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文”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易经》上讲 :“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人文”用今天的话来讲 ,就是精神文明。《辞海》解释说 ,“人文”今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那么 ,“人文教育”即人文学科的教育。它是指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 ,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为目的的教育。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社会普遍的关怀之情和慈爱之心 ,有利于人生得到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一、简单回顾在西方…  相似文献   

2.
“人文”一词,辞典上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自古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思。只有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人的精神,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才能列入人文教育的内涵。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  相似文献   

3.
“人文”一词,中国古已有之。《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按照唐朝学者孔颖达的解释,这里的“人文”指的是“诗、书、礼、乐”。《易经》中的所谓“人文”,是指文学艺术以及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经典。拿今天的话说,“人文”实际上就是精神文明,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的教育传统。通俗地讲,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性、道德、文化、情操、信念、审美、学问、修养等品性。人文素质是人的诸素质中的首要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  相似文献   

5.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之一,然其基本要义在<语文课程标准>和众多专家的"解读"中,却始终未能清楚解释.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当今流行的权威辞书对"人文"二字的释义有误;二是我国语文教育界对当代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人文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与"科学(工具)"相对的"人文"一词,只能是指"人类社会中一切以人为中心、主体的,能体现人的本性的各种文化现象",而不是如<辞海>所解释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章在澄清以上失误之后,着重对"人文性"及其相关术语作出简要而规范的解释,并以课文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正>1.理论背景随着人文主义心理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兴起和发展,人文性在语言教学中的制衡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人文"这个词。《易经》被认为是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文献,《易.责》中讲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在西方,"人文"一词则源于拉丁文humanus,古罗马人为了指称那些接受了古希腊文化的罗马人而创造了这个词,以此表示与"野蛮人"相反的"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因而,"人文"这个词具有"教化教养"的意思。而人文性,即是指对人之为人的关注,也就是对人之为人的宣扬,重点突出的是人自身的存在,是内含了人文性的张扬的。所以,当站在英语教育  相似文献   

7.
思想性是人文性的核心,这是人文性的固有之意。《辞海》对“人文”的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出《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相对“天文”而言的,是教化天下的,凡是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可以用“人文”涵盖。它包含思想性、情感性,也包含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毋庸讳言,思想性是教化天下的主要内容,是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核心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8.
自1994年教育部提出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来,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教育思想观念问题的探讨与争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等医学教育也必然而且必须对如何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好适应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医学人才需求这一重大跨世纪课题作出理性的思考与回答。 一、人文素质教育内涵诠释 “人文”一词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最早源于中国古代《易经),《易·贲》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突出强调人文的重要地位,作为文明的最高境界,“人文”是指那些积极向上的能够转移人心风俗、升华  相似文献   

9.
“人文”一词,在词典上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的精神和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化”乃教化、教育之意。在古罗马思想家那里,“文化”(culture)一词就含有“灵魂的耕种、陶冶、修养”之意,人必须经过陶冶,才能不流于粗鄙。可见,文化的概念本来是“人文化成”之意,即通过人发挥其精神力量转化这个世界,使之更合乎人性的要求。一句话,人文精神的含义即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人文精神的培养正是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0.
何开进 《教育》2015,(2):52-53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对人文精神的关注日益淡薄,道德观念日益低下。在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为学校,如何让教育发展真正做到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便成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索的问题。针对此种现象,学校开始了引导学生继承优良传统,创设现代文明的征程。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一词源于中国《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辞海》中解释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最早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文教育受到冷落,高校毕业生人文素质不高,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了不利影响。21世纪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如何从更深层次、更综合、更合理的角度增强教育的完整性、有效性,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培养适应于21世纪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人文”一词在词典上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自古就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易·责》说:“放小利有收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现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指自然…  相似文献   

12.
"人文"一词源于《易经·贲卦》中译释贲卦卦辞的一则彖辞:"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人道、人事,而"天文"指自然法则和自然秩序)。现代人  相似文献   

13.
"人文"一词,源出《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卦》).显然,儒家从一开始就从天人之际的高度,强调了文化(包括文艺)对人的教化、化育功能.一般认为,"人文"的基本含义是,关乎人类的一切文化现象,而重点在人类的思想精神领域,如爱国情怀、人道精神、奋发有为的个人抱负等. 而把大学语文明确定位为一门人文性与实用性兼具的综合素质课程,乃是姜山秀、李桂廷主编《大学语文》教材(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二版.本文所引篇目均以此版本为准.)鲜明的学术立场和编写原则.限于篇幅,下面仅从人文性定位方面,对该教材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14.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其主要任务是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因此,以文教化是人文的主要功能。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教育主要是教育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并运用科学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以促进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人文教育则主要是教育人们认识主观世界,并运用人文知识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以升华精神境界,塑…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历史课程标准》指出 ,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之时 ,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并且强调 ,青少年人文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所谓“人文” ,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易经·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主张通过人的内心修炼 ,使其有德性、有善心 ,并且强调掌握礼乐仪文 ,琴棋书画等技艺。时至今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文主义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 ,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  相似文献   

16.
一、人文性概念的诠释“人文”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旧指诗书礼乐等。”《易·贲》中写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人文性主要是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统一。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既然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就必然有优劣良莠之分。今天说的人文,是指优秀的、能够升华人的精神、提高人的价  相似文献   

18.
要使孩子成为有知识、有理想、能做事、健康活泼有用的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就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和人文性等等。什么是人文性?《辞海》的解释是:“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出《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性”包含思想性、情感性,也包容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我国古代圣贤教育思想就具有人文性。孔子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对人的习惯养成…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的教育传统.通俗地讲,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性、道德、文化、情操、信念、审美、学问、修养等品性.人文素质是人的诸素质中的首要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何做人",其中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以及人的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文”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人类社会运行所形成的秩序、条理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伦理规范。在西方,15世纪末期意大利的学生使用了一个词叫umanista,英文即humanist,这是学生用来称呼教古典语言和文学的教师,而其所教授的科目被译为“the humanities”(人文学),在19世纪指的是语法、修辞、历史、文学、道德哲学这一套科目。由此可见,“人文”一词的出现,是与人文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于大学教育中人文课程的作用,谭伟平教授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