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态生成教学是在主体教育与生命教育思想指导下。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相对稳定的生成性教学。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时提出:“一个真正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推进的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的诸多复杂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薛清华 《大观周刊》2012,(39):263-263
自主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当今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和发展的园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3.
郑君 《大观周刊》2012,(51):314-315
一节数学课要想能值得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学生们能主动参与.配合老师.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动态生成.精彩纷呈。所谓的动态生成性就是师生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在预设范同内产生新的教学构建.新的思维拓展。这些的拓展是有一定的预设性.但是有些生成性的内容却不在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或者会干扰整个教学过程.那么在教学成果中.我们该如何控制好动态的生成性教学.使其能为我们的教学做好充分的服务呢?  相似文献   

4.
吴灼妹 《大观周刊》2011,(43):100-100
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预设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5.
杜丽娟 《大观周刊》2012,(38):289-289
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力是左右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可以保障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也是有利于新课程的拓展与实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该保持互相沟通与学习,彼此促进与提升的关系。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互动的教学理念下以及信息技术异常发达的今天,学生与教师在地位上应该具有平等性,只有真正实现平等交流与尊重,才有利于保障教学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雷杰 《大观周刊》2012,(43):361-361
教师是创新课堂的建设者,课堂是师生合作探究的“研究室”,学习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富于创造性的活动。通过近5年的新课程实验,结合教学实践研究,尝试构建一个力图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数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从以往课堂上“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促进新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 学习方式生成和建立。  相似文献   

7.
樊云开 《大观周刊》2012,(28):301-3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受到普遍关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生物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平等对话,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有助于构建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是实现生物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柳小龙 《新闻世界》2013,(8):304-306
“前理解”是解释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传播者是新闻文本意义生成过程的逻辑起点,受众是新闻文本意义生成的落脚点,两者的前理解对新闻文本意义的生成有着重要作用。前理解作为“此在”的一部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动态过程中的前理解与新闻文本意义的生成,是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刘本立 《大观周刊》2012,(44):148-149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刘素芬 《大观周刊》2011,(10):263-26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课堂教学中的生生、师生交流、动态生成特征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动起来了,学生反馈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也多起来了,学生正确的回答。独到的见解。这是教师很喜欢的。如何正确对待学生中的错误信息,如何把学生的错误转化为一种教学资源,是我这一学期所研究的一个课题。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抽取技术的日益发展,信息抽取的准确性、效率、覆盖率以及维护成本等综合性能的提高成为有待突破的核心问题.提升信息抽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自我优化能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本文针对目前信息抽取系统优化中存在的人工参与过多、训练集要求过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本体学习与动态内容识别相结合的自优化方式,即通过动态内容识别结构化抽取结果,借助发掘的新概念促进本体学习,之后用新本体生成新抽取模式,循环迭代,最终实现信息抽取系统不断自优化.最后设计了系统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证明在该自优化方案下抽取的准确性与覆盖率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2.
吕晓敏 《兰台内外》2023,(11):70-72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整体科学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和突破,并给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图书馆属于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着校内师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以,必须不断建设和创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必须朝着数字化的方向不断建设和创新,这样才能满足新时代师生的学习要求,还能赋予图书馆更新的功能,避免落后被淘汰。高校必须要从多角度出发,开展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不断应用新技术、新方法,达到最佳的建设效果,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肖兰娜 《大观周刊》2013,(5):220-220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教学的生命化课堂教学。思想政治课堂追求的是在师生双方得到完整生活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师生双方知识能力、人文素养都得以生成与提升,这样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才会取得高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丁明杰  张宏 《兰台世界》2016,(14):21-23
近些年来,学习档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学习档案能够满足师生的个性化要求,无障碍构建师生交流平台。从学习档案的理论基础、原则特点等方面研究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郭本良 《大观周刊》2012,(28):200-200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誊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孟庆玮 《大观周刊》2011,(18):178-178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学生不断拓展了知识视野,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7.
魏秀芳 《大观周刊》2011,(41):145-145
数学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数学课堂应出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场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身的探究获得数学过程和结果的感受、体会与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师生共同求得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增强。  相似文献   

18.
陈胤 《大观周刊》2012,(50):340-340
“互动“是在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与沟通,是师生之间的交互影响、交互活动的学身过程,是一个以音乐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和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郭军 《大观周刊》2012,(47):324-324
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生成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生成的方法,并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果或发现。美国在小学阶段就开展生成性学习了。生成性学习的素材可以是有定论的东西(如定理、公式)也可以是未知领域,答案不确定、不唯一、丰富多彩都有可能,但提出的课题对学生必须有价值、有意义,符合学生实际。笔者曾对高中阶段开展生成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在此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生成性学习的实践谈点己见,以供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20.
宁显泽 《大观周刊》2012,(28):201-201
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