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教涅槃观源于以“缘起论”改造外教思想,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出中观空宗的涅槃性空思想。《涅槃无名论》正是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儒道玄文化作了中国化的涅槃性空诠释。其后,《涅槃无名论》注疏则呈现出灌顶天台圆教与别教涅槃说、澄观华严涅槃说、德清禅宗涅槃说等中国佛教宗派化诠释,涅槃思想也呈现出般若“性空”与佛性“妙有”如鸟双翼般地融合在一起的特点,这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国佛教经典诠释特色。  相似文献   

2.
印度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1世纪即传入于阗(在我国今新疆和田一带),自西汉开始,迄于唐宋,佛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翻译事业。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单纯的儒家文化,而是儒、道、佛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翻译”之名,与佛教经典的传入有关。现代学者钱钟书考证:“释道安《摩河钵罗若波罗密经钞序》。按论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高僧传》二集卷二《彦琮传》  相似文献   

3.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宗派。它以刻苦的参修彻见心性的本源,以灵动的感悟追求澄明的境界,并在这一过程中展现掸悟智慧的广大与深邃,具有独特的哲学魅力与深远的思想史意义。 也正因为如此,掸宗研究历来吸引着众多学者的目光,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吴言生博士的新著“禅学三书”(《禅宗思想渊源》、《禅学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便是近年来禅宗研究中的力作。 “禅学三书”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始终以掸诗作为载体,追溯掸宗思想之渊源统绪,发掘禅宗哲学之象征意韵,体证掸宗诗歌之玲珑境界与诗性智慧。“禅学…  相似文献   

4.
南朝傅大士作为中国禅宗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禅宗方面的著述非常丰富。这些著述是佛教经典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化遗产的特性。傅大士著述以佛教文化母题为核心,表现出内涵的哲理性、叙事的经典性以及传播的广泛性等特征。许多内容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其中不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通性,对当今人们良好行为准则的养成也具有一定的启迪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典籍译介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话语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蒙学经典之一《三字经》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人生体悟和人伦关系准则,译介历史漫长,译本繁多,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德语译作由德语为母语的译者自主自发译介,融合译者主体的研究、翻译、阐释、介绍、出版、传播等内容。宏观层面的德语译介传播史梳理和微观层面译本特色分析表明:百余年来,以《三字经》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人类多元文化系统中始终对世界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的排除异己宗旨 ,使传统文化受到重大摧残的 ,不仅儒家经典和儒家著作 ,佛教寺庙和经疏在太平天国地区也遭到同样境遇。佛教不是我国的本生宗教 ,但自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 (公元 6 7年 )传入我国后 ,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四五百年间 ,由于读书人的参与 ,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 ,到了隋唐遂产生天台宗、华严、唯识、禅宗、净宗、密宗等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宗派 ,这些宗派的综合 ,构成中国佛教 ,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佛教思想对我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思想、伦理、风俗 ,甚至语言都有深刻影响 ,所以研究隋唐及其以后…  相似文献   

7.
16世纪到18世纪期间,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并大力译介中国典籍,是中国翻译史的又一高潮.耶稣会士经由译介西方经典发展到译介中文经典,再到法国耶稣会士带来的译介高潮,译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都大为提升,译介成果传至西方,引领了西方的启蒙思潮,推动了西方的中国热,奠定了西方汉学研究.本文通过对耶稣会士不同历史阶段中文典籍译介特点的分析,探讨中文典籍译介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译介学理论为理论支撑,以《三体》《兄弟》等当代中国文学英译作品的海外出版发行为例,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如何成功“走出去”,实现中国文学在西方强势文化中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佛教档案的管理赵官忠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大约为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水平十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四五百年时间,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到了隋、唐遂产生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  相似文献   

10.
万滢安 《出版科学》2023,(1):109-119
以民国童书译介出版的经典化策略为研究内核,可以被视为一个管窥知识生产的社会形塑力是如何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性转向相联结的有效切口。知识生产模式是译介书籍在异域社会文化语境中被现实化和具体化的关键因素,也是译介书籍在主流文化圈被接受认可而获得合法性经典地位的必要手段。话语动态式、书刊互文式、诗性与商业整合式和译创承续式的独特知识生产模式糅合了知识生产的“在场”和“关联场”,合力将源语国的儿童文学经典形塑为目的语国的译介经典。跨民族、跨地域的文学再经典化过程实质上是译介出版知识生产系统化的过程,是中国本土儿童文学独立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陈楠 《青年记者》2013,(2):18-19
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却在中国。自东汉时传入中国,经历多个朝代,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汉传佛教文化。佛教在历史上和当今社会中的影响都不容忽视,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革新,社会大众了解佛教文化的途径也日益增多。媒体应利用自身功能,促使佛教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媒体技术革新给佛教传播带来的影响1.现代传播技术使佛教获得更好的发展。禅宗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义理,佛教思想亲近世俗的先天属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了长足发展。随  相似文献   

12.
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界对英国文学的翻译基本是在国家文化等级制的思维惯性和意识形态的引导之下,引领着译介的高峰,制掣着译介的低谷;而英国文学的翻译、传播、误读乃至中国式的经典化,正应和着中英文化乃至中欧文化之间交流、对话、融合的高峰与沉寂的曲线图谱.其中所内蕴的译介规律乃至暴露出的译介症候,也提供了在现代性语境下对中国的文化历史机体、社会意识形态和艺术美学理念进行反思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们到北京等地的书市或书摊上走一走,主会发现近一、二年来出版了一大批与佛教有关的图书。这些图书有的宣传某种佛教功法,如《圆照法师与金刚心法》等;有的讲解佛经,是佛经的白话文本和通俗读本,如《金刚经今译》、《法华经今泽》、《金刚经说什么》和《圆觉经略说》等,还有的旨在劝人信佛,如《信愿念佛》、《成佛之路——藏传佛教大师生涯》和《怎样立地成化》等。出版这类图书的出版社五花八门,有的按其分工根本与出版佛教书籍沾不上边。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相似文献   

14.
朱洪 《出版参考》2005,(7):41-42
范文澜是当代历史学家,在他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曾经一度否定了一切宗教,认为佛教是“迷信”、“蠡国殃民”。因为《中国通史》影响大,特别在”文革”中,范老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对范文澜强调佛教是迷信的思想,赵朴初是不同意的。譬如禅宗是最反迷信的,禅宗历史上有许多破除迷信的故事,它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骨气。  相似文献   

15.
魏志芳 《大观周刊》2012,(50):18-18
屹立于城市中心、尖塔高耸入云的哥特式教堂,隐于山间云雾、藏于松柏林中黄墙黑瓦的中国佛教禅宗寺院,都是非常完美体现宗教教义的伟大建筑。哥特式教堂是12-14世纪天主教理想的综合体现,教堂就是上帝。中国佛教禅宗寺庙是宋代禅宗佛学思想的含蓄表现,寺庙不仅是佛的世界,寺庙为它的信徒展示了一种禅境,在这里寻求内心的顿悟。本文将以洛阳白马寺和意大刹的采兰大教堂为例,从建筑所在地、材质用料、空间布局、内部陈设与装饰等方面比较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在建筑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国内学界对鲁迅作品在海外的译介与出版史关注较多,但对其在拉美地区的译介与出版的关注却相对贫瘠。左翼出版、世界文学及汉学研究构成鲁迅作品在拉美译介与出版的三个动力源。通过对鲁迅作品的拉美译介与出版史进行爬梳可发现,使用共鸣策略,推动本国经典文学作品外译,加强与海外汉学家的联系,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丽 《新闻爱好者》2010,(5):104-105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是英语在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特有文化相融合的结果,是目前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折腾"的翻译表明"中国英语"在译介中国文化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它将在中西跨文化交流中产生重大的人文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佛教读物被一些出版社看好,每年都有一批这方面读物出版,甚至套书、丛书也不稀奇。1994年这方面的重要学术著作有:邓子美《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文化——百年文化冲撞与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覃召文《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洪修平《中国禅学简史》、袁宾主编《禅宗词典》(湖北人民出版社)和日本忽滑骨快天著、朱谦之译《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新创刊的《玄奘研究》等。1995年出版的有关学术著作是比较丰富的一年,重要的有:《山西寺庙大全》,白清才主编,崔正  相似文献   

19.
在四川营山太蓬山透明岩东西两壁上,发现摩崖佛教刻经3种5方。包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方,《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和《法华经》各1方,3方《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法华经》均为鸠摩罗什译本。这些佛教刻经的镌刻时间为唐宋时期,其中《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为唐代。  相似文献   

20.
钟边 《中国编辑》2018,(5):16-21
发现经典,传播经典,为经典树碑,为经典立传,使之传之久远,应当是出版人的职业理想。 所谓经典,就是指那些能够名扬当世同时又能传之后世的作品。经典作品,应该分为两个大的范畴:一个是经典名著,一个是经典名篇,简单说就是图书和文章,名著名篇。中国有倡导经典阅读的优秀传统,从孔子将《诗》由三千首变成三百零五篇(俗称"诗三百")以及历代的各种文选,影响较大的如南朝萧梁太子萧统的《昭明文选》,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的《古文观止》,都是倡导经典阅读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