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泽红 《中学文科》2009,(1):142-142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故乡》是鲁迅在1921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一篇小说,从“风雨如晦的故乡”到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关于《故乡》的解说就没有停止过。郑振铎在给周作人的信中指出:“近来创作世界产品虽多,好的却极少,鲁迅君的《故乡》可以说是最好的作品。”其实,经过岁月风尘的风干与磨砺,《故乡》的价值和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说《三国演义》“描写过实”,“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此说一出,六十多年来一直为诸多学者承袭引用。有的学者认为,《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形象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缺乏纵横诸方面的发展变化,处于古典式的和谐与静穆状态,因而都是“类型化典型”。这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社戏》,作为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优秀传统篇目学习了几十年,无论学过此文已几十年的成年人,还是正在学习的青少年,都对此文的情节念念不忘,特别是“偷”罗汉豆一节给新老读者都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在此文最后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此“豆”之所以那么好吃,  相似文献   

6.
一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各种不同的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和青年作家的谈话》)也就是说,情节是环绕着人物性格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展开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这种情节,通常被称为故事。“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这是所有小说都具有的最高要素。”(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小说家的技巧首先在于会说故事。”(伊莉沙白·鲍温《小说家的技巧》)  相似文献   

7.
王朔曾经是小说界的一面旗帜,我在网上甚至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北京新生代作家:大树底下好乘凉》(作者不详),大意是说现在北京新出来的一批作家,肯定要走王朔的路子,因为王朔小说实在是影响很大,销量可观。此文的作者依次类推,认为北京文坛在不久的将来肯定还会出现张朔、李朔、×朔,他们在王朔这棵“大树”下“好乘凉”。  相似文献   

8.
也谈凌霄花     
贵在有独到的见解人们的思想认识往往是有惰性的,“你”这么说,“他”这么说,“我”也就这么说,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一提到某种事物和现象,立刻众口一词,再也没有什么新鲜话可说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肯定《也谈凌霄花》写得好,好就好在文章有独到的见解。大家都鄙视攀援而上的凌霄花,此文却针锋相对地提出“攀援也是一种能力”,进而点出“攀援”的实质是善于“利用外界”,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外界的客观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用了历史上许多科学研究的生动例子加以论证,显得很有说服力。今天,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世间万物也在时代的光照下开始闪露前所未有的含义。说到底,《也谈凌霄花》的成功即得益于此,是作者认识上的提高和升华,促使他写下了这篇文章,而这.也正是我们阅读此文所得到的一点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9.
1 赞恩·格雷(1872—1939)是美国通俗文学史上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在西部文学家中,没有一位象他那样拥有大量读者,但又不被人理解;第四版《牛津美国文学指南》中说他是“一角钱小说”在二十世纪的继承人;中国出版的《世界文学大辞典》中称他为“西部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有些学者认为在1890—1930年间,他对西部文学广为流行所作的贡献比其它任何作家都多,还说当很多读者被问到如何对西部文学下定义时,他们都以格雷的作品来概括公式化的西部小说的因素;而美国学者John George-cawelti(1929—)在他的“通俗文学研究中程式概念”一文中就多次以格雷的程式化小说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在《国际共运》1985年第3期上看到了王恩保同志的论文:《列宁没有明确提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单从题目看,觉得也还近乎史实,说没有明确提出“什么”,并不等于说没有“什么”.但读过文章内容,始知全是对它的否定.这就引起了我重新学习列宁、斯大林有关著作的兴趣.也许是各自的体会不同,感到有话要说,故作此文与王恩保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1.
短故事五则     
“微小说”(microfiction),顾名思义即超短篇小说。你多半从微博上的著名段子手那里读到过一些。它们多以诙谐见长,有些则走点儿悬疑路线。或结尾来个反转。但多半通俗好懂。  相似文献   

12.
写小说须有生动的细节,如果把小说喻为一架运转着的机器,细节就是构成这机器的零件。作家沙汀说过:“故事好编,零件难找。”在构思一篇小说时,要找到好的零件有时要苦思冥想,甚至绞尽脑汁。俄国作家契诃夫就是擅长运用细节的“高手”,在《一个官员的死》中,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儒林外史》的普及与流行程度,远不及《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儒林外史》既没有英雄传奇的色彩,也没有情意缠绵的爱情故事,通篇渗透的是作者对生活的理性的思考。正如鲁迅先生当年所说:“《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象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一个具有思想家气质的小说家。整部《儒林外史》都贯穿着冷峻的笔调,有一种将人生底蕴看透了的冷静。可以说,《儒林外史》的难于被人理解,主要原因在于其主题的严肃与结构的独特。 一  相似文献   

14.
五十多年前,柳亚子先生对一九○三至一九○五年日本横滨新小说出版社的一批署名“曼殊室主人”和“曼殊”的著作作过辨证,他的结论是:“《新小说》上的曼殊室主人和曼殊,是麦孟华而不是苏曼殊,请大家不要再上当呀.”对于柳亚子的这一论断,解放以来,虽然没有人直接提出过异议,但在不少文章和著作中却认为,苏曼殊是《小说丛话》的作者之一.他们说:“1903—1904年连载于《新小说》杂志头两卷的《小说丛话》是梁启超、狄葆贤、苏曼殊、侠人等共同创作的一种新体裁”.因而断言:苏曼殊“在《新小说》杂志上留下了宝贵的谈文学的文字”.这就无形中肯定了《新小说》所署的“曼殊”就是清末民初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作家苏曼殊.  相似文献   

15.
“小粗心,你在看什么呢?”小粗心捧着一本书正看得起劲,小好问看见了奇怪地问。“我在看一篇关于机器人的科幻小说,这里面的机器人真厉害。”小粗心头也不抬地回答。“我也喜欢机器人,特别是《机器猫》中的小叮当,我要是有一只机器猫就好了。”小好问美滋滋地说。“你看的只是小说而已,现实生活中可没有那么厉害的机器人。”小灵通说。好了,既然你们对机器人这么感兴趣,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吧。  相似文献   

16.
盛大林先生在《质疑209字诗歌作文获满分》一文中说,“我仔细拜读了那首诗,确实好。但对判以满分,却大不以为然。原因很简单,此文没有遵守题目的规则要求。”又说,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考生本来也想写诗歌,而且其构思比那个考生更精巧,寓意更深刻,但考虑到难以凑够800字,不得不放弃了。也就是说,遵守规则反而吃了亏,这公  相似文献   

17.
《说苑》是西汉刘向编撰的一部历史人物故事集。历来有许多学者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成果颇多。但关于《说苑》是否可以看作一部小说著作则一直没有定论。因此,本文拟从古代小说的内涵,《说苑》章节所具备的小说特征以及“说”体演变的痕迹三个方面来论证:《说苑》的人物故事部分是具有萌芽时期的小说性质的。  相似文献   

18.
汉人及后代目录学家没有视《新序》、《说苑》、《列女传》为“小说”,但是现在不少的研究者又把《新序》、《说苑》、《列女传》视为小说。它们到底是不是小说?该如何看待《新序》、《说苑》、《列女传》的性质?笔者着重从汉人“小说”观念、创作中“名实错位”现象、小说文体的渊源关系以及小说的特征等方面探讨《新序》、《说苑》、《列女传》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多少年来,我就怀疑作为文学艺术手段之一的小说是不是真的必然有宣传教育功能。因为我听宣传、吃教育的时候一般非常严肃认真,只有在非常轻松、非常放松、非常闲散的时候,我才选择读小说,我把读小说当作享受。前几天就奢侈了一把,享受了本张春旭的小说《归宿》。说读《归宿》是享受,主要因为这本书你不仅只能认定它是小说,而且与那些惊悚小说、侦探小说、传记小说相比,它就是一个故事,一个还不太会很专业地讲故事的人,给你讲了一个有很强的“可读性”的故事。说“还不太会很专业地讲故事”,是因为故事没有更多的悬疑、包袱、伏笔,真就是“娓娓道来”,甚至小说前面都没有给出那32个章节也好层次也好的目录。不过没有目录丝毫不妨碍我们与作者相知。读它的时候就是跟着作者回味这个故事里的那段过程。可别小看这个“可读性”,我以为,享受小说就是没有一点功利性负担地得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必非让人振奋,不必非让人激昂,不必非让人沉重、愤懑,甚至不必非让人感伤或惆怅。你想,要是一个故事没了这些功能效果,还要让人肯读下去,愿意读下去,容易么!为人享受的小说,如果有很强的“可读性”,应当说就是不错的作品。那《归宿》的什么让人“可读”?就是那个故事,是那个故事里的那...  相似文献   

20.
去年8月12日《中华读书报》记者张洁字报导:《九云记》是中国小说还是朝鲜小说?两派学者都说“铁证如山”。文章说,二十多年前,偶然在韩国一座图书馆里,发现一部9卷18万字的汉文小说《九云记》。二十年来,一派学者说“是一部地道的韩国小说”,另一派学者则认为“是一部中国小说”。尹荣玉、陆宰用和法籍华人学者陈庆浩认为是“韩国小说”,而丁奎福、崔溶澈和中国社科院的刘世德则认为是“中国小说”。双方都说自己的结论“铁证如山”,谁也说服不了谁。张洁字把这个问题推向了全国。四个月过去了,好象也没有什么反响。起初我看了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