对比,讨论了第一门课程设计中涉及的关键问题和相关技术争论。试图为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的设立和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国际经验。  相似文献   

14.
笔分别于20世纪90年代和2001年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加的夫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等进行学术访问.曾旁听了一些英语语言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并参与了英国其他高校的一些研究生教学活动。回国后又调研了国内高校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并兼任两门课程的授课任务。比较之中.深感两国的教学体系、培养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5,(63):159-160
为了解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作者对某高校2010级的57个专业和2011级的60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开设课程门数和大学四年实际开设课程门数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各专业教学计划开设课程门数多和计划执行较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公共关系教育在高校已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我国92%以上的高校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10所大学有公共关系本科专业,设有硕士点的大学有4所、博士方向的大学有3所。公共关系专业上世纪20年代发端于美国。1994年,中山大学试办我国第一个公共关系本科专业,2004年第一个硕士点在复旦大学招生,2006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开始招收公共关系方向博士生。  相似文献   

17.
编译原理是高校计算机专业重要的骨干课程,但因该课程涉及到其他多门课程的知识,使得它成为计算机专业大学阶段中最难学的课程之一。如何教好这门课是从事这门课教学的老师们一直以来的探讨热点,作者在多年讲授这门课的基础上,提出和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师德教育是师范教育的重点,课程思政建设是师德教育的重要抓手。师德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挖掘师范专业学科中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师德师风教育渗透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四有”好老师。师范生师德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提升师德教育的价值高度,提高师德教育的育人温度,增强教育实践的行动力度。高校需通过以下措施,推进师范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的逐步完善:完备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加强课程思政制度保障;深化学科教学改革,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环节;拓宽育人渠道,探索实践育人途径;建立师德培育实践共同体,发扬教师榜样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分别对中美两所名校,即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gne,简称UIUC)电气工程专业和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了剖析,这两所大学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的共同特点是:厚基础,重实践,突出"通识教育";构建"大专业平台",专业方向宽泛;还对两所大学自动化专业的特色课程做了介绍,其中,UIUC的电气工程专业的"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导论"课程是一门专业平台课,该课程基于具体的一个实验项目,对多门课程进行整合、优化,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课程改革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研究中美名校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及特点,可为我国高校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实践过程中,篮球同样是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因此篮球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建设与改革问题成为篮球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论文在梳理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改革现状的基础上,围绕着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包括篮球课程建设的科研实践问题、篮球课程建设的教学质量问题、篮球课程建设的教务管理问题和篮球课程建设的考核评价问题,最后对篮球课程建设的实施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为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球类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