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比较的前提 “寓言”这个名称,在我国有新者两个概念,弄清它们的不同,是我们进行中西古代寓言比较的前提。 “寓言”一词出自《庄子),本义是“托之他人之言”,就是作者把自己的话假托是别的某些人的话,用以取信于读者的手法。后来引伸为“有所寄托或比喻之言,”这种寓言中往往使用一些小故事,但又不尽然,没有故事的寓言还是很多的。如《庄子》,《史记》说它“大抵率寓言也。”意思是说《庄子》一书摹本上都是寓言,但其中的小故事毕竟有限。所以在我国古代凡“有所寄托或比喻”性质的作品,都可以看作寓言,并不单指某些小故事。这是它的老概念。  相似文献   

2.
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多元解读”成为热门的话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对文本“多元解读”的阅读教学理念却出现了一些偏差。有人认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本加以解读,读者不同,解读也必然是多元的,所以“多元解读”不应该设界,也不可能有界。于是乎,有的教师把“多元解读”误解成对文本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抓住局部或个别字句来断章取义、曲解全篇,有的教师甚至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味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怪,对学生的体验、感悟一律无条件地附和、肯定,哪怕胡思乱想、低俗不堪,也不批评、不辨伪、不纠偏,充斥课堂的评价语言也单调得只剩下“好、很好、非常好”了。  相似文献   

3.
在市教科所组织的一次“语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向一位语教学的资深专家咨询了一个问题。我说高考的现代阅读的答案几乎是唯一的.但新的教学理念却倡导对本的阅读要引导学生“多元解读”。这样,语教师往往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这位专家笑而作答:既要“多元解读”.又要“追求真理”。专家的话体现一种辩证的艺术,我十分信服。语教学实践也证明了专家的结论是正确的。诚然,对本的解读.很多地方的确可以作多元解读,答案不是唯一的.也无所谓是非高下之分.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但也有不少地方却有最佳答案的选择。下面仅举两例作些阐释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预约借书,是指读者指定某一册或多册当时不处于可流通状态的图书作为将要借阅的目标(需要履行必要的预约手续),该书恢复流通状态后,预约读者享有优先借阅的权利。预约借书服务的开展能够缩短图书滞库时间,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可以满足读者需求,节省读者时间,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此,开展好预约借书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中学馆来说尤其重要。本文将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路,从预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化是与文本解读的深入联系在一起的,也涉及对时代特征和学生基本状况的把握等,这里主要就<黄生借书说>谈文本的深入解读问题,希望对一线语文教师有所参考. <黄生借书说>一文在开头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样的观点,显然带有偏激色彩.  相似文献   

6.
课间一笑     
借书甲到朋友乙家里想借书。“很遗憾,”那位朋友说,“我从不借书给别人。”“为什么?”“因为借书的人从不还书。”“肯定吗?”“绝对肯定。这是经验之谈啊!我的全部藏书都是这么弄来的。” (广辑)  相似文献   

7.
《黄生借书说》题解“说”是一种文体,有的是直接说明一个道理,如韩愈的《师说》;有的是就某一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见解或寓意讽谏,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袁枚这篇《黄生借书说》,就是借黄生借书这件事,写出自己对读书的看法,勉励后学;借题发挥,寓意深刻。“生”原是对人出生的泛称,如“先生”“后生”;后用  相似文献   

8.
《黄生借书说》开门见山,以“黄生允修借书”一句交待引起议论的缘由劈而提出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以下便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证。首先列举帝王和富贵人家藏书丰富,却没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是一种以己意解《诗》的诠释方法,然而朱熹却认为,“以意逆志”要求诠释者务必将己意悬隔起来,力求通过仔细研读经典中的字句,从而发现圣人的微言大义。朱熹之所以会误读“以意逆志”说,主要原因在于《孟子》原文的表述方式容易误导读者作出歧异性的解读,因此,朱熹的误读极有可能是不自觉的。尽管朱熹的解读偏离了孟子本义,但也许正是受到这种误读的启发,朱熹提出了在其哲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虚心涵泳”读书法。可见,朱熹的误读并非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浅议改变中等学校图书馆“外借为主”为“阅览为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变中等学校图书馆“外借为主”为“阅览为主”,是图书馆读者工作深化改革的需要。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认为图书馆的读者工作就是“借书还书”;衡量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好坏,往往也只看借书的人数和册数多少。只要能把库里的书借给读者,工作人员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了。至于有多少读者因复本少,馆藏少,有的成套书因被他人单卷册借走而借不到的问题,却没有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随着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在一篇文章中写过一个小故事 :有个凶手被押往刑场 ,路边看热闹的人群中有位太太说 :“他是一个强壮的、漂亮的、惹人喜欢的男子。”另一个观众便指责她 :“怎么 ?凶手还漂亮 ?怎么能说凶手漂亮呢 ?怎么能有这么丑恶的想法呢 ?”接着就上了纲 :“大概你自己也好不了多少 !”又一位观众补充说 :“说凶手漂亮 ,就是社会道德败坏的表现。”我们就借用这个小故事来谈谈人的美吧。那位太太说这位男子是“漂亮的、惹人喜欢的” ,是个美男子 ;另外两个观众对这种看法十分愤怒 ,认为这个男子既是凶手 ,就不能是漂亮的 ,或美的。这里实际上提出…  相似文献   

12.
无锡某大学校门旁的青山文化站图书室 ,不断有读者进来借书。翻看该图书室某月23日和24日两天的借书记录 ,借书的大学生就有140余人次 ,借书500多本。这个书屋的生意不算差 ,而店主李剧脸上却不见喜色 ,用苦涩的口吻嗟叹道 :“太少了 ,只借出去4本名著。”今年64岁的孤老李剧一生坎坷 ,在“文革”中曾受到冲击 ,并落下残疾。在艰难的生活中 ,买书、读书成了他的唯一慰藉 ,从而收藏了大量中外名著。5年前他办起了青山文化站图书室。这几年他耗用毕生积蓄 ,买进了大量中外名著和各类书籍 ,而他的日常生活却节俭到不能再节俭。爱…  相似文献   

13.
借书     
海马先生到他朋友家里,想借本书。“很遗憾,”那位朋友说“,我从不借书给别人。”“为什么?”“因为借书的从来不还书。”“您很肯定么?”“绝对肯定。这是经验之谈啊!我的全部藏书都是这么弄来的。”借书  相似文献   

14.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 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解读这个经典的故事,我们可以洞悉,个人的成长链接着专业问题。专业问题孵化的频率和质量是个人成长活力的重要表征。烛照这一成长理念,我们就可以对新课程旅程中众多教师的成长质量和症候进行诊断评估,从而找到提速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膝下有黄金     
他36岁时,是北京的一所名牌高校的博士生导师。他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别的没什么好说的,我只跟你讲一个小故事,也许对读者还有点益处。”他说——  相似文献   

16.
"痛"快"爽"死     
某班级上课纪律不好,学生整天无所事事.班主任老师觉得学生是在浪费青春,挥霍生命,请我去与学生谈谈。接到任务后,我想了半天不知说什么好,午休时看到了以前读过的一个小故事:“蛙死冷水”,我觉得我应该和学生说说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17.
《紫藤萝瀑布》一文开头写到,“我”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抓住这个“盛”字来解读文章,文章的情感世界可以展现出另一番境界。  相似文献   

18.
郭尧  刘腾 《鸡西大学学报》2009,9(4):136-138
在鲁迅的作品中,“坟墓”这个意象频频出现。对于鲁迅来说,这一意象中包含着两大主题信息——“埋葬”和“留恋”,这两种共存的情感在鲁迅作品中有明显体现。通过解读鲁迅创作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心路历程,对鲁迅作品中“坟墓”这一意象进行具体分析,可以挖掘出鲁迅作品中一系列“坟墓”意象传达的关于生命、生存的意义和苦闷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开复曾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他国外的一位朋友有一个四岁的小女孩。有一次,这个小女孩对他说:“兔子最可爱了。”他逗那小女孩说:“不,小猫更可爱。”小女孩点了点头就准备走开。他忙追问小女孩:“到底是你对,还是我对呢?”  相似文献   

20.
“图书银行”就是集存书、借书、租书等多功能于一体,师生可自行选择存放图书的品种、数量和时间的一种管理方式。把闲置的图书存放在“图书银行”里,“图书银行”则按书价总和以年息10%予以回报。在“图书银行”里可以用书息换回自己喜欢的书。倘若借书,则按书价交纳一定押金。出租的图书还可以视情况给予折扣及办理优惠卡。存、借、租的书如有损坏,“图书银行”视损坏程度予以适当补偿,丢失则照价赔偿。下面,笔者就学校创建“图书银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