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承担着主要的责任。政府能否维护社会稳定、能否构建起和谐社会,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其是否具有很强的危机管理能力。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提高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危机管理理论研究,加强立法保障,改进危机管理体制,全面整合社会力量,以确保危机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调整和完善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是深化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必然要求。明晰政府的"公共性"属性和学校的"公益性"属性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学校关系的价值基础。坚持政府与学校关系调整的公共利益取向,在公共行政改革的框架下,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责任政府;引入"治理"概念,构建政府与学校的新型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3.
县级政府能力是指拥有一定社会公共权力的县级政府,带领广大县域群众在履行政府职能、实施各种政策和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发展县域经济、推动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具有的能量和能力总和。解读县级政府能力,提出县级政府能力建设的任务、目标和原则。  相似文献   

4.
建立学习型政府,实质上就是要在政府机构中引入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模式和理念,进行以愿景为基础的学习管理,以提高政府组织的适应性。然而,建设学习型政府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现实障碍。而且,在政府组织中,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还存在着不同于企业组织的特属于政府组织的学习障碍。为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以政府为中心的重管理、轻服务的控制型行政模式,为此,必须进行政府治理创新,促进政府转型,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6.
非营利性组织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法宝。承担了一部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职能。该文从政府治理视角,分析非营利性组织与政府治理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政府治理下非营利性组织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透析高校定位——基于政府暗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桂红 《江苏高教》2008,1(1):44-46
高校定位是否明晰,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能否和谐发展。政府在对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作出不懈努力的同时,其暗示却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定位的盲从。政策作为政府暗示的重要媒介,对高校的层次、规模等定位产生了一定影响。从政策规避入手,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暗示的作用,实现高校定位有序化。  相似文献   

8.
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利益分化与政府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利益群体日益分化所必然产生的利益竞争、摩擦、冲突、矛盾甚至对抗,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进行有效的整合。当前,建立健全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畅通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机制、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是政府进行整合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各项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均应符合这一主题的需要.我国土地征收制度从制度设计到具体实施都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公共利益"的限定不明确;土地征收程序过于简单,缺乏规范性;补偿机制不够完善等,严重损害了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应从公益目的的审批、严格全面的征收程序以及公正合理的补偿机制等方面对我国土地征收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转型经济研究为分析经济转型与政府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经济转型与政府治理变革是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两个基本变量,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都受制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体制性约束。1978年以来由计划向市场的经济转型既是政府治理变革的后果,又构成后者最根本的驱动力。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政府应适时地调整治理理念,协调合法性与合理性、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重塑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建构有效政府,实现社会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政府治理也面临一系列体制性约束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分析高校财务组织优化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在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的同时,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注重业财融合、精细管理、信息共享和智能管控,以辅助决策和价值创造.建议设置总会计师或专职财务副校长;梳理业务流程,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调整知识结构,制定人才保障方案;加强预算管理,关注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12.
转型经济研究为分析经济转型与政府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经济转型与政府治理变革是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两个基本变量。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都受制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体制性约束。1978年以来由计划向市场的经济转型既是政府治理变革的后果.又构成后者最根本的驱动力。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政府应适时地调整治理理念,协调合法性与合理性、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重塑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建构有效政府,实现社会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政府治理也面临一系列体制性约束因素。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为此,必须实现政府职能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建设以民为本、职能有限、廉价、民主参与和自我创新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政府变革执政理念、转变行政职能、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执政能力、推行电子政务,因此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共利益是指以社会公众为利益主体,涉及整个社会最根本的法律原则、道德的一般原则及隐藏于它们之后的与时代相适应的公平正义观念。法律从根本上说是调整利益关系的工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重要手段。经济法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经济法立法必须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重要内容,经济法中的公益诉讼应是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校定位是否明晰,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能否和谐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定位出现盲从现象,如:类型定位重学轻术,层次定位层层攀高,学科定位综合求全,目标定位世界一流,规模定位贪大恶小,面向定位好高骛远,等等。政府在对高等教育协调、统一发展进行呼吁与努力时,其暗示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定位的盲从。  相似文献   

16.
非政府组织是公民对宪法所赋予的结社权这一政治权利的行使,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是我国公民社会不断成长的产物.本文探讨的是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分类和产生背景,以及与此相关的我国行政法以及行政主体理论所涉及的范围.在中国现行的民主法律体制下,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完善公民的结社权,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的模式等方式来不断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视角下地方政府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有关留守儿童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对留守儿童保护不力和体制方面的弊端等原因,留守儿童问题成为我国现阶段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地方政府可以从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转变地方官员观念、增加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建立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制、改革体制弊端,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等方面来应对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公共性是政府得以产生、运行的内在依据和合法性来源,是政府的根本属性。政府公共性决定了行政人员的“公共性”,行政人员在公共行政过程中只能扮演“公共人”的角色。为了确保政府行政人员的公共性,伦理化的行政制度安排,公开、规范化的公共行政过程以及全方位、多渠道的行政权力制约机制等都将是有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桂林 《商丘师专学报》2007,23(11):84-8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需要政府转变理念,建立法治政府。当前在和谐社会理念下,法治政府构建制度建设,应从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完善社会冲突解决机制,健全政府内部制度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政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城市政府形象是城市政府有效运行的重要资源。在进行形象建设的过程中,城市政府应加强与社会公众沟通与互动,杜绝形象工程,加强形象传播,强化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