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倔强的小红军》(详见九义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全文共15个自然段,各种教学参考书都分为如下三大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陈赓同志在什么情况下说起这件往事。第二段(第2~10自然段):讲陈赓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要他同走,却被小红军说服,只好自己上马先走了。第三段(第11~15自然段):讲陈赓走后仍不放心,回马救小红军的经过。其中第11自然段这样写  相似文献   

2.
《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写的是陈赓同志回忆在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忍受过度的饥饿、疲惫,却不肯接受他的照顾而牺牲在马背上的事。作者高度赞扬了小红军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革命精神。文章的主体是小红军,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好课”,顾名思义就是要超出一般,有个性,有“看点”,有新颖独到处,流于一般、四平八稳无所谓“好”课。“好课”应当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我以为可以借用陈云同志的“不唯书、不唯上”,再加一个“不唯课堂”这样“三个不唯”来确立。不唯书。就是不唯高架的理论和教科书上的现成定论。《马背上的小红军》课文题目经修改后叫作《倔强的小红军》。一位教师为此在自己的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比较两个课题,看哪个更适合于眼前的这位小红军。”经过激烈的争论学生们得出了这样的认识:“课文说到底就是为了谁‘上马’,因为谁上…  相似文献   

4.
《倔强的小红军》一课,讲的是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一个年仅十一二岁的小红军,为了不让陈赓同志挨饿受累,坚持不骑他的马,不接受他的青稞面,最后累死、饿死在草地上的感人故事。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为让学生充分体验小红军的崇高精神,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针对小学生好争辩的特点,就小红军是否诚实组织了一场辩论,在唇枪舌剑之中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八册19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写的是陈赓同志回忆在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忍受着过度的饥饿疲惫,却不肯接受陈赓同志照顾,后来牺牲在马背上的事。作者塑造了一个宁肯自己受苦挨饿,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连累别人的小红军形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所含着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倔强的小红军》(六年制八册16课)一文的命题,可谓巧妙、简练。该课文原为《马背上的小红军》,现改为《倔强的小红军》,与原题截然不同,其作用是: 一、提示人物性格课文主要叙述了在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陈赓同志见到了一位掉队的小红军。陈赓同志要他骑马,和他同行,却被小红军说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第八册16课《倔强的小红军》,描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一件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 细读课文重点段落的人物对话和叙述,理解人物性格,尤其是小红军的“倔强”,其表现就在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之中。陈赓对小红军称呼随着故事情节发展而变化,从“小红军——小家伙——小鬼——小兄弟”。 故事开头,陈赓“忽然看见前  相似文献   

8.
《小学教学研究》199O年第四期刊登的《<马背上的小红军>课题欠妥》(六年制小语第八册19课),认为课题与课文内容不符合,与作者本意不符合,宜将原题《马背上的小红军》改为“不上马的小红军”。我认为《马背上的小红军》课题就是好。歌德有句赞颂眼睛的话:“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谁还能欣赏光亮?”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是值得深究的。我认为出色的题目能引人入胜,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好题目就必须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马背上的小红军》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性。作者提出改成“不上马的小红军”,我认为此题只突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马背上的小红军》是一篇革命回忆录。这篇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疲惫,牺牲在马背上的动人事迹;充分反映了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高度赞扬了小红军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可贵精神。文章叙事完整,线索清楚,对人物刻画犹为突出。语言朴实无华,字里引间饱蕴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细读细思,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讲授这篇课文,可在前三年阅读训练的基础上,引  相似文献   

10.
五年制语文课本第六册基础训练1的作文是:写一篇关于小红军长大以后为内容的想象作文。(具体要求,详见课本)如何写这篇想象作文呢?有几点建议可供同学们参考。一、拟定题目。作文训练的要求中,没有给题目,这就要求我们自己拟个题目。《艰苦的岁月》里的小红军战士在战争年  相似文献   

11.
典型细节是作者精心提炼的艺术结晶。它往往含义深刻,给人启迪,需要我们涵泳其中,反复体味,才能真正悟解。比如《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第八册19课)写陈赓同志在长征途中的茫茫草地里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可这小鬼摆出副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的瘦脸,居然“微徽一笑”,用一口四川话拒绝了——不骑陈赓的马,不要陈赓伴行,不吃陈赓的干粮!最后,这小红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前提。也就是说,教师本身首先要有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对话质量。听了特级教师张伟执教的《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我认为,张伟老师对文本的处理和运用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一、科学地调整教材,以“对话”为线索,体悟感情本文的重点部分是陈庚同志与小红军的四次对话。为突出这一部分的教学,张老师是这样处理教材的:1.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大意之后,教师直接切入“对话”部分:“两人围绕‘上马’都干了…  相似文献   

13.
我今年10岁,而长征已走过70年的历程。长征中那一个个动人心魄、可歌可泣的故事是最吸引我的,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陈赓同志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前行时,遇到一个跟他一样掉队的小红军。小红军也是忍饥挨饿,面黄肌瘦。当陈赓要让小红军骑马时,小红军却满不在乎地说,自己的体力比陈赓这个老同志强。接着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小红军倔强地说要同马比赛,并做出比赛的姿势。当陈赓同志想让小红军和自己一块走,小红军却说要等同伴。无可奈何的陈赓同志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给小红军,小红军却拍了拍鼓鼓的干粮袋,不肯接受。当陈赓同…  相似文献   

14.
韦思明 《广西教育》2012,(25):56+58-56,58
《倔强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巧妙地说服要帮助他的陈赓同志,结果牺牲在草地上的故事。由于课文内容距今比较久远,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对反映小红军倔强性格的作用。因此,笔者根据学生好动、爱模仿的特点,设计了以组织角色演练为主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合作探究,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将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讲述的是长征途中发生在一个小红军和陈庚首长之间的催人泪下的故事。教学时,如果能体现“读是明理、同频共振、赏读悟情”这一思想,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是不难达到的。  相似文献   

16.
纵观全文,《马背上的小红军》突出了一个“骗”字。作者独出匠心反其义而用之,充分地表现出小红军不畏艰难困苦,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一、“骗”的原因小红军采用“骗”这种手段,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肯连累陈赓同志。这从课文中可以找出具体答案:一是陈赓同志两次把马让给他骑,二是陈赓同志要与他一同行走,三是陈赓同志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正因为如此,所以小红军千方百计要“骗”陈赓同志。  相似文献   

17.
《倔强的小红军》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小红军由于饥饿、疲惫牺牲在陈赓的马背上。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根据本文特点,确定其教学重点为:从对话中领会小红军心里想的是什么,进而体会到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为突破重点,可采用“以读为本、感悟探究”的方法,大致步骤如下:一、创设情境《倔强的小红军》故事发生的年代比较久远,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上课时,在学生交流资料的基础上,播放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影视片断。学生欣赏后谈所见所感,不知不觉中生成一…  相似文献   

18.
《草地夜行》(六年制第九册)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好文章。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为帮助一个小红军赶上队伍而壮烈牺牲的故事。作者把人物和环境、处境和心情交织在一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六年制小学第8册第16课《倔强的小红军》讲述了红军长征时期首长爱护战士,小红军战士面对困难,宁愿吃苦,也不拖累首长的感人故事。下面谈谈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一、在语言的感知中激情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小学生对一篇课文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图:画的是一老一小两位红军战士。老红军在专心地吹笛,小红军在出神地听着。图画着力刻画了两位红军战士的穿戴、面容和眼神,表现了当时战斗岁月的艰苦和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