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大学生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大学教育要重新审视教育过程中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中对弱势群体生命关怀缺失应引起广泛关注。对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关怀,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永恒主题,体育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生命的呵护与培养。  相似文献   

2.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马克思主义人学存在论作为理论依据,探讨学校体育与人之存在的哲学向度,建立面向生存境况的体育观念,并使学生获得永恒的体育关怀。学校体育追求学生的健康体魄、运动技能和健全人格,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学校体育以人性关怀为出发点,是指向人类生命健康、活跃和勇敢的教育活动,它所营造地是生命的狂欢,而不是身体的束缚。人类主体的探索求知,身体技能的动感体验,生命活力的极限挑战,是学校体育的教育责任和本质诉求。在身体实践的技艺中,探讨学校体育的存在根基,学生在体育中感受生命的教育关怀;在生命培育的教学中,审视学校体育的人学归宿,学生在体育中获得生命的意义追求;在体育存在的占有中,考察学校体育的生命境况,学生在体育中走向生命的完整自由。学校体育是人生命知识的教育形态,是人主体生成----的时空场域,是生存境界中自我实现的自由之路。人学存在论是学校体育的理论路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体育文化在现代教育、生活、工作中影响力度的不断加大,体能、健康、绿色、生命化等开始成为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但是如何在大学体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如何在融入的过程中,应对并解决目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类威胁生命安全的隐患,如何保障大学体育健康化教学改革的质量和进程等,却是目前生命教育理念与大学体育教学理念碰撞并实践尝试应用中,尤其需要预先解决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文中尝试分析生命教育对大学体育健康化教育改革的影响以及启示。  相似文献   

4.
运用分类教学法对无锡江南大学52名体育弱势群体学生进行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对不同伤残类型学生的身体机能和非身体指标,包括(运动习惯、体育认知、心理)等情况进行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实施分类教学实验后在身体机能方面,病症类学生肺活量男女生均有明显提高,各种损伤类坐位体前屈女生较男生提高明显,握力男生较女生提高明显,非病理类学生实验后体重指数女生基本接近正常,男生虽仍属于肥胖范畴,但比实验前体重指数明显降低;残疾类学生课后主观感觉良好,身体的灵活性和对体育运动练习方法的运用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分类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伤残情况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具有针对性,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身体机能,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改变了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和对体育运动的抵触心理。  相似文献   

5.
体育具有生命性,是通过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唤醒人生命自觉的一种有效活动方式.把叶澜先生提出的生命教育理念延伸到体育领域,在生命教育的语境下去解析体育,从而提出体育具有生命教育潜质:体育是引发生命潜在素质的教育手段,是感知生命的道德教育手段,是对生命冲动的引导与诠释手段,是全人教育的手段.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深刻感受体育体验,将所获得的所有情感体验视为对生命的一种直视和触摸,是感知生命真实存在的重要途径.实现生命教育与体育的融合,在体育体验中感受生命的灵动、体悟生命的真正内涵,是发展以人为本的体育内涵的拓展.体育理应成为生命的诗意栖居地.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是近年来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型教育形式,体育基础教育在生命教育视阈下进行具有重要意义,生命教育视阈下促进体育基础教育快速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建设体育基础教育体系,坚持创新调适的理念,加快生命教育与体育基础教育融合发展,坚持动态生成的理念,充分将生命教育的核心精神融入体育基础教育,坚持评价推动的理念,充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7.
大学体育教育是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不断推进体育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能够对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是立足于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具有十分广泛而又深刻的实践意义。基于中西体育比较的视角,以文明基础不同、适应人群不同、道德取向不同、精神取向不同四个维度分析中西体育的差异性,并研究中西体育的趋同性,最终探索出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人文性、终身化、文化本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理解教育"倡导弱势学生的发展,其为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理念。"理解教育"视野下的高校弱势群体学生,涵盖身体素质较差、过度肥胖、患有疾病和残疾以及厌学的大学生。"理解教育"关注弱体生的意义在于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理解教育"要求体育教师不容忽视对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针对弱势群体学生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法、演绎法等,论述了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与大学体育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大学体育教学在通识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课程开设的适应性不强,师资队伍素质上的差距,理论教学、教学方法方面滞后等;并阐述了在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及改革途径:构建多元并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化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充实完善教学方法与内容等。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体育教育的终极指向,指出培育完满和谐的生命体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体育教育要遵循生命特性,尊重生命个体的自主性、独特性与多样性,发挥其创造性与超越性,开展生命化的教育。体育课程理念要实现由"健康第一"向"生命为本"的跃升,改变体育课程中对特殊需要学生的生命关怀缺失局面,将生命教育纳入体育课程目标中,实现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生命化的体育教育要依靠生命化体育教师,创设生命化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凸显生命的灵动,优化生命机体,焕发生命的活力,激发生命的创造力,进而实现体验生命、唤醒生命、生成生命与丰富生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生命教育视域下,对体育教学的心理学理论内涵的分析与预设,认为体育教学目标应指向学生积极情感的生成,体育教学内容应融入学生个体生命生活,体育教学实施应展现生命之美与和谐之音,体育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个性化与多元性,由此将体育教学内在蕴含的独特心理学韵律顺畅展现,让体育教学有效凸显其生命张力。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教育公平视野下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面临的体育教育困境进行探讨。发现,该困境主要表现为体育课程设置有失公允、体育教学内容缺乏衔接性和针对性、专业化的体育教育人才匮乏、体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和体育教学评价形式单一等,整体处于一种较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仍停留在“以人为本”的初级关怀阶段,未能真正实现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公平。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健全政策法规,推行融合教育理念,设置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内容,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模式,优化体育资源投入,构建适合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评价体系,赋予体质弱势群体话语权,进而为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公平地接受体育教育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为依据,以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为基础,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生态学研究。提出通过创设合理的体育课堂物理生态环境,建立动态的体育生态平衡课堂来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14.
生命化教育理念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教育界面对教育目的异化现象的出现提出了生命化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将知识技能融入生命,从而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中小学体育教学是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以生命化教育理念为指导,阐释了生命化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涵与价值理念,并提出了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原则,以期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在公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安院校肩负着"全日制"普通教育学习与"岗位教育"培训人才、提高警察战斗力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任务.但无论从哪个层次上来说,如果忽视生命教育,将容易造成我国年轻一代警察缺乏对生命理性的、科学的认识,使年轻的警察缺少对生命的敬畏和必要的尊重.本文探讨了公安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几种融入生命教育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保障社会性弱势群体的体育权利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全民健身的战略目标、提高发展成果的共享水平,指出当前存在的群众体育事业投入不足与不均衡并存、社会性弱势群体体育观念偏差、话语权不足等问题阻碍了他们享受体育权利,认为从推动体育事业供给侧改革、更新社会性弱势群体的体育观念、保障他们话语权等方面着手方能实现体育发展成果的共享.  相似文献   

17.
对体育技能弱势群体教学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技能弱势群体生是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作者通过将体育技能弱势群体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产生这一特殊群体形成的原因和条件,并对这样一类技能弱势群体学生如何群体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心理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多。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命哲学的思想,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进行了阐释,对体育教育现实中生命的异化与失落、控制与约束,以及体育教育价值的外在诉求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并从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个体的生命体验、超功利的体育教学理念等方面提出了重构我国体育教育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生命的视角审视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应以关注与直面生命为起点,点化与润泽生命,促成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整体发展,培育一个身心和谐的全人是体育教育应有之意。我们要深刻认识体育的生命品性,挖掘其中丰富的生命内涵,在体育教育中积极渗透生命教育,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目前生命教育不利局面,建立多层次立体的生命教育体系,也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把握体育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清醒认识生命在我国体育教育中失落的现状,牢牢竖立“生命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增强生命意识,在体育课程中确立系统的生命教育目标,将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实现体育教育生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