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杨健 《大观周刊》2012,(35):330-3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本文就如何对初中英语轻松快乐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的初探。  相似文献   

2.
王仁才 《大观周刊》2011,(15):163-16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由此可见,探索是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接受过程和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3.
丁辉 《大观周刊》2012,(49):288-288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4.
陈厚喜 《大观周刊》2012,(37):368-368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背景之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思想品德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通过让学生参与丰富的活动,起到扩展其知识技能,从而完善知识结构的作用。这个过程强调要注重丰富学生生活的体验,从而促进其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本文笔者将从挖掘资源,利用多媒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方面就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5.
陈杏霞 《大观周刊》2012,(50):286-28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课程生活化.这不仅需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更需要体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的生活化。新课程理念认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所以,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那么。如何才能使数学课生活化呢?  相似文献   

6.
李建芳 《大观周刊》2011,(51):157-157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促进学生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相似文献   

7.
谢元军 《大观周刊》2012,(39):16-1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再龙 《大观周刊》2012,(25):276-276
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课程标准》增加的新内容。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的能力,加深对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认识,发展学生对于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兴趣和爱好.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扩大学生的眼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精神和创造才能。  相似文献   

9.
陈海涛 《大观周刊》2012,(15):283-283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启动了课程教材改革,并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这对于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赖辉斌 《大观周刊》2012,(41):230-230,207
当前,我国正有条不紊地开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的含义不仅在于要让学生的数学知识得以增长,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1.
周伟刚 《大观周刊》2013,(3):212-212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12.
牛宝森 《大观周刊》2011,(47):178-178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人性化学生课堂活动设计就是要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认知水平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形成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诺智嘉 《大观周刊》2012,(30):294-294
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怎样培养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相似文献   

14.
陶美 《大观周刊》2013,(2):174-174
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资源,做到与时俱进,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只有教师率先垂范,才能打造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当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已经被公认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  相似文献   

16.
韩万生 《大观周刊》2012,(15):287-288
最近推出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因此而成为了新一轮生物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点。《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崔艳新 《大观周刊》2012,(23):116-117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教育目标。在《历史新课标》中所提倡的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正好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拼命学习,完全成了学习的奴隶,没有学习兴趣,没有了学生的个性这一现象。而另一些学生则甘于平庸,缺乏对所学知识的渴望,“混、等、靠”成了他们学习的全部内容。要改变这些怪现象,就必须进行历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8.
刘伟  许淑娟 《大观周刊》2012,(28):332-332
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数学教学的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即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可见小学数学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教授学生相应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数学应用技能.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而有效教学则是指教师要在制定教学目标.实施相应教学方案.以及满足学生的发展等方面做到全方位成功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
黄锦善 《大观周刊》2011,(23):245-245
信息技术走进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官冲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20.
罗杰 《大观周刊》2012,(8):226-22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