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玉刚 《大观周刊》2013,(12):200-200
作为初中数学教学阶段,我们要把握好教学额方向,该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及形成的思维能力会对其一生的学习能力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所以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本文将简单分析初中数学中数形结合教学方式的意义,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初中数学教学中主要研究两类对象,即数和形。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数形结合的思想是研究数学问题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效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进行教学,那么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陈鹏 《大观周刊》2011,(44):244-245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人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卓玛措 《大观周刊》2011,(42):148-148
随着初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思维分析能力已经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识。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通过一定的原理让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一般的数学概念与数学规律,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等,对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具有一定意义。本文对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4.
杨坤 《大观周刊》2013,(4):168-168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而且在六个核心中被摆在了首位,可见新课标对“数感”的强调和重视性。可数感的形成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反思等活动,培养小学生敏锐的数感,为学好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章宗蓉 《大观周刊》2012,(41):294-294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是现代初中数学教学所着力培养的能力,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都要肩负起这一使命;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把这一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环节来抓,以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周西涛 《大观周刊》2012,(35):339-339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我不断推出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地学习数学中的理论.可以使思维变得更加缜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在现代初中数学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能够按照《数学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随着教师经验的不断累积,使教学技能、水平都有了新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王建平 《大观周刊》2012,(41):293-293
新课标要求解放思想.提高效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地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数学呢7我根据近几年来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和尝试,总结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陈兴烈 《大观周刊》2011,(43):107-107
初中数学学困生是普遍存在的,是一个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发现了许多数学学因生形成的原因,并对如何进行有效转化数学学困生作了许多的探讨,以期作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9.
黄龙清 《大观周刊》2012,(48):276-276
创新教育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0.
吕波 《大观周刊》2012,(33):232-232
“数与代数”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数学课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与传统的初中数学中代数部分相比,新课程标准在这一学习领域的目标、内容及教学活动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应该按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对“数与代数”及其教学进行认识,探索新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学是青少年进入数学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具有初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激发数学课堂中学生兴趣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2.
黄锦江 《大观周刊》2012,(45):339-339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其目标已不仅仅停留于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对培养初中数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万翔 《大观周刊》2012,(39):124-124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曾经出现过几个笑话,就是学生考试看不懂要求.听起来好笑,但生活中确有其事,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或读一读.给予学生指导或作示范,让学生知道怎样阅读数学教材。再有数学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时常感到他们通过阅读能成功地学会一些数学,以提高他们数学阅读的自觉性,同时注意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桑杰卓玛 《大观周刊》2012,(31):266-266
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学是青少年进入数学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具有初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激发数学课堂中学生兴趣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5.
段峰 《大观周刊》2012,(44):167-168
从教数年来,每一年面对不同的学生的需求,制定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的韵律并给予学生数学美的享受,不断吸引学生的眼球。依据“木桶原理”,对于自己的数学教学进行了剖析,最长的那一块板是什么呢?最短板的一块板是什么呢?我的数学教学中目前缺少什么?  相似文献   

16.
罗庆莲 《大观周刊》2013,(8):216-216
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数学体验,发展思维和增强能力的过程。在这思想的指导下,有必要对初中数学活动的特点、构建原则、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田胜 《大观周刊》2011,(22):112-112
伴随新课改的滚滚推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步伐也与时俱进。新课改让我们在机遇和挑战中与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步成长。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理念充实自己.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会学、乐学。笔者在此对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谈点粗浅认识,诚恭点评。  相似文献   

18.
《大观周刊》2013,(1):167-167
互助合作学习是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更是培养和树立良好集体观念的重要载体。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导、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以促进和提升学生集体观念的有效养成和树立。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开展的探知新知、解决问题活动,实际是群体力量下的团队活动。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开展互助合作学习活动策略及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9.
赵俊风 《大观周刊》2013,(8):194-194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活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被提到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初中数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20.
李升斌 《大观周刊》2013,(12):208-208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初中数学例题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替代的结构性和作用。从结构上看,例题是把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知识的价值、技能的操作、思想与方法的作用都是通过例题来体现的,例题的讲解与示范是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转化为能力,例题作为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担负着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