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毛泽东“人定胜天”的环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人定胜天”环境思想是毛泽东个人思想的组成部分。其“人定胜天”的环境思想的提出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确评价毛泽东“人定胜天”的环境思想将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思想的建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古希腊的地理特征与人的关系,文学思想和哲学思想所反映出来的古希腊精神,民主城邦制传统的形成等几个方面的论述和把古希腊精神同中国等古文明国家的精神相比较,从而明确古希腊文化所折射出来的战胜自然的精神。这与中国文化所折射出来的天人合一精神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之友》2007,(12):44-45
"人定胜天"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使用极为广泛的一个成语,作为新生词语被收入《当代汉语新词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人定胜天"作为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词典》1062页第七个词条对“人定胜天”的解释是这样的:“人定胜天,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对这个权威性的解释,我没有胆量“反弹琵琶”,但鉴于它的不尽人意,我  相似文献   

5.
[作者审题构思]我想到了现在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于是我确定了“再认识”的内容——人们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人定胜天”的思想在新时代才有意义。在文中,我首先指出古今的人们在“人定胜天”思想指导下利用和改造自然,却对自然造成截然不同的污染程度,在此基础上引出文章主题。【指导老师点投]这道作文题的题眼是“再认识”,就是在前入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来一个重新审视,作文应力求出新,并深化这个“再认识”。【精品作文展示]中国有个成语,就叫“人定胜无”。单听听,便觉一股豪壮气势震人心魄。这是中华几千年文…  相似文献   

6.
“天人感应”观认为天人之间存在着交感关系,这种交感以阴阳,气,五行或鬼神为媒介,它起源于占星术,后世的星,谶纬诸家及佛、道二教都对它有所发展,我国古代神话,志怪中的天国世界,神灵系统以及妖怪幻想的形成与“天人感应”观关系极为密切,某些论,学描写也深受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世界诸多民族不论信仰何宗教还是处在何地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信奉至上上帝或天神为万物之主,视其为万能之神.然而,彝族对至上天神恩梯古兹却不以为然,对这位至上天神另眼相待,富有“偏见”,不以他为至上天神而信奉,反而与之为战.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相传有一位“大力神”力拔千均,勇猛无比,始终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一旦离开给予他力量的“母亲”——大地,他就手无缚鸡之力,一击而溃。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大力神”要想永远不败,就必须以大地为依托,始终与大地保持密切联系。同样的道理,人在地球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古代曾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老子的“天人合一”与荀子的“人定胜天”。本文试图以哲理进行浅要分析,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窦娥在临刑前对监斩官设誓三桩 :( 1 )如系冤枉 ,则“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 ,都飞在白练上者” ;( 2 )如系冤枉 ,则“身死之后 ,天降三尺瑞雪 ,遮掩了窦娥尸首” ;( 3 )如系冤枉 ,“从今以后 ,着这楚州亢旱三年”。从文学角度来讲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设计“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 ,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 ,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 ,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 ,使悲剧气氛更浓烈 ,人物形象更突出 ,故事情节更生动 ,主题思…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借“天”言人事,为君权神授作出合理论证,为西汉王朝推行封建专制主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古代封建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董仲舒有过“师生”之缘的司马迁,其“天人之际”的思想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着继承又创新的联系.其中,继承表现在“天”与政、“天”与命、“天”与象方面,创新表现在天象与人事、天道与人世、天意与人君方面.  相似文献   

11.
“君权神授”、“天赋人权”和“人定胜天”,从历史系统论历史哲学的角度论,实质是人与天亦即系统与环境的依从关系的合理扬弃,以至于极化的问题。远古人类认知、利用自然的能力弱,对“天”恐惧、依赖心理极大,而后到中国的汉代、西欧的中世纪,继承了畏“天”依“天”的一面,“君权”靠神授,但同时极化、一滥用天的名义,神化君权、教权;近代,合理地扬弃,以人权否定神权,强调“天赋人权”,将人权自然“神”化、天然合理化,但后来发展到极端,滥用自然赋予的人权,极化为“人定胜天”观,恶果累累。人口超载,环境污染,等等,令当代人类重新重视人与天的和谐关系,即系统与环境互相依从的系统原则,可谓在历史进程、历史哲学观中一种新的扬弃,否定极端化,在宇宙嵌套观中“复归”远古的某种态势,但系统与环境依从关系的内容、事件已是全新的了。  相似文献   

12.
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在这种魏晋更替的社会转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丰富的朝代更替思想。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符命灾异,是人们解释社会政治现象特别是朝代更替最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为司马氏代魏制造舆论。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的学说以儒学为主体,杂糅诸子之学,使其学说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他的天人感应学说的重要理论来源即是墨子的“天人格化”学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董仲舒的治学特色。  相似文献   

14.
15.
20世纪80年代的许多作家都在从西方的创作中吸取经验,从而形成了文学创作上的统一的“西方模式”。而贾平凹却是这个时代的“叛逆者”,他把文学创作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中,借鉴并且运用了古人的“意象”和“天人感应”学说,从而在现代的文坛“独树一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以“地震地层学”课程教学为例,从讲课要领的掌握、教学内容的优选、教学方法的尝试三个方面阐述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交流教学体会,认为年轻教师应该将“教”与“学”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地方性知识”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的知识,产生后会借助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发展成为“普遍性知识”.为使“天人感应”理论成为普遍性知识,董仲舒一方面通过神化皇权获得汉武帝的支持,另一方面使儒家借助阐释灾异得以参与政事,从而获得儒儒者的支持.并吸纳时人普遍了解的科技成果,使“天人感应”理论获得更多社会大众的认可与接受.因此,“天人感应”理论不仅具有“地方性知识”的特征,而且从地方性知识发展成为了普遍性知识.  相似文献   

18.
王充对汉代社会普遍流行的天人感应论进行批判,其表述的基本观点是:天无意志,天道自然;王者兴于时命,圣而不神;灾异为阴阳所致,而非天神所谴告。王充对于天人感应论的批判是不彻底的,他在否定意志之神的同时,又肯定了命运之神的存在;在批判天人谴告说的同时,却又认为符瑞与圣贤和盛世是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9.
荀子强调以礼治国,提倡按社会能力划分社会成员等级然后承担不同社会事务,认为这样就会出现"职分而民不探,次定而序不乱"的社会大治局面;认为按能力划分社会成员等级的群体一旦形成,人类向自然索取的能力也会加强,便会出现"人定胜天"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天人感应灾异观是中国传统灾荒观的一种。“丁戊奇荒”时期,它对救灾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它使灾荒中以皇帝为中心的祈祷活动盛行。其次,它使人们在灾荒中注重“修德”。作为传统的灾荒观,它在近代受到了基督教的冲击,但是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天人感应灾异观一方面可以促使皇帝重视救灾,并对安定民心有一定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灾荒的原因在于人事以及救灾过程中祈祷和道德层面原因的重要性,最终会使人们丧失救灾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