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些教师膜拜“无批评教育”,认为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对学生不能使用惩罚,惩罚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惩罚就是变相体罚。其实这是误读了惩罚的内涵。事实上,表扬与批评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有值得赏识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对严重犯错的学生进行惩罚,不仅是教师一种权利,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字经》中,  相似文献   

2.
一、情感教育的歧化现象及其分析 1.简单化 一部分教师认为情感教育,无非是讲课要有表情,待学生要慈爱而已,把情感教育简单化。在课堂上对学生都是正面的表扬,认为批评和惩罚会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乃至伤害他们的自尊。也有的教师认为情感教育就是课外多“关爱”学生,课外多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但课堂上仍然是认知教学、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3.
小学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动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运用激励的教育形式最能体现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角色.教师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表示对学生行为的肯定与否定,期望学生继续某种行为或终止某种行为.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然而,不正确的表扬与批评,则会使学生或是盲目骄傲,或是灰心失望、丧失信心.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学生,尤其是教育那些对教师已经形成了抵触心理的学生时,一般的批评没什么作用,因为这些学生已经对教师的公正产生了怀疑,总觉得教师处处针对自己。这时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错误缺点及由此受到的批评惩罚,也就不会去反省自己的问题。学生没有自省,批评惩罚就失去了意义。于是,有些老师想,既然批评不行,就表扬激励吧,有事无事就表扬,但这种为了表扬而表扬只在低年级有用,高年级学生则会敏锐发现其中的空洞虚假,同样没什么效果。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5.
当前,素质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创新教育的呼声也日渐高亢,人们普遍倡导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认为表扬、奖励永远比批评、惩罚有力量,教师应该学会欣赏和悦纳学生,而不能使用惩罚;惩罚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惩罚就是变相体罚。甚至在教育心理学界也存在一种看法,认为应把惩罚作为课堂教学管理中万不得已的最后一个。惩罚是不是真的犹如洪水猛兽呢?笔者认为未必。  相似文献   

6.
当前,素质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创新教育的呼声也日渐高亢,人们普遍倡导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认为表扬、奖励永远比批评、惩罚有力量,教师应该学会欣赏和悦纳学生,而不能使用惩罚;惩罚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惩罚就是变相体罚.甚至在教育心理学界也存在一种看法,认为应把惩罚作为课堂教学管理中万不得已的最后一个.惩罚是不是真的犹如洪水猛兽呢?笔者认为未必.  相似文献   

7.
谢兆勤 《文教资料》2010,(14):128-129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总是提倡多用表扬的语言。有人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这种做法值得肯定。然而“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予以批评教育是必要的。要使教师的批评语对学生产生积极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的,必须研究掌握批评语言的艺术,正确运用批评语言。本文从七个方面阐述教师批评语言的艺术性.以期与同行共勉,提高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8.
陈红 《教书育人》2007,(8):52-53
在表扬性教育风靡之时,不少班主任对批评性教育不屑一顾,处处迁就学生。有的班主任对学生只有表扬没有批评,只讲鼓励不讲鞭策,“激励教育”甚至被简化为“表扬教育”,似乎只有表扬才是激励学生的唯一选择。其实,它是教育认识上的一种误区和偏差,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正如教育学专家孙云晓所说:“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教学中,惩罚与表扬对学生的成长同样重要。只有表扬与惩罚并行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石文涛 《中国教师》2004,(10):51-53
常听老师这样抱怨:现在的学生真是重不得轻不得,我们还能不能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学生犯了错还要不要惩罚?其实,“合理的惩罚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马卡连柯)。但现今教师对惩罚普遍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认为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教师应该学会欣赏和悦纳学生,而不能使用惩罚;惩罚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惩罚属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的现代性与人文性相背离;惩罚就是变相体罚。事实上,教师承担着教育管理的职责和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对严重犯错的学生进行惩罚不仅是一种当然的权利,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惩…  相似文献   

11.
现在一些教师膜拜“无批评教育”,认为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对学生不能使用惩罚,惩罚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惩罚就是变相体罚。其实这是误读了惩罚的内涵。事实上,表扬与批评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有值得赏识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对严重犯错的学生进行惩罚,不仅是教师一种权利,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字经》中,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训,这是古人对教育经验的总结。近代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犯了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  相似文献   

1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这种职业是太阳底下最神圣、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所面对的是学生。除了备好课,讲好课,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以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也是一项重要的职责。对学生的优点要肯定、表扬、奖励,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要批评教育乃至惩罚。奖励是对其行为的鼓励,而一般意义上的惩罚则是对其行为的抑制。奖励和惩罚都是教育手段,不过奖励这种手段是正面的褒奖学生,运用起来很方便,副作用小,而惩罚手段的运用,则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如果惩罚不当,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  相似文献   

13.
管理学生,批评与表扬共存。表扬、鼓励学生.能激发学生身心发展,这已是教育界的共识,而且学生也乐于接受;相对于表扬,“批评”,学生则避而远之,教师也有所顾忌,心存惶惑,害怕产生意料不到的负面影响。但笔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该批评时必须得批评,不能无原则的退让.所谓是非曲直终有  相似文献   

14.
正2009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第16条中的"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力)"一句曾一度引发热议。教育部的无奈不过是全国中小学校长和班主任的无奈的反映。本来,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都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最基本手段,但近些年来一股股奇怪的思潮却让很多人把最基本的东西忽略甚至忘掉了。教育不仅需要激励,同时还需要抑制。表扬和奖励是具有正面激励学生正确行为作用的教育手段,批评和惩罚则是具有正面抑制学生问题行为作用的教育手段。如果认为批评和惩罚运用不当可能带来"副作用",那么表扬和奖励运用不当同样可能带来"副作用"。严格讲,批评和惩罚,谈不上是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教育历来倡导教师多表扬,少批评,少惩罚,说是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励学生上进。表扬作为一种正面的教育手段,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教师的表扬不当,亦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受到伤害。因此,教师运用表扬这一教学手段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可信口开河,须三思而后行。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教育中,教师常采取各种教育措施诸如惩罚、奖励来引导学生朝着教育既定目标发展。几乎所有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皆认为:奖励比惩罚好、表扬比评批好。然而,如果学校教育中完全摒弃惩罚,那也是很不合适也不可能的事。了解惩罚是如何影响儿童行为模式的,如何扩大惩罚的正面影响而减小负面影响,才是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如何实施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的艺术问题.作者认为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的目的,是而且只能是使受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的学生得到教育.据此,作者指出,实施表扬(奖励)批评(惩罚)时应该注意形式、时机、范围、频率等问题,使之成为一门教育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试论教育惩罚的合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教育界把“尊重学生”提升到了特别高的地位,但走进了“重赏识轻惩罚”的误区。在教育上坚持以表扬为主、正面引导的原则,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但是应该看到,与表扬、奖励相对的教育惩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教育惩罚对于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未成年学生来说更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赞美犹如阳光,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其积极向上的原动力。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广大教师发现表扬的作用并非像理论上所说的那样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表扬方法不当,表扬被滥用、误用或机械地套用。为了使表扬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健康成长,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表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对学生的表扬要把握好导向性心理学认为正强化(奖励)的行为出现的频率逐步提高,负强化(惩罚)的行为出现的次数会明显减少。因此,表扬本身就具有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20.
对学生的管理与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是对其行为的肯定与否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对学生个性形成具有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