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学生熟悉的温瑞塘河材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有效解决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课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数的概念教学是形成数感的基础,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始。本文将以《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为载体,阐述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新教材在编排时重视了情景化和生活化,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片面追求算法而忽视算理的现象,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4.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继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同时,教师应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运用了一定的科学手段去培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数产生了一定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采取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数感、在练习中强化数感和在实践中体验数感等教学措施,系统地阐述了在《1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中第二节"小数点搬家"第40-4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运用规律小数乘法,培养小学生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3.情感  相似文献   

7.
教材:人音版高中音乐欣赏课本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从音乐性的角度了解京剧方面的基础知识。2.提高学生对京剧艺术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戏曲文化的感情。3.通过欣赏、学唱使学生熟悉几段著名的,有代表性的京剧选段。  相似文献   

8.
数感是课程标准界定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数感培养正当其时.北师大版三四年级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数感培养的机会.数学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数感现状,建立恰当的数感理解,以利用合适的数感教学策略去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培养还是洞察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的窗口,教学中宜深研之.  相似文献   

9.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习生产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因此本文从生活实例入手,激发学生对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兴趣,培养学生将地理规律与个人经验相结合的能力,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相似文献   

10.
所谓“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感觉和感受。它可以帮助人们灵活地作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一个突出的、重要的目标内容提出来。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对其一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着奠基意义。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11.
《建筑制图与阴影透视》课程培养的是学生识读与绘制建筑工程图的职业能力,该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是对该课程作出全局性设计与实施计划,主要包括该课程的定位与作用、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改革思路等几个方面。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大力整合,建立以工作岗位需要为主线的新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职业性,并采用现代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兴趣、掌握职业岗位技能。  相似文献   

12.
数感源于经验和灵感,是对数字模式敏感性的反映,是对数字关系个性化的理解,也是运用数字模式与关系灵活解决数字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数感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数感好的人能主动地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适当的数字呈现形成联系,并且灵活巧妙地找到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试图针对数感培养方面出现的问题,阐述如何促进学生的数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的意味、数学的影子,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解决,即会“数学地”思考。但人们对数感的认识不尽相同,那么,应该如何认识数感并培养学习的数感,值得我们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数感?数感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我带着这些似懂非懂的问题,认真阅读了英国朱莉娅·安吉莱瑞著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以下简称《数感》)一书,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5.
符号表示数的思想,深刻地反映出了不同事物具有共性和普遍性,从而把学生的认识和推理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培养学生现实问题数学化的能力,最终形成理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节选)是一篇份量很重的文章,不是因为篇幅长,而是因为它那沉甸甸的思考、沉甸甸的感情及沉甸甸的语言,带给人的是心灵的震荡、思想的启迪,能够给学生以思想的冲击、情感的洗礼、哲理的升华。刘锡庆先生在《中国当代散文欣赏》中谈到,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16~18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数数、用计算器表示数、整理数位顺序表等活动,理解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特点。2.学会读、写整千数和一万,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3.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经历由数实物的个数到估计数、口头数数的过程。2.能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3.在数实物的过程中,培养估计的意识和习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哪位小朋友能猜出来:兄弟三五个,每人一道门,若是走错了,出去笑死人。  相似文献   

19.
《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评析设计理念数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物,尤其是大数感的建立,由于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建立它的表象就尤为重要.教师能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认识数,让学生感觉数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相似文献   

20.
刘晓春 《现代语文》2002,(12):53-56
犤教改设想犦《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教学形式,主要想体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教育理念吸收了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学的内容,同时结合新时代对语文教育的一些研究成果。教育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由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体现学生学的过程。因而,学生的读与研究为课堂活动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如何评价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殉情。对于这一问题,学生的看法不一,解决的办法是联系文艺复兴的背景,介绍人文主义的理想,并结合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讨论。学生的观点,不一定合乎我们希望的那样,但学生会在生活和探索中选择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