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介绍深圳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的基础上,对深圳河治理前的水文特性和治理后的潮流泥沙特性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得出了河道的冲淤规律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2.
《治黄科技信息》2005,(2):15-16
黄河网报道淤积在黄河下游河道里,水流冲不走、搬不动的粗颗粒泥沙主要来自哪里?经过黄委多个部门的协同攻关,3月29日,黄委成功破解出了对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影响最大,粒径大于0.1mm,且粗泥沙输沙模数为每平方公里1400t以上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窟野河、皇甫川等9条黄河重点支流流域内,面积为1.88万km^2。此举将实现水土保持与黄河河道减淤的有机结合,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3.
土脑子河段处在三峡工程135m运行水位的变动回水区,天然情况下具有汛期淤积、汛末及汛后冲刷、年内冲淤平衡的规律.三峡工程蓄水以来,河段洲滩、岸线无明显变化,河床冲淤主要集中在右侧主槽土脑子一带.由于汛期淤沙在汛末、汛后及次年消落期冲刷不足,河段产生了累积性淤积.分析表明,水库调度、来水来沙、河床形态是影响冲淤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水库的兴建不仅仅只是调节洪水和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它对整个河流的水情及河床演变都带来直接影响。本通过对丹江口水库以下的汉江沙洋河段观测资料整理分析,说明了水库兴建后引起的下游河流的水量、沙量、流水作用方式及强度、河床深泓点及主河槽、河床横断面的变化情况,对变化的机制作了分析,对水库下游的汉江河道演变趋势及对未来将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示。  相似文献   

5.
运用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三峡工程动工以来葛洲坝水利枢纽至三峡水利枢纽之间河道的冲淤演变情况 ,评价了三峡工程动工对两坝间河床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总体设计 三峡船闸总体设计的基本任务是:按照技术先进、工程量和投资合理的原则,对有关船闸技术可行性及与船闸的工程量投资有重大关系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决策。 根据河道、泥沙冲液平衡理论,按照水库达到冲淤平衡后的水沙条件,通过深入比选船闸的线路位置,决定将船闸的线路布置在河床左岸的制高点坛子岭左侧,在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右侧布置隔流堤,在汛期削减泥沙淤积并调整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根据三峡泥  相似文献   

7.
水库的兴建不仅仅只是调节洪水和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它对整个河流的水情及河床演变都带来直接影响。本文通过对丹江口水库以下的汉江沙洋河段观测资料整理分析 ,说明了水库兴建后引起的下游河流的水量、沙量、流水作用方式及强度、河床深泓点及主河槽、河床横断面的变化情况 ,对变化的机制作了分析 ,对水库下游的汉江河道演变趋势及对未来将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示  相似文献   

8.
通过丹江口水库36年实测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变动回水区的泥沙冲淤具有两冲一淤的周期性特点,冲淤分布受坝前两个运用水位所控制;年内具有汛、枯期两大造床期,有两个对应造床期的纵剖面;变动回水区的淤积自上至下逐段发展.由于淤积,汉库回水区有效库容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9.
论述’98宜昌洪水的形成 ,水流、泥沙特性与特点 ,以及洪水对河道、水库的冲淤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给出了一个计算河床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可预测河道整治工程修建后河床的地形变化,并确定整治工程的最佳设计方案.对计算河床水位变化的模型进行了推导尝试。其计算成果与现场观测资料进行了适当对比。  相似文献   

11.
1 黄河河南段滩区概况 河南省黄河设防河段自洛阳市孟津县白鹤至濮阳市台前县张庄,河道长464km,落差77m左右。河道比降上陡下缓,不同河段有不同的排洪能力。京广铁路桥以下河道两岸均有大堤约束,堤距一般在5~10km之间,最大达20km;河道为复式断面,河槽两侧有宽广的滩地。由于河势游荡不定,因此两岸滩地常有不同程度的冲淤变化,黄河河南段滩区土地面积为2200-2600km^2。  相似文献   

12.
根据长江实测水文、泥沙、河道地形等资料,分析港区所在河段的河势变化,从河床角度提出了适宜港岸线利用规划的初步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葛洲坝水库固定断面资料,分析了三峡工程动工前葛洲坝水库河道演变情况和水库冲淤特性;重点分析了三峡工程动工6年来其河床演变情况。认为,三峡工程动工以来葛洲坝水库冲淤特性保持不变;三峡工程施工对河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坝之间.以一期工程施工期影响最大,大江截流以后情况好转;6年来,水库累计冲刷量为3616×104m3,主要集中在常年回水区河段,其中两坝间累计冲刷量为2321.1×104m3,1998年特大洪水是水库冲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河床演变的根本原因是输沙的不平衡,而进一步的深层原因是动床水沙两相流的内在矛盾和不恒定流外部条件。河床和水流具有“自动调整作用”,即在不断淤积和冲刷的发展过程中,河床和水流进行自动调整。由于冲淤变化大,沙洋站测流断面的这种自动调整尤其明显。本文主要对该站近年来的断面输沙特性做一些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1泥沙处理的必要性 近二十年来,进入河口地区的水量急剧减少,输沙入海的能量显著降低,河口河段呈持续淤积态势。从河道冲淤演变分析可以看出,除清8出汊和小浪底实施调水调沙的当年汛期河道发生冲刷外,其他年份河道均以淤为主,且淤积的主要部位在主槽。如1997年10月~2005年4月,清4-汊2段河道淤积838.3万m^3,淤积强度37.8万m^3/km。  相似文献   

16.
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于2003年6月蓄水发电.随着工程的运行,长江中下游河床演变及泥沙运动规律将发生较大变化.依据实测水文资料,对螺山断面泥沙特性作出初步分析,为测验与泥沙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50—2014年黄河流域水沙数据,花园口站以上流域降水量,下游河道冲淤量以及水库冲淤量和工农业引沙量,对黄河流域输沙量变化和下游河道冲淤响应进行了分析,估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量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50年以来黄河流域输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这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气候变化对输沙量减少的影响占25%,人类活动的影响占75%。1950年以来下游河道经历了淤积—冲刷的交替变化,在仅考虑水沙条件下,当花园口站含沙量小于17.17kg/m3时,下游河道主要表现为冲刷,当含沙量大于17.17kg/m3时,下游河道主要表现为冲刷,当含沙量大于17.17kg/m3时,下游河道主要表现为淤积。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每年约有160亿立方米的泥沙被河流冲入海中。这些泥沙随着水流从上游移到下游,由于下游河床逐渐变宽,水流速度逐渐减慢,水流对泥沙的搬运能力减小,就不断  相似文献   

19.
黄河从形成的150万年前至3000年前的古黄河.系地下河(河床低于地面).循太行山东麓北行.在今天的天津附近入海.史称禹河。黄河流经黄土堆积区的特殊地质和暴雨集中的气候特点.黄河沙多早在大河形成期已开始大面积侵蚀产沙。由于水浊的空间分布、时间分配和河道形态特征.下游泥沙逐渐淤积转化为地面河(河床露于地表),至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首次出现宿胥口决口北流,于今河北黄骅县境内入海,史称宿胥口改道。从此进入多事之秋。  相似文献   

20.
河道(水库)冲淤量计算是研究河道演变规律和河道治理的重要手段,断面法冲淤量计算目前广泛应用,但梯形法和锥体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原因是没有针对具体河段找出差异存在的原因,科学地分析及选用计算公式,特别是相邻断面面积变化率对计算成果的影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研究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邻断面面积变化率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