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防止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的发生率仅次于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是位居第二的新闻侵权类型。与对名誉高度重视不同,我国公民长期以来并没有养成保护自己隐私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知悉对方隐私多少作为彼此感情深浅的标志。一个隐含的潜规则是,要想获得某个圈子的接纳,就必须首先将自己的隐私告知。于是,我们时时可以看到在一些聚会上隐私被大张旗鼓传播的局面。这种情况也使得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对隐私权多有侵害但被诉诸法律的却并不多见。但是,随着人们隐私权意识的不断觉醒以及新闻侵权程度的不断加深,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正在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王军 《青年记者》2009,(13):17-18
【现象】随着网络的普及,个人在网络上的隐私权、名誉权受到侵害的现象越来越多,值得媒体人注意。【案例】“死亡博客”案  相似文献   

3.
一、媒体侵犯隐私权的种类 媒体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可分为采访侵害隐私权和报道侵害隐私权。 采访侵害隐私权,主要指采取非法手段,获取信息构成对他人隐私权的侵害。主要有:(1)监视。即媒体工作人员监视新闻人物的活动,侵犯其人身自由和正常生活空间。(2)私拆信件及偷窥他人其他文件资料。我国宪法保护公民的通信自由,公民个人所有的文件和资料属个人财产,未经允许记者不得探知其内容。媒体在采访过程中侵犯他人隐私权,并不以在  相似文献   

4.
陈平 《青年记者》2010,(2):55-56
在传染病疫情报道中,媒体常常涉及到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即疫情报道与尊重他人隐私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莉华 《兰台世界》2012,(35):64-65
在行政公开中档案开放是其一种表现形式,在其中被融入了信息公开的含义。因为建立与完善了的权利保护制度,法律上越来越关注档案开放与利用中所存在的隐私权保护,同时也引起了档案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法律规范中,隐私权还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法律概念,只被纳入名誉权的范畴进行保护。但在司法实践中,一旦新闻报道的内容被法官确认为属于他人隐私,则不管是否属实,均可成立侵权。热门文章引来巨额索赔几年前,广州各大媒体都收到一名男子关于与前妻比较不平常的夫妻生活的报料,关键词有富婆恋兽癖慰安工具等等。面对如此猛料,各大媒体按捺不住,纷纷出动,相关社会新闻随即出街。这些报道将女主人公真名隐去,以其前夫李某之口叙述  相似文献   

7.
8.
9.
隐私权与新闻自由都是人的基本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经常发生.如何合理界定隐私权与新闻自由,协调两者冲突,成为现代法律和新闻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新闻机构已成为了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承担了传播新闻以实现公民的新闻自由的神圣使命。其中新闻监督是我国对社会进行监督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随着权利意识的日益加强,新闻侵权也日益增加,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隐私权与新闻媒体的社会使命冲突有时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1.
大学图书馆在积极利用微博为用户服务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用户隐私权及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论文在对大学图书馆微博发展概况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分别梳理了隐私权及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大学图书馆微博可能发布的具体内容以及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对照,提出相应的注意事项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一 隐私权是公民不愿公开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生活的权利。狭义的报道权是指新闻记者将新闻事实在媒体上予以发表的权利。在立法上,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律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对隐私权的保护作了规定。关于报道权问题,我国有关法律尚未明确界定。但是,报道权的行使是有限度的,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电视新闻节目中越来趣多使用电子眼所拍摄的公共视频信息的情况,即使没有主观故意,传播公共视频信息同样有可能侵犯隐私权,无形中也对“电子眼新闻”起到了推波助澜、助纣为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党颖 《中国出版》2015,(12):38-41
微博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在经过了快速发展之后,已经明显加快了社会信息之间的流通。但是,当人们在享受着新媒体带来快捷、便利生活的时候,自身和他人的权利却因各种因素而受到侵害,这就是微博侵权。文章对导致微博侵权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微博侵权行为提出相应的法律监管对策:明确微博服务商的责任;及时履行审查义务;净化网络环境,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相关网络侵权法律,明确各方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5.
黄金  韩文涛 《传媒》2016,(18):86-88
微信朋友圈中的隐私信息作为私人生活秘密的一部分,理应受到保护.朋友圈隐私权的保护范畴包括主体主动性的活动不受干扰和安宁权;朋友圈隐私权的侵权主体往往是多重责任人;其侵权过错既有主观过错,也存在客观过错;目前我国仍缺乏对新型网络社区的隐私权保护立法,需通过行政法规加强行业监管,出台专门法律提高隐私权保护法律的可执行性.  相似文献   

16.
隐私权与新闻自由都是人的基本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经常发生。如何合理界定隐私权与新闻自由,协调两者冲突,成为现代法律和新闻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最近,这种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将互联网搅得风生水起。这种搜索方式,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群体性搜索,现实生活中的知情网友便将搜索对象的一切在网上罗列出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微博、论坛等社会化媒体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媒体也开始转载转发来自微博、论坛等社会化媒体的内容。本文实例分析媒体转载论坛、微博言论现状及造成的侵犯名誉权行为,并针对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转载微博、论坛言论新闻侵权的漏洞,对此类侵权行为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隐私权目前已经成为互联网最大的法律问题,网络隐私权的范畴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隐私权的一些特征。面对网络隐私侵权现象的频发,如何实现有效的法律保护是迫切而现实的挑战。因此应在宪法中确立隐私权的独立人格权地位,相关信息立法中也要强调网络隐私权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路鹃 《当代传播》2012,(1):85-87
网络时代隐私权受到侵害的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互联网面临的最大法律问题,要实现有效的法律保护,则有必要对网络隐私权的权益范畴进行重新审视。从历史角度看,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存在不足。本文着重分析《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保护网络隐私权的规定,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